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集合12篇(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新疆篇)

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集合12篇(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新疆篇)


【篇1】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摘 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究。

  【Abstract】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ystem reform, it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fo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t can further enhance rur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e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

  【Keywords】countryside;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69-02

  【作者简介】吴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和核心驱动,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置以及人力分离等各种矛盾,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限制着农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通过可靠的土地改革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随着现代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范围的确定以及方向的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流通环境肃清了障碍,可以集体土地确定、产权明晰以及农户预期稳定的相关措施,创造产权交易和要素流通之间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功能效应。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素流动主要体现于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易以及资源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本价值和功能,避免土地资源被荒废和流失。同时,土地资本的流转也必然会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能够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本环境[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显化主要是通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和土地流转用地入市松绑,释放土地资源的价值和资本价值,利用入市增值收益、土地租金以及经营分成等多种形式,使得土地特性能够被激发起来,促进土地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避免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出现。相对来说,土地产权的确定也可以提高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力度,稳定了农户的预期,改善工作环境和农村用地的质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空地和废弃用地,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2]。 2.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指的是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联。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策略,将拟复垦为耕地以及拟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共同合并为建新拆旧的项目区,从而可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侵占与破坏,实现各项目区用地面积的均衡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农民宅基地指标侵占的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化和综合化管理与运营。当地政府部门决定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土地指标价值,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会适当提升远郊地区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将资源向农村进行定向的输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与分配价值,保证农村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组织机构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产权安排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类型构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各种自然村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农村政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实现公共基础和服务的发展要素的集中配置,实现乡村综合体的培育。从目前来看,集约型的乡村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能够实现乡村功能的转型、发展与优化[4]。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融合城郊振兴模式,进行共同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城市近郊村落的城市化转型,拓展城镇空間。城郊融合型村落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征收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不合规宅基地买卖行为的发生,保证落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贷款抵押政策制度,发挥城郊的金融优势,为乡村振兴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空间以及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3.2 拓展农村产业的融资增值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投资,可以通过拓展融资增值渠道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活力。首先,可以实现抵押融资的权能,建立起农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政策和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基金和金融项目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并加强信贷支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在农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吸引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来。其次,还需要不断对金融权能进行创新,实现土地收益权和所有权的相互分离,通过信托机构、土地银行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宅基地经营权以及农房使用权进行组织优化经营,实现市场配置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市场的潜能,开发建设募投项目,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获取界限以及获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制度管理问题

  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用地政策和用地制度,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调整用地政策理念,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与编制。统筹农村各项土地应用的活动,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的方向进行细致化的管理,避免在土地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实现乡镇土地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结合确定的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促进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项目,给与农村经济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乡镇土地适当比例的规划用地,用于农业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园的建设,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工业和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土地的使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能够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仁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20):206-207.

  【2】王瑞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农业工程,2018,8(6):149-150.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敬尧,魏来.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2):73-92.

【篇2】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提要]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根据我国“三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从关键点、着力点和保障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由点带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户;现代农业;财政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9日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战略,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那么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应首先理清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即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并围绕三个着力点即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文章,再辅之以三个保障点即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全方位的制度供给,在此基础上由点带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

  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的最优选择,但我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到2016年底常住在农村的人口还有近5.9亿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按70%的城镇化率计算,仍有4.5亿的人口将住在农村。这么多的农村人口,要吃饭要就业,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完全抛弃小农户的生产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国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在丘陵、山区,只適合精耕细作而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因此,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成为唯一的现实选择。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相对接。所谓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小农户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学习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第一,要重视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稳产高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要顺应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靠拢;第三,要由重视数量的发展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以便获得可持续性。因为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产业的增值和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环保的意识,现代农业同时也是生态农业,要重视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在生产出健康农产品的同时,维持好乡村的青山绿水。

