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感受、体验与分析、阐释。文学作品的双重结构:情感、心灵层面与事实、思想层面。情感、心灵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事实、思想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感受、体验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在这里,欣赏者心理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马斯洛心理学称之为“高峰体验”)。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必须通过感受体验才能把握的艺术因素,也不应排斥和拒绝“过程”之外的分析、阐释。分析、阐释可以使感受体验更明确更稳定更深刻。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炼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二、作品的构成因素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言——语言层1、 音韵、节奏的意味;2、 字词的暗含意;3、 语气与文体。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一)有音和义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1、 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2、 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等)3、 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造特殊的意味。象——形象层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1、 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2、 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意——意蕴层1、 表层意蕴,2、 深层意蕴。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文学创作过程,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积累成为记忆中的表象,再将生活积累的表象,生成能够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巧妙转换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以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思想情感。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将语言解码编辑,根据作品的蓝图,调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语词记忆、表象记忆、情绪记忆),在自己心中重构审美意象,并进行二度审美体验,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 希望你能用的上啦!
文学接受,是当今文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它与文学欣赏基本同义,但认真分辨起来又略有不同:文学欣赏主动性更强,审美意味更浓厚,视野较窄,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进入欣赏的范围;文学接受既可以主动欣赏,也可以被动接受,标准更宽泛,接受的范围更广。当然,二者的细微区别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文学接受是革新了的文学理念,代表着当今的人们已经走过对作者和作品关注的历史阶段,进到对读者关注的新时代了。
第一 了解和熟悉作者生平 。无论这部文学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我们都要细细阅读作者的生平。如法国作家梅里美,他的早年生活,以及兴趣爱好,以及他的写作历程。我们从这本书的序言中大致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二 了解作品风格。每个时代的作家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即使一个作家所有的作品,他的风格趣向也是不一样的,如雨果、梅里美。如这本《涅曼河畔》整体风格是富有浪漫主义趣味,但是反映的还是那个时代的现实社会。因为作者本人比较擅长绘画,能够把这种长处融入她的作品中,无论是景物、环境、人物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
第三 学会摘录。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有些的确还富有哲理性、如梅里美的《费德里哥》是一篇富有现实意义的佳作,字里行间充满着风趣和幽默。如《金人》这部作品随处可以见到优美的句子,如开头描写风景的那一段。
第四 可以阅读指导类的书籍。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某些字词或者段落不太理解。我们可以借助鉴赏类书籍来解决,如人物、作品、风格等等。如《莱蒙托夫抒情诗全集》,编者对每一首诗歌都给予了明确解释,能够使得阅读者很容易了解作品风格、时代。
第五 坚持下去。我们要逐步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需要养成一个经常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一点,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认为人对某一领域的东西喜欢是最初的,比如说人和人的第一印象喜欢就是喜欢,我对文学的喜欢始于小学,中学,延续至今仍然喜欢文学散文作品,喜欢品读,喜欢感受其中的意境,意韵,与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陶醉享受!
需要先说明自己赏析的那一个方面,例如:“我被《……》的语言所打动了。”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作到在具体例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结论。笔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两种倾向:一、过多地征引理论著作,进行冗长的理论阐述;二、陷于对具体作品的碎分析而不作理论概括。力争观点简明扼要,例证精到具体。另外,本书还讲到的欣赏角度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即读过之后可以用具体作品的欣赏实践中去。为此,每节后面都设计了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想帮助读者提高理性认识,练习题是想帮助读者通过具体“操作”,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离不开的语言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却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的。任何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通过人的大脑而形成的意境的迹象,产生一定的联想和个人的感触体会,它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的思考,而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会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比如语言的流畅,语词的新颖,描绘的生动,议论的精辟,演说的精彩等都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而又非常重要的印象---------语感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了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的人物的形象。
三、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他是进行鉴赏性的阅读的重要环节。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友情提示,楼主最好提供书名,链接,或者作品ID,不然编辑没办法处理
儿童文学的欣赏是指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
这是由欣赏客体和欣赏主体之间建立起一定审美联系而造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它的过程是感受形象、体验玩索、审美判断的过程。
它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审美享受和创造性活动。
它是实现儿童文学审美教育作用,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影响的必要条件,对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欣赏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当你真正的喜欢上某样东西,并且慢慢地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含义时,明白它的真谛时,我想你就学会了欣赏。而每个人欣赏的事物不同,学会欣赏也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我自幼学习钢琴,弹的都是一些古典作品,虽说是这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从来不去欣赏一些古典音乐,曾经的我认为古典音乐事非常严肃的,十分呆板,又长又难懂,像无聊的催眠曲,很适合在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去听,所以那时的我直观地认为这么难理解的音乐只有大人才能欣赏吧!认为只有流行音乐才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和能被理解和欣赏。
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本《不朽的钢琴家》这本书,领略到不同时期的钢琴家们精彩的人生,和他们每个人弹琴的不同风格、不同演绎、不同门派和不同的弹奏方法。所以一边看书我一边上网查询了一些大师的音乐,惊喜的发现,哇!原来古典音乐也可以这么的活泼,听着好像人们在舞会上尽情的跳舞,却又像大家的相互追逐嬉戏玩耍。既能优雅又能灵动,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随着书本一页页的看下去,我知道了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听了他弹奏的肖邦圆舞曲,在他的弹奏下,每个音符好像有魔力般,使得音乐有了生命,让听的人入迷。所以我试着尝试其他大师演奏的肖邦圆舞曲,发现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演奏出来的风格也就各有特点,听同一首曲子尽然有不同的.感受,我惊喜的感受到其实古典音乐表达方式很丰富,应该多看多听多比较,慢慢地欣赏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有自己的风格。
现在我已经听了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从遥远的巴赫到近代的伯恩斯坦,从巴洛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从优美、轻快的莫扎特、再到浪漫、诗意的肖邦、还有圣洁庄严的布鲁克纳、还有……我渐渐的从简单的欣赏再到全身心去感受领略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我从肖邦的曲子中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从莫扎特的曲子中感受到他的乐观与美好,从李斯特的曲子中感受到了他的浪漫与张扬。
慢慢地,我学会了欣赏!我渐渐地明白了音乐的真谛就是把快乐带给大家,让人们在逆境中成长,在努力中收获,生活中到处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