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突飞猛进,但是建筑行业留住人才却出现了问题,建筑行业片面地定义人才,没有系统化的人才管理,导致建筑行业面临人才流失严重,针对此问题应提出对策,进而可以完成企业战略目标。
[关键词]建筑行业;人才流失;留住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人才世所稀。”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必备,不管是在哪一个行业,想要稳健地发展,就需要引进人才,不管是管理人才还是技术人才,人才聚集,企业才能稳步向前向上。人才多了,必然要进行人才管理,有管理并且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就我国建筑行业管理中的现状来看,管理人员缺少管理的意识,没有把管理真正地重视起来,同时管理人员并没有根据现状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也在各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建筑行业亟需这样的管理人才来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这里提到的管理人才,不仅仅是需要有管理的知识,因为在建筑行业中管理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不适合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建筑行业,所以就需要管理人才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工作得到落实,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建筑行业中的管理水平。
除了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蓝图外,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政策和相关治理的一系列任务。所以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建筑行业企业的人才流失,会直接导致建筑行业企业中人才数量欠缺,会严重削弱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怎样去控制建筑业的人才流失,关系到建筑业的是否能健康发展。为了分析建筑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人才需求。企业的人才通过自己的智慧,为企业的社会发展和利润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才主要有四种需求;创造力的需要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追求发展,实现个人价值是人才的最高要求。实现资本投资效益是现实生活中人才的需求。人才追求的需求是尊重。此外,还有竞争性需求、工作环境需求和职业规划需求。
不少建筑行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在运用人才方面仍存在着人为因素,如一直沿用的论资排辈、关系户、靠背景等。人才能够到赏识的机会很少,也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把人才的资源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不鼓励人才的自我进修,只看重人才对本企业做出的贡献而无视人才自身的需求,使得人才在企业中没有归属感,感到个人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选择跳槽寻求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加强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有如下几点
(1)创立符合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观。人力资源观是建筑行业站稳市场的基本前提,建筑行业负责人应在企业中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全球化,世界已悄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不创新的风险,比创新高很多。”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创造出适应时代的能力,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是由人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与发展中的社会需求共同创造的,因此,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日益重要的企业战略目标资源。建筑行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缺乏,所以在执行行业管理工作的时候,管理工作失灵,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建筑企业也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只重视眼前得到的现有利益,所以在管理运行中,这项工作就成了公司应该有的部门,形同虚设,管理无重点,很懈怠,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跟上建筑行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脚步,所以部分建筑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就处处面临棘手的问题,同时也受到限制,所以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强化管理者管理的意识,让管理者深刻意识到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管理者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因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传统管理理念已经不适用,应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进入企业文化,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引入适合本企业的理念,同时应将新理念与公司文化相结合,让理念融入本企业,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2)致力于人才挖掘和培训,注重建筑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很多的企业中的错误的认为,一谈到人才,首先想到的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新毕业生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成为人才。首先,他们要在现场学习和探索,将自己课本学过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从建筑行业一线的实际情况来讲,大多数都是学历不高但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员工,在某种条件上来讲,他们也是建筑行业中的人才,在施工现场,他们完成了企业大部分工作,这部分人员也是建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人才。但他们也有缺陷,就是理论知识的缺乏,急需弥补,建筑行业的经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做到,既向“外”又向“内”。我们应该善于招收和培养大学毕业生。在部分建筑行业的企业中,部分管理层认为建筑行业不是需要更多技术,也不需要更多高科技,没有大学生或研究生,也能建出房子。对一些有着高学历的学生来说,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去培养和锻炼,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营管理乃至技术人才培养不出来。所以,要给年轻科技人员相应的位置,到一线去工作考察、轮岗,挖掘他们的潜质,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以能力说话的竞争机制。最后是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断给予内部现有的人才培训机会,提高业务能力、职称教育、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方法,提高内部素质。人才培养要兼顾内部和外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国的建筑行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有质量的飞跃,取决于人的素质提高,努力提高我国建筑行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員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工资福利机制不合理,从建筑业人才管理现状、长期建筑业内部人才分配机制不合理、平均主义盛行、人才价值缺失、公平价值分配等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人才很难反映劳动价值。薪酬是企业管理者的“心脏病”,是员工分配和激励方式的“新敌人”。亚当斯密提出了职业工资差距形成的五个因素:1.由于经营困难、肮脏、尊严和自卑,工资是不同的;工资根据专业的难度和成本而变化。2.每个行业的工资根据行业的责任大小而不同。3.工资根据分配给某一职业的职责而不同。4.工资根据工作效率而变化。5.在提供基础工资的同时,也要给员工福利。福利即是非货币薪酬。美国薪酬协会和美国员工激励协会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非货币激励在加强内部沟通、加强企业文化、价值观、提高团队合作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建设与信息时代同步的建筑业团队。团队的形成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人不仅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也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潜力,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团队形成和团队精神是人与人的整合再优化和精神能量开发的源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一致。所有的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依靠众人的智慧、劳动和力量,就会无懈可击。
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重要,由于多数建筑行业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得到人员的及时回馈,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企业发展受到阻碍,企业的战略进行受阻,无法前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够使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使企业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领先。本文分析了建筑行业人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相关的企业应该给予重视,对存在不足的应该不断地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圆圆.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1).