  (二)小农户与全社会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相对接。首先是国家财政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补贴资金,之后将撬动全社会的资金,如金融资本、农业资本等的相继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导小农户。第一步是使其回归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镇没有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就建议其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缓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壳村的问题。第二步是使其找准政策的施力点,然后积极跟进。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耕地,那么国家必然将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时应建议小农户以合理的价格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出去,自身则选择到农业企业中去就业或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创业。第三步是使其随时关注国家的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地填报、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实现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特征:企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相对接。小农户今后应转型为设立家庭农场,逐渐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不断壮大自身。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社组织,成为股东,并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另外,还要建立大数据平台,运用“互联网+”的模式,连接生产和销售,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在种植和生产之前,就由合作社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确定价格和种植、生产的品类,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的利润分成,保障了农民增收。目前的问题是,虽然我国合作社的数量2017年已接近200万家,但真正按合作社经营的却凤毛麟角。而合作社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发挥组织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作用。弱小的合作社与相对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整合,成为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组织机制合理化的重大难题。

  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以及农民的增收等诸多方面。乡村振兴的适时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着力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要点是按市场规律调节要素和产品市场,实现高端化和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着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协调发展。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出来以后让它进入加工、流通、仓储、运输等领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生产体系解决的是如何种地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要点是科技进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生态绿色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手段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已经从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转向了依靠机械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麦这个特定产品中,农业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同时要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尽力保持住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的问题,要点是发展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就是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应着力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业经营者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使其成为联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振兴的保障点:资金投入、要素市场及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正如一艘巨轮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风破浪前行,就要给它充足的动力保障,而资金、要素市场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末,中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未进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35%的行政村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至今为止,中国的村庄几乎都没有地下管网、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虽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效率却不高,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分散、对象失准、截留、挪用等问题。本来应集中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安全的资金,却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营利性的龙头企业、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农业企业等,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振兴已定为国家战略,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会逐步的推出,而财政资金因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必须要和政策配套,实现精准投入,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健全政策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则在城乡的均衡配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土地等资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获得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变化,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适应农业的要求,培养技术型农民,使其懂栽培、会管理、善经营,逐步向家庭农场主方向发展;对于区别于“下地农民”的“地畔农民”,由于其已长时间基本脱离了农业种植业,而又居住在农村,主要应致力于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农业产业工人,使其能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中充分就业;对于居住在农业旅游区和大型农业园区的农民,要用先进的旅游、休闲、养老、环保等理念培养他们,使其能在相关第三产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供给。第一,完善制度,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中心在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强化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第二,改革和完善乡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市场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为辅助,释放个人、集体、社区和各经营组织的活力。第三,健全相关的财政和金融等投融资、补贴等保障制度,解决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应探索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奖补机制,对长期投入的企业给予更多财政支持、贴息政策和配套项目投入,推广农业项目PPP模式、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要全面建立以县为主、省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涉农贷款风险金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此激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第四,建立人才培育保障制度,培育一批善生产、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队伍。第五,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2]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現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3]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

  [4]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3.

  [5]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5.

【篇3】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农村振兴发展有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无可为,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对农村发展仍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现谈谈本人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固本培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

  对于毗邻的欠发展地区,农村经济不够活跃,主要的难题仍是积累不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个人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固本培源,发展好本地的产业、富裕本地的群众、培养本地的领军人才,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具体到,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示范带动,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目前,的烟叶在全县是“龙头”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种地位仍不稳固。一是本地烟叶大户仍然不足,专业户更是不多;二是产业经营模式依然是传统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产出,依然是靠天吃饭。据于此,我们一直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带动。通过镇村干部、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种植烟叶,一方面培养本地的种烟能手,另一方面宣传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本地有知识、有经济基础的能人转向烟叶种植。同时,通过扶持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种植大户等方式,着力将种植大户培养成烟叶种植专业户,成为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得升经营层次的中坚力量。二是引导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土地的流转模式,劳力的组织方式,还是烟田的管理方式,都还是处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模式,只是简单面积的累加,而没有现代的经营。我们着力尝试通过组建烟叶协会,逐步引导烟农加强合作,采取一些现代经营的手段,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2、向山上要效益,积极发展林果业。虽不是山区乡镇,但也有山林面积14.7万亩,为耕地面积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的管理,加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监督好各种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低缓林地,引种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油茶、黄栀子等经济林木、中药材,以及近年风行的花梨木等名贵树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3、打造新亮点,孕育乡村旅游经济。有诸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如到县城10分钟路程,有仙济岩、白马寨等风景区,有赣南赣南畲民的发祥地—球狮等等。但乡村旅游经济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们将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抓好规划,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这一无烟黄金产业迈进。一是抓好乡村规划。重点对仙济岩、、球狮进行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像大竹坑一样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整治点。特别是要对球狮村进行重新规划,按畲乡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逐步对进入相关景区及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对相关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建造和修缮。

