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学术期刊推动特色学术话的实践路径范文(特色期刊是学术期刊吗)

学术期刊推动特色学术话的实践路径范文(特色期刊是学术期刊吗)


一、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三重逻辑

学术话语权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依靠学术话语进行传播推广,进而对整个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学术期刊所确立的学术交流的正式渠道、统一流程和标准规范,搭建起了面向学者的广阔交流平台,从而大大提升了学术话语表达和传播的效果,对于学术的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维度看,在期刊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学术期刊推动学术话语传播及学科发展的成功案例;从现实维度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方位对加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从责任使命来看,推动学术话语传播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路径。由此观之,面向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实践应然及责任使然。

(一)历史必然:学术期刊推动话语传播的成功经验

作为新生的传播媒介,我国的学术期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迅猛空前,1934—1935年则被称为“期刊热”或者“杂志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奠基时期,期刊对于学术话语构建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月刊《新亚细亚》于1930年创办,刊载的文章以探讨中国边疆的开发、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为主,对中国边疆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由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于1934年的半月刊《禹贡》研编并举、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在中国边疆史及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了学术救国的典范。这两本学术期刊对当时边疆话语构建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乃至当下的边疆研究工作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12月创刊的《食货》,是民国时期第一份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学术专刊,由时任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担任主编,其发行量一度高达4000份,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主要阵地,为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晚年的钱穆回忆说:“时(顾)颉刚在燕大办一《禹贡》,陶希圣在北大办一《食货》,两杂志皆风行一时。”[4]史学界有“五朵金花”,即围绕五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其中《文史哲》有意识地引导中国古代史分期、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三场论争,这些论战也让山大历史系名声大震,从而奠定了其在国内史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从我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些例证不难看出,学术期刊对于推动学术话语传播、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应然:新历史方位推动学术话语传播的新要求

从国际维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与此同时,西方话语霸权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是“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局面,西方世界主宰着世界学术的走向,引领着世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想要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迫切需要传播“学术中的中国”,让世界承认中国有独立的学术,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学术研究范式;从国内维度看,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临新发展环境,新发展任务,以及新发展命题,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为严峻,所应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更为多元,迫切需要学术期刊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迫切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新发展阶段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二、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价值遵循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需要广大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坚持学术的独立性,既要让中国人民,也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必然要求:坚持学术的原创自主性.原创性是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是避免话语体系同质化的根本要义,也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缺乏原创性,也就使话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从而难以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难以产生独立的学术体系。构建并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归根到底要在话语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具有“中国味”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活水源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注重开掘本土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吸收和创新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呈现出来、表达出来,更加响亮地阐明中国主张,增强对外学术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辩证看待西方学术范式,“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立足于自己的学术话语传统、历史脉络、现实经验、实践需求、民众诉求进行创新。”[9]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世界,兼容并包,促进多元思想交流碰撞。

三、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路径畅想

“当代中国的学术,既要勇于、善于面对世界,讲给世界听;也要勇于、善于讲给国人听;既要让世界听得清晰,也要让国人听得透彻。”[10]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关键要通过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展示学术期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常态自觉,在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多重维度上下功夫,为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从根本上增强学术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内容生产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首要的是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做好内容生产。在选题策划环节,学术期刊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性,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深层次的学理内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解读。其次,学术期刊要立足中国实际,放眼全球发展,围绕国内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使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鲜明标识。在议程设置上,学术期刊应立足办刊宗旨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切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精心打造和培育品牌栏目、特色栏目、重点栏目。如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学术期刊都提前谋划,开辟专栏,邀请权威学者围绕建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开展了丰富深入的学术探讨,如《党的文献》从2021年第2期开始,便开辟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邀请全国高校、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如罗永宽、沈传亮、曲青山、林建华等从党的建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伟大成就等多重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共开设6期“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专栏,组织黄群慧、谢伏瞻、王韶兴等学者开展理论讨论。多本期刊同期发声、同频共振,兴起了党史党建的研究热潮,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七一”讲话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顺势而为,推出了“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专栏,组织了顾海良、孙代尧、姜辉等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探讨,总结传播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

(二)立足国际视野做好形式创新

要解决好“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而用学术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注意“讲什么”,还要注意“怎么讲”。“只有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坚持从与世界互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将历史的纵向比较与各国的横向比较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阐释和宣传好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11]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学术的世界化问题,因而,世界视野、全球眼光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学术期刊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勇于面对新时代、新实践、新问题,在综合利用各种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思想,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其次,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外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中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对于非英语学术期刊而言,英文长摘要是在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便捷的方式,使用英文长摘要,可以有效地提升论文的引用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每年在数百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3000篇左右优秀稿件,附上1000词的英文长摘要,进行集中展示。”[12]就取得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