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繁荣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博物馆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就“博物馆+文创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分析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推进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价值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始终秉持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展开系列工作,使太极拳、中秋节、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收藏地,汇集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及全民的软实力,博物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本文就博物馆的文创与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共享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帮助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出圈”,走进大众生活,践行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文化的日益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态。在“文化+”“互联网+”等新思潮的影响下,研发创意型产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新模式。生产性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活”在人们心间的一种特别的保护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确的途径。博物馆通过对馆内典藏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贴合国情的创意性研究,开发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创新性商品,借助消费形式与公众连接开展特殊交流与传承;博物馆活用典藏文物及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特色创意开发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商品,借用流通与销售渠道开展交流与传承,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保护。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一种独特的创意产业资源。
二、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产品特性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是指活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内涵,融合时代前沿美学,创意性地开发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美学的新型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是“古今”技艺的交流融合,作为不同时代文化的碰撞,是“新老”美学的相互借鉴,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具有历史价值、美学理念、民族文化内涵,具有相对的不可复制性、唯一性以及稀缺性,有着普通商品没有的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众多学者与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无一例外地表示“融入当代生活”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地传承下去。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葛原生所说,“传出去,是一种拯救与重塑”“被看见,就是一种守护与传承”。然而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不是简单地复制非遗文物,也不是古代非遗文化活动的简单再现,而是需要荟萃匠人之心、集时代创新之意,才能凝练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商品。跨界合作是当前博物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走出新时代文物展陈价值困境的全新手段。一般的,博物馆文物展陈氛围庄严肃穆,偏离时下年轻群体的关注视线,其传承性与保护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为改变这一现状,专家学者纷纷下场探求新出路,研究开发出融合了博物馆文物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将这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物以创意性商品的形式,富有趣味性、艺术性地展示在群众眼前,这类商品的实用性价值既激活了群众的“喜爱之心”,“反哺”助力博物馆展开存量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又实现了博物馆非遗文物本身的收藏展陈价值。非遗文创是博物馆展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的新途径。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魏成广曾表示,“非遗+文创”提升了博物馆文物展陈价值,能更好地辐射到全国文博业界,能更好地与创意设计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等虚拟实体产业融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真义。
三、文创视角下的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让非遗文物“活起来并传承下去”,是新时代博物馆的使命和工作重点。打造开发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则是群众与博物馆交流的新桥梁。博物馆应当结合时代文创发展需求,梳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新时代经济文化价值,研发创意出众、多形态的非遗文创产品,依托国家政策扶持,通过搭建相关交流合作平台、展开非遗文创产业培训、建设非遗文创产业孵化基地等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与交流
非遗文创是历史文化、馆藏文物、非遗技艺的交流与整合,其“合璧之美”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具现,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非遗文创产品将馆藏文物激活,以其实用价值为群众提供服务,加深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了群众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创产品交流与传播,既培养了群众的民族美学情趣,又破解了博物馆馆藏文物下沉传播的难题,让“文物变得亲民起来”。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意开发,博物馆可择选合适载体进行展示与交流,如茶饼,通过特殊工艺将茶片制作成馆藏文物样式,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此外,“妄想山海”是一款以《山海经》为故事背景构建的主题游戏产品,将地质博物馆的特色古生物融合到游戏中,构建出一个场面宏大、异兽横行的奇幻世界。以“游戏+博物馆”数字文创,双方合作以游戏超级数字场景为载体,“复活”中国明星古生物,巡展镇馆之宝,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此外,“妄想山海”以明星古生物大同云冈龙、晋地甲龙、山西鳄、中国肯氏兽为原形,将其呈现在游戏里与玩家面对面“交流”,玩家以高自由度的游戏视角认识并了解明星古生物,“山西银王”“狗头金”等精美藏品的信息(图1),以手游的方式助力山西地质博物馆普及自然资源知识,地质研究成果科普化,提高了知名度。
(二)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有关活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内部、各博物馆、博物馆与群众之间、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间也应交流互鉴。博物馆人可以把历史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交互融合,将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品佳作奉献给社会,推动博物馆文创高质量的发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与群众的交流互动。博物馆可联合相关单位,举办有关活动:在校园内开办非遗鉴赏活动,在街区开办非遗文创品鉴会,筹划举办创新设计大赛,举办同行非遗文创研讨会等等。例如:同行交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戏”的传承保护履约工作;如以“活态办馆”的形式,开展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表演、展览、传承教学、研学教育、亲子娱乐等系列新鲜多样的主题活动;联合学校举办一系列参观和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植根优秀传统,承续中华文脉”能力的培养,构筑学生课程实践的综合性新高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用新时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出博物馆IP品牌,通过与相关部门、高校教研、民间传统等多维度的合作,通过竞技比赛、直播带货、P2P商业等模式,建立广泛的群众联系,展开交流互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可优选符合时代发展情况的非遗文创产品,按照“以点带面”的保护理念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爆款”的传播与交流,“解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提升群众对非遗的“黏度”、非遗的传播影响力,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力度。具体措施有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专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和链接力;以赛事奖励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激励独立设计师、技艺传承人、高校师生、设计机构等群体,群策其力,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大传承效力。如广东省博物馆在天猫旗舰店推出潮州木雕鱼跃龙门纸雕灯、外销瓷系列小瓷瓶、《红楼梦》文化展之“探春结社”闺阁情文创礼盒等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博物馆的授权商业与直营,将博物馆文创与消费紧密联系,以场景化消费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苏州博物馆,其于2011年以苏州博物馆淘宝店,提高苏博品牌的传播力和知名度,重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递文化的新时代力量。
(三)联合打造多元活化博物馆群
策划联合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精心打造非遗主题展陈基地,建立一批非遗主题街区、产业园区、民俗村落、特色小镇,以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载体,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集聚。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将非遗文物展陈与文创产品集合在一起,以丰富的馆藏非遗文物和品类繁多的文创产品,精心排出数个系列,展陈于线上博物馆。同时,线下同步推出相应的系列展陈区,以形成非遗展陈集群、非遗文创产品产业集群。如成功案例—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博物馆活用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协同政府单位推动了系列举措,打造出3A景区、首个非遗博物馆,实现了文化保护、旅游观光、社会教育,产业服务、传统演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共享服务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当地现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完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此外,博物馆还可强强联合,举办大型展示会展览会,促使各文物的汇集汇聚,尤其是文物爱好者的珍藏文物。既可以丰富藏品,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年轻一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另一种特别的形式被保护起来。
(四)建立馆藏文物保护标准体系
推进博物馆标准化库房建设,改善藏品环境;做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完善文物安全保护网络,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与修复;加大可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征集力度;加强培训力度,完善馆藏文物保护标准体系。
四、总结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博物馆应当立足于对博物馆资源的梳理,立足于不同时代背景,文物藏品所形成工艺、技法的传承和保护,以文创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出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下沉到民间展开交流与推广传承。未来,博物馆更应当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层层推进馆藏文物与时代新产业的有机融合,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新载体、新模式,深度赋能博物馆馆藏展陈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燮君.《上海宪章》的庄严承诺—博物馆应负起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重任[J].中国博物馆,2002(4):93-95.
[2]杨蕾.博物馆经典藏品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以曾侯乙编钟文创系列产品的开发为例[J].东南文化,2018(1):122-126.
[3]施慧.如何开发博物馆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与服务—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J].艺术百家,2016(增刊1):392-394.
[4]方云.试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6):92-98.
[5]张琼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229-230.
[6]陶稷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2(14):25.
[7]马晶晶.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吕梁学院学报,2015(4):59-63.
作者:邹玉洁 单位: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