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自卑与超越》经典名句(自卑与超越经典名句)

《自卑与超越》经典名句(自卑与超越经典名句)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经典语录

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相信自己不能够解决,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

自卑与超越解读

自卑与超越的解读大概是这样

我举两例子: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影响人格,而阿德勒的观点是"个体影响人格"。

阿德勒在本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自卑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自卑情结。只是表象不同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那些强势的人、那些天生的优胜者、领袖难道也自卑。阿德勒认为他们同样自卑,甚至更严重。有心里学家曾经分析过"希特勒",他为什么在二战中如此痛恨并要灭杀犹太人

就是因为早年希特勒想要成为画家的时候,在维也纳招致以犹太人为主的画家的排挤,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心理学家认为:复仇心理就是一种严重自卑导致的变态心理。

再举个例子:三个年龄基本差不多的孩子,在近距离的面对动物园的狮子时,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第一个孩子可能会吓得大哭,立即跑到妈妈身边要我们回家。而第二个孩子可能会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还会反复说"我不怕我不怕",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他可能已经在瑟瑟发抖了。只是在故作镇静而已。而第三个孩子满脸好奇的问道:我向他吐口水怎么样呢

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小朋友是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们都发觉自己在面对狮子的时候处于劣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个棘手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自卑情结"。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不安、沮丧等。但要注意的是:更严重的"自卑情结",不一定就是表现的安静、顺从,有时,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夸夸其谈,事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自卑与超越作者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

自卑与超越第1章经典语录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代表作《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超越自卑,超越自卑才能走向成功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不自信,所以自卑。自卑和自信都有共同和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是一种内在的心里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不同点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其实要克服不是很难,首先要突破的是自己的心理障碍。通常不自信或者是自卑的人表现都是沉默寡言,或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担心什么而怕说出来,久而久之形成的。“怕”就是你的一个心理障碍。不论什么事,大胆的说出来,学会倾述和表达,慢慢的心理障碍就可以克服。再来就是提升自己。有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表述或者是观点不对,被别人耻笑,对我们的心里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是很有必要的!做到了这些你还会没自信,自卑吗!

超越自由与尊严名句

1、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2、为了维护自尊,能够舍弃许多东西,但绝不可伤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佚名  

 3、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愿意献出一切。刘成乾  

 4、自尊,迄今为止一向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5、仅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最终获得了受审的尊严。;;佚名  

 6、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我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7、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思卡尔  

 8、不知道他自我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  

 10、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1、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自卑与超越的内容简介

看完了《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译名《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以为这是一本将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自卑情绪,然后交给我们克服自卑的方法。但是看完整本书后,明显感觉中文翻译这本书的的名字是不合适的。里面强调的是“合作”这两个字,从人出生到长大到青春期到工作结婚有小孩,这两个字是生活的基石。里面有很多心理学知识,感觉是一本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书。同时也适合准备孕育新生命的年轻的夫妻阅读,注意对小孩的教育与培养。

片段分享: 1.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 2.人生的三大约束。第一大约束,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星球--地球的坚硬地壳表面,别无他所可居。第二个约束,是没有谁是人类中唯一的存在。第三个支配着我们的约束在于,人类由男女两性构成。 3.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我们将这称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4.所有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合作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理解个体的最好途径还是对其合作能力的考察。 5.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保持勇气,就能通过唯一直接、现实和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那就是改善现状。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们会被压力逼迫着采取某些行动。但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假如他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又因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感带来的压力而想要摆脱它,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行动,虽然只是徒劳。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任凭产生优越感。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况并未改变。既然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过是让他们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而所有的问题都会堆积起来,越来越急迫,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到了给自卑情结下个明确定义的时候了。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付,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5.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在我看来,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6.争取优越地位的努力是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他们精神发展的方方面面看到这一努力的痕迹。 7.将概念对立起来,楚河汉界,针锋相对。这种对立或二元思维在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人们常常认为左和右是对立的,与之类似的,男人和女人,热与冷,轻与重,强壮与孱弱,统统都是对立的。然而,以科学的观点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一种相对的变化。它们是依照与虚构的理想点的关系而排列在标尺上的不同的点。好和坏,正常与异常,也并不真正是对立的。任何将睡眠与清醒、梦中思维与日常思维对立起来考量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不科学的。 8.梦的目的必定就在于它们所激发出的感觉之中。而梦就是唤起感觉的工具与方式。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留下这些感觉……不过,不管怎么说,尽管感官知觉从未缺席,它却的确是减弱了的,我们与外界现实的联系也因此而更松散……所以,梦的意义就在于为个人的生活方式提供防护,以此对抗常规认知的压力。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见解。如果个体正面临着一个他不愿利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那么他就会借助于梦所唤起的感觉来肯定自己的态度。 9.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权威的存在。家庭中不应存在统治,任何可能导致不平等感的事情都应当被避免。 10.母性的渴望其实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一个侧面,是人类力图贴近神的渴望的一种体现。 11.因此母亲的任务是双重的:她必须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第一个人,同时也必须做好准备,引导这种信任和友善扩散开去,直至整个人类社会。 12.同样重要的是,当父母在向子女解释有关性的问题时,要小心不要一厢情愿地涉及太多,只要告诉孩子他们想要知道的,同时也是在他们当前的年龄阶段里能够理解的内容,就足够了。 13.一个人对异性的态度的形成在四五岁时就开始了。性驱动力在婴儿期的最初几周中表现明显,但在有恰当的纾解渠道前,不应去加以刺激。性驱动力未被刺激的话,对于它的表现自然也无需大惊小怪。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研究自己的身体,抚摸自己,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但我们应该利用影响力引导他们少关注自己的身体,多看看周边的世界。 14.趁孩子年幼时询问他们将来想要做什么是大有益处的。 15我们甚至可以说,两个人之间要充分实现合作,每一个都必须关心对方甚于关心自己。这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如果合作中每个个体对对方的兴趣都超过对自己的兴趣,就一定能达到平等。如果能做到如此亲密而双向的热爱与奉献,没人会觉得自己被压制,被埋没。但也只有双方都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平等才会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应该竭尽全力让对方的生活更轻松,更充实。

如何评价《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内容简介编辑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

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

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

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

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值得看吗

我并没有全部读完,只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发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否真的是:贡献力量以及对他人产生兴趣并进行合作。”

该书的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我反复阅读的章节,对我来说,以往的生活意义只是在于,“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比别人高,比别人帅。”我倒并不是说这本书一下子就让我茅塞顿开,只是它给了我一种新的衡量生活意义的标准。

记得在和不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说的话,有时候他们会积极回应,有时候则不然,“那么这样一来,我不得不思考,我之所以能够和某些人聊到一块,聊得开心,究竟是我的手段强呢还是我们之间存在一种默契,我们愿意合作来创造愉快的聊天氛围呢”

“如果真的只是我的手段强的话,那么为什么它对某些人不起作用呢为什么它对同一个人也不能总是奏效呢” 经过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我才开始逐渐接纳这种观点,“成功往往不是来自于你的手段,而是来自于你们之间的默契,或者你们愿意进行合作。”

该书的其他章节,我读的比较少,题主若动了想要阅读的心思,不妨一读,权当小心试探便是了。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