  二、民需导向: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农村的欠发展,使得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也显得民生工程的紧迫性。但农村资源条件不足,特别是乡镇资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上这项目还是上那个项目,有时很难抉择。个人的体会,民生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哪个问题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个问题是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就优先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进社区化建设,解决“住”的问题。解决“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住新房”,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依然没有发展。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化建设,顺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来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中心社区抓好规划布点。中心社区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为此选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楼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众相对集中、基础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落来建设中心社区,有的点连续几年打造,吸引周边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区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没有品位、没有灵魂。近年来我们开始反省,并在建设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12年开始在仙济岩村大竹坑建设点上,就强调要融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组织理事会成员外出参观,并统一建筑立面,外观上传承赣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今后我镇各中心社区建设也将延续这一理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学治水,解决安全用水问题。素有“枯燋”之名,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到干旱少雨季节,部分群众连饮用水都保证不了。水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努力在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量”的问题。我们对全镇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如何解决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远景规划。近期就是开发离圩镇约5公里的油坑的水资源,并与现在的自来水厂并网,解决圩镇及周边几个村没有自来水的问题。远景就是开发离圩镇约30公里的中坝的水资源,彻底解决群众没水用的问题。二是解决“质”的问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源地坚决实行禁养政策,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的违规养殖户。同时坚决督促各山塘水库的退包退养。

  以上是个人目前对发展的体会和感悟,近十年的乡镇主官经历,本人感觉到乡镇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对县级部门如何支持乡镇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一是涉及乡镇的项目多要在制度和程序上强化乡镇的作用。目前乡镇面对群众的诉求,都会向上申报一些项目。前期的调研、立顶乡镇都要花大力气去争取。但在立项之后的实施及验收上,乡镇就基本上管不到了,导致一些民生工程不得民心。如我镇立新渠的维修上,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方不与镇村两级组织商量,完工也不用镇村两级组织参与验收,导致这条本来可以满足几个村农田灌溉的水渠边一个村都用不了。所涉及的农户意见很大,几次都要组织群体上访,镇村两级组织只能想其他变通的方法。

  二是涉及乡镇的执法适当放权乡镇。目前很多工作乡镇有责任没权力,而部门则有权力却管不过来,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安全生产工作,一些矿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镇村干部发现了只能发发通知、做做工作,稍为采取一点措施就会引起企业主很大的反弹,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决。在这些问题上建议通过委托执法或定期联合执法等形式强化乡镇的管理权限。

【篇4】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幅员广、基础差、产业弱、人口多、贫困重,仍是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对症下药,着力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改革创新三个方面下足工夫、取得实效。

  统筹规划,整合力量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明、路径优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整合力量、统筹推进。要根据全县各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特色发展、区域联合、全域联动”的乡村发展思路,着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部门行政职能界限,科学制定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要强化统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同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

  优化布局、典型带动。要结合县委关于“一区四圈”的旅游规划,做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要坚持差异发展、扬长避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气候特点等,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优化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加强示范创建及模式推广,结合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示范,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领导,合力推进。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全县重点工作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及时完成。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落实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聚焦重点,狠抓关键确保乡村振兴措施实、效果好

  突出三产融合,推动农业效益大增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导向,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突出“牛、药、果、茶、菌”五大重点产业,推动各地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千亩产业园、一个万头养殖场目标,形成全县性的农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宣汉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旅游+精品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基础配套,推动农村面貌大改善。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广厦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力实施三化工程,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整治,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代办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五进村”。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田成方、水成系、路相连、林成网”格局,加快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突出乡风塑造,推动农民素质大提升。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群众道德约束和村规民约管理,大力宣传、引导和弘扬好家风,塑造良好乡村软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加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教育,引导参与村务管理,提升村务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确保乡村振兴机制活、动力足