[2]张鑫.浅析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6).
人才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新赶考路上,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开好“药方”引才,方能“才”源广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地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引领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鲜明的用人导向,科学谋划、完善引才政策,建立健全引才体制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未来规划等,科学设置招录岗位,做到因地制宜、精准选才。不以文凭论水平,当以实绩论英雄,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探索就地取“才”之道,注重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识别人才,选出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之人,选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素质优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人才队伍。
搭好“舞台”育才,方能“才”高行厚。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行“精准滴灌”式培养,立足长远计划,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判断人才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搭好人才成长实践的平台。要走近人才、了解人才、融入人才,坚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因材施教”制定培育方案、“因人而异”设置培育内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让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要根据人才发展需求及不同人才的特点、专业知识背景、成长规律,将人才投放到基层一线,安排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各领域的合适岗位上锻炼,让人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脱颖而出。
开辟“通道”用才,方能“才”望兼隆。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各地要加强人才数量、能力、专长、需求调查,根据人才属性、特质建立人才数据库,依据不同人才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思路想法进行有效配置,进行合理大胆使用,把人才放在最适应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科学用才,才能留住人才,要把人才放到正确的岗位上,给规划、给职位、给环境,激励人才施展才华、跑出速度、迸发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引才,科学育才,精准用才,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力谱写人才强国的新华章。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级组织部门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继往开来,当好人才选任“筛选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用好选人“放大镜”,以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去发现和挖掘人才。着重考量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桎梏,重塑选才标准,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对职业技能人才采取适当降低学历条件、放宽年龄限制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加大从优秀“村官”中定向招录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或乡镇公务员力度,发挥人才最大效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创新模式,做好人才激励“助推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但当下“操之过急”的选人用人准则,让人才在任用上出现了乱点“鸳鸯谱”的痛点。机构冗杂、人浮于事、工作效率止步不前的弊端也进一步凸显。为此,各级组织部门在用人上应做好顶层设计、划好战略布局,以“谋定而后动”的统筹力,以培育“大国工匠”的向心力,强化人才归属感与获得感,建设人才发展新高地、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将资源的天平向人才、向科技、向技术倾斜,真正打造一批有才能、真实干的“精英战队”。
精准务实,打造人才推动“引力器”。对于青年人才、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明确好人才梯度的划分,摒弃人才培育中“一刀切”“均等化”的现象,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敷衍态度,将论资排辈的落后机制彻底剔除,让人才任用真正达到接得住、用得好的效果,赋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决定权。全党上下应树立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格局,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创新力、贡献值为评判准则,营造惜才、爱才的用人新环境,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吸引人才,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国家发展大势向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稳步迈进。
摘要:新世纪,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战略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鉴于此,文章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则、理念、制度、政策等方面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才;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现阶段研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工作原则
(一)党管人才的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也就是说,要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
(二)环境适应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依据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依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部署的基础上,必须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认真查找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适应本地区发展要求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三)整体协同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协同。它不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职能,需要包括资金、政策、制度、体制以及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整体协同,才能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以便真正实现对人才的重视。
(四)激励性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目的在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就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或者资金等方式,激励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五)反馈修正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实施的步骤、政策以及措施等都受到外部条件以及实施效果的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要随时反馈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以便中央负责机关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将有效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战略步骤。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工作新理念
要想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人才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树立起崭新的人才理念。
(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实质是把人才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予以高度重视,这会使全社会自觉地把视线从以往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使各行各业都能够以足够的精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形成对人才资源进行整体开发的态势。
(二)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新人才观
树立“有用即是人才”的“实”人才观,变“唯资历”、“唯学历”为“重能力”、“重实力”;树立“不看学历看能力”的观念,积极发现有用之人,将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全部视为人才。
(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一领域人才的缺乏,将导致更加激烈的争夺。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走出唯“正式调入”才算引进的误区,对于人才特别是一些特殊型、高素质人才,要不拘一格、广泛引进,为我所用,千方百计壮大人才队伍。
(四)牢固树立“人人可成才”的观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才大国。在重视人才资源的今天,我国没有绝对的优势与世界上强大的、经济雄厚的国家争夺人才,就应把目标转移到国内,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实现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五)树立“人才增值”的理念
人的素质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人才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人才资源在开发中不但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可增值性。因此,应重视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不断提升人才价值。
