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凤,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着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
1、《霜冷长河》是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
2、《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3、《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在批判关怀知识阶层文化人格中心意为出来”。龙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为自选,也许这更能反映作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质。
4、《千年一叹》是2002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属于日记体散文,记录了余秋雨在2000年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5、《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散文合集主要有:
1.文化苦旅
2.山居笔记
3.霜冷长河
4.千年一叹
5.行者无疆
暖暖的记忆
世上最无情的是时间,最留不住的便是光阴,记忆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岁月的脚步沧桑了:指尖浮华,掬一捧光阴,细数过往的倒影,那深深浅浅的字行里留下的淡淡静好,便是时光给的暖。
流年似水,总喜欢穿心而过,清浅的日子,在平淡中日渐变暖,季节变暖,心也变得柔软起来,总想抓住一些季节的东西,时光却在我的指缝间溜走。
五月的春风轻柔的吹过脸庞,枝头的绿意日渐浓绿,窗台上那几盆花,越发得雅致,人生,一眼回眸便是一个风景,一个转身便是一段旅程,心痕过处,风景依然,生命中总有些记忆停留在心底,听一首歌会想起一个人,看一段故事会勾起一段过往,谁曾在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浅浅的笑魇;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曾在谁的红尘中驻足,如歌的岁月中书写:着如梦的诗行,明媚着曾经的过往。
时光荏苒花染凉意,沧桑了谁的容颜?寂寞流年,你曾为谁染指悲伤?美好总是短暂的,如天上流星,转瞬即逝,但那些遗落在风中的,会在时光中沉淀成淡淡的花香,芬芳一生。
回眸岁月,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相知,也不是所有的相知都会永恒。
人生悲欢离合都是情,聚聚散散都是缘,如若遇见,别问是缘是劫,珍惜了便是永远,多年以后,在阳光下想起,嘴角会微微上扬,念起,便是温暖。
初夏的光线格外清新,倚在窗前,让阳光穿过窗棂,洒在床前的书本上,我喜欢阳光的味道,喜欢这份静好,不喧闹,清新,自然,生命便在这暖暖的阳光里散发着馨香。
行走于尘世间,当所有的过往都沉淀下来,时光流逝中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有美好,常常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小时候幸福是一种愿望,长大了幸福是一种领悟,其实每天早晨迎着朝霞,闻着空气中淡淡的花香,行走在在形色匆匆的人群里,为了心中的执着而努力,就是幸福,幸福可以是妈妈的唠叨,孩子的笑脸,只要心变得简单,你会发现其实幸福一直都在。
或许此生注定便是个善感的女子,一直相信有一种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融入生命,或许人生不可能永如初见,但时光深处,抓住爱人的手,在平淡的岁月里守着一份细水长流的爱,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这份情会比初见更美,更隽永,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所有,包括白:发与皱纹。
人总是喜欢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美好,不再年轻了会说年轻真好,病了会说健康真好,其实要学会活在当下,子欲孝而亲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尽孝,要珍惜亲情;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要珍惜爱情;朋友是一生的财富,所以要珍惜友情,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太多了,光阴是留不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该放下的,珍惜所拥有的,随遇而安。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
我们可以在《文化苦旅》中很容易的发现其散文与我国历史文化古迹相结合的明证。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等都是余秋雨先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名胜古迹所写下了华丽篇章。
1、《霜冷长河》是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余秋雨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了文章的主题。
2、《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3、《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在批判关怀知识阶层文化人格中心意为出来”。龙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为自选,也许这更能反映作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质。
以上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如水的双眸,蕴着丁香花的情愫,千般思绪不经意滑落。这爱,凝着雨露,在云烟缥缈的城池中静静绽放。相知的岁月,总有箫声琴语,暗香萦怀,纵然风吹雨落残红尽,依旧天涯无声胜有声。
借一缕唐宋烟尘,隔着时光,与思念对坐,斟酒,把盏,兀自倾杯。暮鼓声里,相思的泪滴已被深锁高阁,笺笺心思都已装入漂流瓶,沿着花开的方向,向彼岸漂流……
温一壶真情,慢煮时光。让长发迎风,衣袂飘飘;让清风入弦,且行且歌。“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披一袭柔光织锦,在相思的回廊上,用守望的姿势托起轮回里的悸动,让每一个思念的日子,柔情满溢,初心依旧。
树下影朦朦,天上云茫茫,
立秋时节渐渐寒,连绵阴雨连绵醒。
花里飘飘香,落叶累累果,
多变苍天难道真,半生半熟已随景。
清茶禅缕缕,古琴音颤颤,
滔滔两岸笑沧海,多情自古伤离别。
忧丝款款唱,深情悠悠长,
牛郎织女鹊桥会,明月孤寂笑繁星。
东山路重重,云外雨潺潺
梦里不知生是客,尤把罗绢画纸莺。
人心惶惶生,物语昭昭然
浮尘多舛难自己,一雨一叶一秋屏。
佛前鱼悠悠,红尘遂滚滚
池水莲花戏梵音,轮回转世自是卿。
秋雨愁煞人,爱恨碎离骚
无事悲情化泪蝉,无奈寒风花飘零
写李白的散文不是余秋雨,而是余光中的《寻李白》。
《寻李白》是一首怀古咏史的自由体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
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
诗以李白的“失踪”起笔,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反复回旋,结构严谨有序,造句自由而舒展。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他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是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在他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苏东坡,柳宗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