  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要素市场。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建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农村资源开发模式,充分激活农村要素市场。重点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各地多种方式盘活农地、小型水利设施、集体资产。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各类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探索建立更广渠道的引才机制。探索创新农业高层次人才聘用机制,充实农业部门专业人才力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力量建设,加强与农科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激励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出台落实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在外宣汉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发展。注重将优秀回乡创业人员纳入党员和村委后备干部培养,及时为村级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体系。建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广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试点经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篇5】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篇6】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戴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有机农业戴庄经验

  一、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戴庄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端,地处句容、溧阳、溧水三县(市)交界,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12亩,村内有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866户人家,总人口2879人,人均耕地不足0.17hm2。村民文盲、小学毕业以下占多数。其次,由于离城镇较远,招商引资困难,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200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人少、土地相对较多,同时生活污染、工业污染较轻,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较好,所以具备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只是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利用,限制了戴庄村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

  (二)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06-2016年戴庄常住人口快速减少,2016年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32.6%;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2.76%,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是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在推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发展有现代机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并发挥县域的成本优势和亲缘地缘优势,通过县域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引导乡村隐性失业人口就近转移和分流。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小而散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村生活方式的需求,也难以保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因此在农村人口外流成为常态、过去传统农业经济下的居住形态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亟需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集中居住、构建便捷交通等手段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三、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养职业农民队伍

  抓住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顺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土地加快流转的形势,积极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权”分离政策,坚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好戴庄村的职业农民队伍。戴庄村有机水稻在种植面积减少不多的情况下,种植农户已经由7年前的600多户减少到了2017年的200多户。

  这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i00多户专业户就能承担村里90%的水田和70%左右岗坡地的高效农业经营,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而且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营效果还将越来越好。尽管他们以务农为主,仍然能达到甚至超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一般打工农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繼续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合作社新成立了农技、农机服务站,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站长,为有机水稻专业户提供全面优质的农机、农技服务,并承担产品质量检查监督责任。为了打开市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还将推出《赵亚夫》优质有机农产品品牌,并与南京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将其打响成为国内最有信誉的有机农产品品牌。

  (三)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

  戴庄村的果树就种植包括有机桃、柿、草莓、无花果、猕猴桃、碧根果(薄壳山核桃)及梨、葡萄、蓝莓、杨梅等10多个树种,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游客采摘,还有丘陵坡地牧场,更有美丽的九龙山及白沙、龙海、东方水库等自然景色大背景,在丰富多彩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筹建以有机农耕文化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为戴庄村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结论: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既是满足乡村生产生活要求、提供可靠民生保障的需要,也是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村庄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保证;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所在。戴庄村乡村振兴战略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镇村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和运营协调的基础上,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篇7】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确保我镇乡村振兴战略按要求、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奋力赶超、进位争先”的目标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走符合XXX实际、具有XXX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党管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

  三、规划和实施计划

  XXX镇地处XXX县东南边缘,距XXX城区1小时车程,距XXX县城54公里约1小时车程,距省会XXX139公里约2小时车程,距南京300公里约4小时车程。高铁从XXX出发到XXX市仅30分钟,XXX镇被纳入XXX都市圈2小时生活圈内。随着XXX高铁站的建成使用与未来XXX省道的建设开通,XXX镇对外交通联系将得到大幅优化提升,全镇实现跨越式发展腾飞迎来了战略机遇。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植乡村振兴动能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三转三化”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农业格局,不断增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XXX镇西部地势平坦低洼为城东湖的行蓄洪区,东部为岗丘坡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特色环境资源。西部淹没区水系密集、湿地遍布、圩台众多、土地肥沃,芡实等野生水湿生作物极具特色,适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东部岗丘区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

  2、加快农业农村产业融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大力培育“新六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朗德鹅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产销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积极推进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龙虾、皖西白鹅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电商经营业户,2018年实现镇级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中心村覆盖率70%以上。到2019年实现镇、中心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