三、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制度
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业绩档案,为人才流动、人才使用和定薪定酬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人才业绩档案的内容包括人才的学历、经历、职位、业绩和诚信,重点是对人才的真才实学、真实能力和水平进行记录、总结和鉴定。
四、建立平等的人才政策环境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配置的转换、交流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人才要一视同仁;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要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要积极提供服务:使各种人才能够共享社会资源,建立平等的政策环境。
五、加强公共财政“投资于人”
(一)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新理念
坚持人才投入优先的新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倾向,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扩大教育投资,逐步实现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投资力度
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直接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教育财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形成互动。因此,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切实发挥政府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投资力度。
六、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
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现象,必须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类培养计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一)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首先,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其次,
充分利用现有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资源,开展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努力开辟海外高级人才培训渠道,设立海外培训基地;最后,加强企业间合作,在国内著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
针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以便政府能够切实准确地掌握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必须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核心,实现与各地区、各部门所掌握人才信息的连接、反馈和互应,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辟网络联系和服务专家的“直通道”,实现“零距离”管理和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成果和项目信息库,推动智力成果转化和人才“柔性流动”。
(三)实现高层次人才社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开拓创业时期,急需各类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尤其严重,所以必须要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跨单位、跨地区、跨省、跨国兼职,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
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以尽快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其次,加快构建完备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最后,要建立国家技能开发体系,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技能劳动者和新生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
(二)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还必须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形成完善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的界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研究建立一套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重学历、资力,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其次,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根据不同的职业和职位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依据价值创造来衡量人才的价值,并给予人才合理的回报。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要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就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各种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国际与国内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
八、关注两个人才弱势领域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兼顾全局,特别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两个人才弱势领域。一是中国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二是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未来中国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将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力量。当然,农村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应该基于本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进行系统思考,而不是盲目仿效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模式。国家对人才弱势领域要加大政策倾斜,以帮助人才弱势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近几年延边州人才流失的现象明显,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稳定,空心化的现象加剧,迫切需要进行调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延边州人才流失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原因,并提出人才流失的控制建议,希望能够为延边州上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的合理控制带来帮助。
关键词:人才流失;少数民族地区;延边州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延边州现阶段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对延边大学应届学生进行调研,对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也为本文获得一手信息带来帮助。
1.人才流失的概念
人才流失是指在区域内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主观意愿的流走,或失去其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存在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之分,前者是指区域的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该区域另谋他就,给该区域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困难,从而影响其经营发展。隐性人才流失则是指区域内的人才因激励不够或其他原因影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其才能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2.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状
2.1流失基本情况
根据《延边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延边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由图1可知东北区域占62.90%,其中42.3%的人在吉林省就业,而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7年就业人数17.5%相比2013年的13.4%、2014年的14.5、2015年的18%基本持平。这一数据虽然前几年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基本持平并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州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流失人才的现象明显。
2.2延边州人才流失的消极影响
在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象加剧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够稳定,特别是在相关产业运营发展的過程中,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例,边境贸易及对外贸易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高,如果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明显,就会造成相关产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人才来进行支撑,这会使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而且在人才流失的基础上,空心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对于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会持续加剧。
3.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原因调查
3.1调查方式