  3、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农业提质导向,推行农产品、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药监管,每月对全镇食品药品领域进行1次巡查,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工程,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商品有机肥等技术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进农村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解决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5、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XXX镇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养殖业为主。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根据不同村的基础条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平台支撑。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社,探索完善“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二)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提升乡村内涵品质

  1、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巩固拓展镇村环卫一体化成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三年改厕任务,让农民群众用上洁净厕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建立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体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对我镇美丽乡村,进行标准化再提升,争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2、提升城镇载体功能。扎实开展城镇形象“清底子”行动,对主干线“僵尸车辆”、废弃固堆等镇区乱象集中清理整顿,提升沿线绿化水平。抓好老旧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解决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农村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群众满意率稳定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拓展乡村道路生命安防工程,加大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路段、路口警示装置、波形护栏安装力度,提升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3、突破特色小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基础、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富民为根本,利用本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强调产业先导和领先的品牌定位,推动淹没区和丘岗区“山水”联动融合,体现精准扶贫的发展要求,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与产业价值链提升,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旅游主题形象,聚焦生态、美丽、富裕、诗意、众享的价值愿景,创建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特色小镇。

  4、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河畅、水清、岸绿”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弥河、石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完善水源地和“禁养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农村文明新形象

  1、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评选活动,把孝文化运用到农村社会治理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持续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评选,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大力发展优秀文化。开展各类书画笔会、文学交流等艺术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名人辅导、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培训,积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提升文化队伍层次水平。深入开展以歌唱、舞蹈、表演、戏曲、书画、文学创作为模块的系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率和满意度。

  3、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加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建设文化大院、农村书屋、活动中心等各类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保村(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率和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大院建成率达到100%。

  4、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建好、用活、优化村(街道)善行义举四德榜。充分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摒弃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科普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加强乡村治理,夯实基层基础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为重点,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整顿,扎实开展“过硬支部”创建活动,提高村级管理规范化水平。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基层干部作风。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强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注重从新型经营主体中培养党员,注重培育农村优秀党组书记,在全镇树立一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领头人的典型。

  2、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扩大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持续抓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三务”公开等村级基本制度落实,全面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水平。

  3、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中心村司法行政工作室实现全覆盖,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的引导,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涉农村公共事务,形成崇法尚德、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

  4、深化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信息化支撑,立体化防控,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农民幸福感

  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开展脱贫“回头看”专项行动,精准做好脱贫核查,严格准入退出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认真组织好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分红,积极发展规模种养、特色加工等产业项目,切实发挥产业扶贫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社会扶贫,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完善社会扶贫供需对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参与扶贫开发。狠抓脱贫攻坚作风建设,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在全部兜底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

  2、加快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引导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创新创业,加强村两委成员、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大户的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非外力情况下不落一人。

  4、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统筹使用各级救助资金,精准用于救急救难。完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用电、水等优惠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6、改善农村养老服务。鼓励多种方式建设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行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方式,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状况。对不赡养老人行为进行行政、司法干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在农村养老机构设置服务站点、提供签约服务。

  (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改革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财产性收益。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稳慎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继承及抵押、担保权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3、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善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设施建设。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相关站所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镇村两级书记一起抓,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切实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抓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工程推进组,每个推进组由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各责任站所、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严格落实上级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做好资金整合使用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

  3、改进工作作风。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由点到面、由低到高,有序推进。要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依法作为,结合各自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内外兼修,面子新,里子也要新,坚决杜绝“形象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群众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4、强化督查考核。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作为对各村及站所、部门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建立工作信息交流和督查通报制度,主要领导将不定期现场调度进展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力、进度缓慢、成效不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约谈问责。各责任站所和村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努力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和观摩现场,强化示范引领,确保工作实效。

【篇8】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篇9】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产权改革;盘活集体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说:产业兴旺是整个乡村振兴的龙头,要全面复兴乡村产业空间,实现乡村产业空间与城市发展空间平等的发展权;要形成强大的农业:质量农业,健康农业,安全农业,高附加值农业;要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农业与旅游结合,乡村变成一个大公园,形成农业产业价值链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后,长治市屯留区农村实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但农村集体资产疏于管理,流失严重,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发包不兑现,少数人长期无偿占用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明确资格权,农村集体资产没有明确产权归属,主体责任得不到明确落实,农民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发展的源动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对农村集体资产通过进行清产核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摸清了家底,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明确了资格权;股份制改革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下了发展的基调,为农村的发展架起桥,筑好了巢,采取措施引凤入巢。

  长治市屯留区作为2018年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现已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一、基本情况

  长治市屯留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长治市四个市辖区之一。全区共辖1个省级开发区、14个乡镇(区)、现有267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农业人口22万),耕地71万亩。2018年6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屯留区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保障农民权益的有效机制来抓,按照明确方向、把握环节、守好底线、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地落实,圆满完成了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改革试点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为长治市屯留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二、改革成效

  (一)明晰了集体个人产权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乡镇村摸清了家底,完整地界定了成员,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管理权,同时也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础。改革后组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召开了首届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定并通过了《股份合作制章程》,形成了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统一协调的经营管理新机制。不少村民表示:原来村集体资产虽然是人人有份,但是老百姓心里没底,人人都不关心;现在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村民明白了家底,主人翁地位明显增强了。

  (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全区经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了农村闲置和被无偿使用的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开辟了产权改革+(回收经营、“一园三基地”、沼气综合利用、商贸服务)等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新途径。比如,在回收经营方面,目前全区80%以上的村充分运用清产核资成果,集中力量清理收回未承包到户土地(集体机动地和“四荒地”)3万余亩,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发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600余万元。“一园三基地”建设,八泉村、枣臻村用收回的村机动地共发展尖椒基地250亩,村集体分别收益3万元、2万元;西六余村、张贤村2020年产改后收回的土地,由村集体经营分别发展核桃种植170亩、69亩,可获得集体长远收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北宋村盘活利用村中闲置土地,建设了65立方沼气综合利用项目,为村民免费提供洗澡、用水等便民服务,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又节省了村务支出,以服务的形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民和集体的利益得到了紧密结合,有效增加了农民来自集体资产的收入份额,从体制上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村中贫困户可以通过合法程序成为村经济组织的股民,每年都可获得分红收益,创出了贫困户增收的新路子。西街村通过产权改革厘清了集体资产1亿余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千余万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千余人,耕地不足500亩,现集体每年经营收入近400万元,现可实现每位股民每年分红1千余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努力使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还可以为股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产权制度改革后,较好解决了因村集体资源、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村民有意见有怨言导致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乡村社会治理夯实了基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各村班子更加团结、主干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在群众中更有威信;群众对干部更加信任拥护,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干群更加关系融洽。如:苗岳村,全村300余户,村里原先的果园地60多亩,由20户耕种,其中包含有耕种户的劳力地,在收回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的时候,该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稳定的原则,将耕种户的劳力地客观地核减在外,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确权手续,其余部分收取承包费,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户优先承包,顺利地将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收回年承包费9000多元。

  三、改革延伸

  (一)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产权要素的有效运转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屯留区产权交易平台同时建立,平台的运营将为各类农村产权走向市场搭建起一个更加广阔的桥梁,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好地服务全区“三农”工作。

  (二)建立区、乡、村三级平台,服务体系健全

  平台设置为区级交易平台、乡镇交易分中心、村级服务站,形成屯留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免收交易服务费用,对其他交易主体的竞买方按规定收取服务费用。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同时亮相平台,服务内容明确

  为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全区农村集体产权能够规范有序流转,现阶段屯留区即将通过运营公司的培训,对农户有流转意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及可产生收益的闲置的资源性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流转交易,同时为已经在场外完成规范流转的存量资产根据客户需求可提供交易鉴证服务,能够有效地将农户手中零散的资源化整为零推向市场,实现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土地价值,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收入增长;同时把村集体闲置的资产推向市场,让有需求的市场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让村集体沉睡的资产动起来,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服务三农、规范交易、振兴乡村”,发展理念明确