本文主要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设置16道单选题,3道开放性试题,调查问卷内容如附录一所示。从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4月1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94%。
3.2调查结果
在发展产业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情况绘制成图2。
根据图2能够看出,信息技术、特色贸易、旅游业是被调查者目前比较认可的行业,也是毕业生所青睐的就业方向。但在调查报告中,也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发展前景较好(或感兴趣的行业)并没有为创造就业机会带来明显的帮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流失。
在政府补贴政策方面,91%的毕业生认为政府的补贴政策力度不足,难以对自身留任产生良好效果。
在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方面,将原因比重情况绘制成图3。
根据图3能够看出,经济原因仍旧是被调查者认为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总结能够看出,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对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4.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4.1边境贸易特色发挥不够充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边境特色贸易的发展前景较好,而在延边州开展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商品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所出口的产品往往是以初级的资源消耗型产品为主的,总体上来看商品的附加值都不高。
在韩朝关系“破冰”的基础上,韩朝的贸易往来必然会更加密切,这就给延边州边境贸易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如果延边州能够把握机会,必然会形成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延边州的特色边境贸易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如何开展好边境贸易进而为广大人才提供施展平台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4.2互联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少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2%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现阶段企业中的信息技术人员配置不够充分,而且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网站与计算机领域,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格局并未形成,造成互联网经济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2017年,延边地区的众创互联网信息项目增加16个,但是众创项目的运作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为工作岗位的创造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明显的帮助。总体上看,互联网经济并没有为人才流失现象的遏制带来积极影响。
4.3特色旅游产业亟待进行调整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7%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延边州地区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由于特色的朝鲜族民族文化,加之政府对于旅游行业运营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充分,一定程度上形成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
目前延边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应该发展好如东北抗联旧址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多方面多形式的方式全面发展延边州旅游产业为更多的相关人才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5.政府人才扶持计划作用缺失
2017年招才引智工程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实施两年来,州及各县市组织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共赴全国9个省市,开展宣讲招聘活动30余场次,辐射周边52所高校,成功从116所国内外高校引进了387名优秀高校毕业生。政府虽然提出人才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但是具体的岗位补贴等工作开展都不够充分。相比之下,延边州地区政府的人才扶植计划,用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形成对人才的有效吸引。 5.延边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对策建议
5.1提升边境贸易发展水平、结构
首先,延边州应该不断完善国际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引进先进的运输设备来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加强边境贸易的口岸建设工作。有效的口岸建设不但能够使边境贸易的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在口岸中如果能够集成金融物流等服务也能够使口岸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延边州边境贸易增长,还应该大力发展国际货物运输贸易。
其次,延边州应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如果延边州能够通过有效的鼓励政策,积极鼓励高新技术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提高不但能够使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得到增长。
最后,在优化边境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延边州政府还应该积极地提升商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会使做出口的商品质量得到提高,有效控制贸易纠纷的产生,同时也能够使出口贸易企业了解到延边州政府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最终为延边州边境贸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2发挥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政府应该提高对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直接补贴,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也能够体现出政府对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视,由此提高行业从业者的信心;其次,延边州政府也应该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情况,积极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在发挥互联网经济作用的基础上,政府还应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向高校提出优秀人才订单,最终为互联网经济的合理发展带来帮助。
5.3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产业
首先,延边州政府应该结合区域特色旅游发展的情况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其次,延边州政府还应通过有效的补贴鼓励本土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最后,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由此提升客户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政府对治理由行业发展的重视,为人才的留任带来帮助。
5.4政府提高人才扶持力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延边州政府还应该完善社会培训体系,由于部分人才在进行从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综合发展及未来规划重视程度较高,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来使人才得到继续深造,不但能够提高人才对于区域政府的认可程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最终保证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帮助。
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能够看出,在延边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才流失对延边州地区的消极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基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延边大学的大四学生对于延边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才流失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造成延边州地区人才流失的相关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議,包括提高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特色旅游产业等等。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研究,使延边州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得到遏制,这样不但能够为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带来帮助,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特色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为延边州地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君君.如何应对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窘境[J]经济师,2017(01):252-253
[2]李盼盼.东北三省人才流失现象及对策初探[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03):9-14
[3]祝启军.新常态下民办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7(10):4042
[4]潘薇.基于黑洞理论的中国酒店行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21):126-128
[5]崔然红.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7(10):85-86.
[6]丁敏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