  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加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办事原则,精诚与银行等金融部门等社会各界合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及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渠道,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解決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四、改革成果巩固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农村集体资产纳入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定期上报制度,定期清产核资制度,防止资产账外运行,防止账内流失及长期闲置。

  总之,全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篇10】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篇11】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7月27日至8月2日,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杭州的炎热抵挡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浙江的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我大开眼界,深受震憾。

  对浙江精神、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通过老师授课和现场观摩,深刻认识到近年来浙江的发展变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生动体现。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浙江省面对资源短缺制约、环境压力、“成长的烦恼”,创造性提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到经济、社会治理、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之后又根据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

  二是规划蓝图,久久为功。16年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众,转变服务。“枫桥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再次证明走群众路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推行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撬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是树立导向,形成氛围。“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营造干部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广干部担当作为的“九种精神”。

  对当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组织委员,怎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理清“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关键问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每月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组织书记定期交流等机制。二是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村级治理机制,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三是打造过硬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拓宽选育渠道、加强教育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畅通晋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举措,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四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深化党员冬春训、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等做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五是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一方面,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服务群众,了解村情民意,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广泛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以及其他人才返乡进村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和乡村振兴专干,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要善于挖掘有一定技能、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库,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颁发执业、培训证书,同时注重提升学历。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扶持一批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

  三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和培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锻炼人才。四是组建“两支工作队”下乡驻村帮扶。选派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科技帮扶。

  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绿色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电商”“现代农业+文化”等美丽经济。二是发展新型服务业,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农民创业就业新途径。推进乡、村、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积极参与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等新兴服务业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

【篇12】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摘要】针对我国“三农”金融缺口巨大的现象,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积极响应十九大号召,为落实地方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系列措施并出台相关政策,目前浙江省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不完善、政府未出台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问题,因此,浙江省应从增强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村级账户公开招标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得浙江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其金融缺口在2014年已超过3万亿元,巨大金融缺口使得金融服务“三农”存在市场空间。由此,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

  浙江省积极落实地方版乡村振兴战略,多年来浙江省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两权”抵押贷款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本文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内容,分析金融服务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现状

  (一)信用环境不断优化

  “乡风文明”是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评定工作、推行信用贷款等方式对农村信用体系进行优化。

  浙江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并完善信用评定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2006年至2018年档案涉及全省1093万农户,比例达90%以上;浙江省农信联社2008年至2018年档案涉及全省1000多万农户。浙江省信用评定工作开始于1998年,至2017年,浙江农信评定乡镇450个,村17913个,农户878.4万户,至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评定农户比例达全省农户75%,中国人民银行衢州中支已完成对全市所有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评定工作。

  信用档案及信用评定的建立为浙江省推行农户信用贷款奠定了数据基础,贷款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至2017年末,浙江农信农户信用贷款余额为2459.12亿元,较上年增幅为50.43%,至2018年中旬,农户信用贷款占浙江农信农户小额贷款比例达55%。

  (二)农村“两权”抵押不断推进

  2015年8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工作,其中浙江省14个县成为试点县。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产权改革推出抵押贷款,浙江各地区积极创新贷款新模式。

  浙江农信于2016年创新推出“三权”抵押贷款,新增林权抵押,至年底,林权、农房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分别为45.56亿元、60.5亿元及7.46亿元,累计113.52亿元,分别为3.63万户、2万户和802户农户提供贷款支持。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05亿元。义乌农商行至2019年2月发放农房抵押贷款累计21828笔,金额达95.37亿元。

  浙江各地区积极创新贷款新模式。乐清市对30万元以下的农房实行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温州市创新农民资产受托贷款模式;湖州长兴县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长期抵押贷款,最高可贷1000万元,最长可贷10年。

  (三)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加深

  普惠金融数字化主要通过改善農村支付结算环境以及促进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相融合两个途径实现。

  为解决浙江省存在的金融服务“盲区”问题,金融机构推出多种便捷途径改善省内金融服务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至2018年中旬,已将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布设全省金融服务“盲区”。同时,金融便利店、移动汽车银行的发展以及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使得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向前一大步。截止2018年底,浙江省农村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6.12亿户,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6.7亿户。

  2018年底,浙江省淘宝镇数量128个,淘宝村数量1172个。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方式,为农村电商提供小额贷款。例如浙江网商银行已为405万农村电商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二、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

  第一,少数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尽管浙江省金融机构通过授课、夜校等多样的方式,频繁并持续的向农村普及金融知识并向村民传播诚信理念,但依旧存在少数农户不承担归还本金及利息的义务的现象,即担而不保的问题仍旧存在,使得金融机构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农户信息采集不完全。一方面,虽然浙江省较早开始建立农户档案且目前信息采集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信息采集的“盲区”,农户信息未被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农户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金融活动较少,因此,其信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无记载记录,此情况影响金融机构在对农户发放贷款时对农户信用水平的判断,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利益的保障。

  第三,失信惩戒效果不显著。由于存在少数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债务人逃废等情况,目前,浙江省金融机构多采取将相关农户拉入黑名单、诉讼、暂停贷款等方式进行惩戒,但仍存在诉讼结果难执行、追不回贷款等问题。

  (二)“两权”抵押贷款体系不完善

  第一,相关体制未建立完全。“两权”抵押依赖于确权登记及现有信用制度,浙江确权颁证已基本落实,但由于浙江省对农户信息的采集不完全且农户参与的金融活动不多导致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无记录的信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现象,给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工作增加难度。

  第二,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通常对银行给予农户的利率有一定限制,且浙江在出台的相关20条意见中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绿色信贷投入,拓宽其融资渠道,但对银行补偿机制仅有财政资金对冲亏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经营。 第三,抵押标的物变现困难。由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例如农房不得向城镇居民转卖等规定以及经营权可抵押情形受法律限制使得农房、土地变现途径受限,抵押标的物变现困难阻碍“两权”抵押贷款的实施。

  (三)政府未出台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一,村级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权利受到限制。相关办法规定,存款人对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行的选择有自主权,但是部分地区村级账户只能开立于指定银行。

  第二,对村集体项目的市场运作未有政策支持。虽然浙江已全面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运作差,造成组织及农民股东收益小,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其展开相关服务。

  三、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对策

  (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村级组织对村民应多加普及金融知识,同时,也应重视村内守信风气的形成,進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金融机构在对农户发放贷款时,可从农户或其担保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贷款信用是否良好等角度进行调查,谨慎评估贷款风险,防止担保人无资金担保现象的出现。

  其次,浙江省应继续完善农户档案,做到金融机构对省内农户信息采集覆盖率达到100%,在对信用信息较少的农户发放贷款时,可通过对其资产、抵押标的物等情况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

  最后,可以利用农户信用状况与文明村评定挂钩、采取限制失信人员集体经济股份分红等方式增加失信人员违约成本来加强失信惩戒力度。

  (二)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

  首先,完善相关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央行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金融机构初期放款应加强风险评估,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可实施贷款优惠。

  其次,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政府层面可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利率及贷款年限的限制,商业银行自身层面也可推出相关贷款产品,适当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划拨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同时,浙江省可借鉴他省经验,例如青海省反担保形式或河南省多模式自由发展形式。

  最后,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农村可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或者产权交易平台,加以政府管制,促进产权交易。也可以在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回购,实现产权价值的转移及增值。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通过对村级账户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解决其权利受限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增强对村级市场的金融服务。

  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运作差的情况,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例如对市场运作能力较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政府财政贴息或补助,推动其发展。

  四、小结

  浙江省多年来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已有一定成果,为实现浙江农村的快速发展,更好的解决省内“三农”金融缺口问题,浙江省还应通过增强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加强失信惩戒力度来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关体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及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来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通过村级账户公开招标和政府适当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优惠及扶持来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最终实现浙江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兴山.金融助力浙江乡村振兴[J].中国金融,2018(15):43-45.

  [2]王曙光,王丹莉.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8(4):69-70.

  [3]陶孟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金融,2018(8):76-80.

  [4]赵丽琴,李佳瑶.两权新规下两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3):15-18.

  [5]农村金融时报.美丽乡村看浙江——信用环境建设为美丽乡村增色[J/OL].2018-01-12/2019-06-02.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