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9篇】(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9篇】(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1

  【摘要】针对我国“三农”金融缺口巨大的现象,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积极响应十九大号召,为落实地方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系列措施并出台相关政策,目前浙江省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不完善、政府未出台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问题,因此,浙江省应从增强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村级账户公开招标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得浙江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其金融缺口在2014年已超过3万亿元,巨大金融缺口使得金融服务“三农”存在市场空间。由此,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

   浙江省积极落实地方版乡村振兴战略,多年来浙江省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两权”抵押贷款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本文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内容,分析金融服务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现状

   (一)信用环境不断优化

   “乡风文明”是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评定工作、推行信用贷款等方式对农村信用体系进行优化。

   浙江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并完善信用评定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2006年至2018年档案涉及全省1093万农户,比例达90%以上;浙江省农信联社2008年至2018年档案涉及全省1000多万农户。浙江省信用评定工作开始于1998年,至2017年,浙江农信评定乡镇450个,村17913个,农户878.4万户,至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评定农户比例达全省农户75%,中国人民银行衢州中支已完成对全市所有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评定工作。

   信用档案及信用评定的建立为浙江省推行农户信用贷款奠定了数据基础,贷款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至2017年末,浙江农信农户信用贷款余额为2459.12亿元,较上年增幅为50.43%,至2018年中旬,农户信用贷款占浙江农信农户小额贷款比例达55%。

   (二)农村“两权”抵押不断推进

   2015年8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工作,其中浙江省14个县成为试点县。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产权改革推出抵押贷款,浙江各地区积极创新贷款新模式。

   浙江农信于2016年创新推出“三权”抵押贷款,新增林权抵押,至年底,林权、农房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分别为45.56亿元、60.5亿元及7.46亿元,累计113.52亿元,分别为3.63万户、2万户和802户农户提供贷款支持。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05亿元。义乌农商行至2019年2月发放农房抵押贷款累计21828笔,金额达95.37亿元。

   浙江各地区积极创新贷款新模式。乐清市对30万元以下的农房实行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温州市创新农民资产受托贷款模式;湖州长兴县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长期抵押贷款,最高可贷1000万元,最长可贷10年。

   (三)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加深

   普惠金融数字化主要通过改善農村支付结算环境以及促进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相融合两个途径实现。

   为解决浙江省存在的金融服务“盲区”问题,金融机构推出多种便捷途径改善省内金融服务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支至2018年中旬,已将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布设全省金融服务“盲区”。同时,金融便利店、移动汽车银行的发展以及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使得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向前一大步。截止2018年底,浙江省农村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6.12亿户,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6.7亿户。

   2018年底,浙江省淘宝镇数量128个,淘宝村数量1172个。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方式,为农村电商提供小额贷款。例如浙江网商银行已为405万农村电商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二、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

   第一,少数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尽管浙江省金融机构通过授课、夜校等多样的方式,频繁并持续的向农村普及金融知识并向村民传播诚信理念,但依旧存在少数农户不承担归还本金及利息的义务的现象,即担而不保的问题仍旧存在,使得金融机构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农户信息采集不完全。一方面,虽然浙江省较早开始建立农户档案且目前信息采集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信息采集的“盲区”,农户信息未被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农户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金融活动较少,因此,其信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无记载记录,此情况影响金融机构在对农户发放贷款时对农户信用水平的判断,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利益的保障。

   第三,失信惩戒效果不显著。由于存在少数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债务人逃废等情况,目前,浙江省金融机构多采取将相关农户拉入黑名单、诉讼、暂停贷款等方式进行惩戒,但仍存在诉讼结果难执行、追不回贷款等问题。

   (二)“两权”抵押贷款体系不完善

   第一,相关体制未建立完全。“两权”抵押依赖于确权登记及现有信用制度,浙江确权颁证已基本落实,但由于浙江省对农户信息的采集不完全且农户参与的金融活动不多导致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无记录的信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现象,给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工作增加难度。

   第二,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通常对银行给予农户的利率有一定限制,且浙江在出台的相关20条意见中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绿色信贷投入,拓宽其融资渠道,但对银行补偿机制仅有财政资金对冲亏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经营。 第三,抵押标的物变现困难。由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例如农房不得向城镇居民转卖等规定以及经营权可抵押情形受法律限制使得农房、土地变现途径受限,抵押标的物变现困难阻碍“两权”抵押贷款的实施。

   (三)政府未出台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一,村级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权利受到限制。相关办法规定,存款人对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行的选择有自主权,但是部分地区村级账户只能开立于指定银行。

   第二,对村集体项目的市场运作未有政策支持。虽然浙江已全面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运作差,造成组织及农民股东收益小,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其展开相关服务。

   三、浙江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对策

   (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村级组织对村民应多加普及金融知识,同时,也应重视村内守信风气的形成,進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金融机构在对农户发放贷款时,可从农户或其担保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贷款信用是否良好等角度进行调查,谨慎评估贷款风险,防止担保人无资金担保现象的出现。

   其次,浙江省应继续完善农户档案,做到金融机构对省内农户信息采集覆盖率达到100%,在对信用信息较少的农户发放贷款时,可通过对其资产、抵押标的物等情况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

   最后,可以利用农户信用状况与文明村评定挂钩、采取限制失信人员集体经济股份分红等方式增加失信人员违约成本来加强失信惩戒力度。

   (二)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

   首先,完善相关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配合央行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金融机构初期放款应加强风险评估,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可实施贷款优惠。

   其次,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政府层面可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利率及贷款年限的限制,商业银行自身层面也可推出相关贷款产品,适当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划拨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同时,浙江省可借鉴他省经验,例如青海省反担保形式或河南省多模式自由发展形式。

   最后,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农村可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或者产权交易平台,加以政府管制,促进产权交易。也可以在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回购,实现产权价值的转移及增值。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通过对村级账户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解决其权利受限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增强对村级市场的金融服务。

   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运作差的情况,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例如对市场运作能力较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政府财政贴息或补助,推动其发展。

   四、小结

   浙江省多年来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已有一定成果,为实现浙江农村的快速发展,更好的解决省内“三农”金融缺口问题,浙江省还应通过增强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加强失信惩戒力度来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关体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及拓宽抵押标的物变现方式来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体系;通过村级账户公开招标和政府适当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优惠及扶持来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最终实现浙江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兴山.金融助力浙江乡村振兴[J].中国金融,2018(15):43-45.

   [2]王曙光,王丹莉.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8(4):69-70.

   [3]陶孟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金融,2018(8):76-80.

   [4]赵丽琴,李佳瑶.两权新规下两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3):15-18.

   [5]农村金融时报.美丽乡村看浙江——信用环境建设为美丽乡村增色[J/OL].2018-01-12/2019-06-02.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2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立足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夯实农业保险这块防范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基石,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山西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关键词:农业保险;险种;保障程度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5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山西省银保监局引领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服务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年年有余,值得相关从业者进行深入思考。

  1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承保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承办农险公司不断增加。2018年,山西省共有7家财险公司承办农险业务,包括人保财险、国寿财险、中煤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天安财险和华农财险。二是农险产品基本满足全省农业风险需求。2018年,山西省使用的农险产品共有175个,其中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71个、国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57个、中煤财险山西分公司30个。三是相关保险机构通过在中心乡镇设立服务“三农”的营销服务部,在偏远乡镇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站,在行政村或社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点,打造覆盖乡村、深入农户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山西省共设立“三农”服务部97个,“三农”保险服务站1149个,“三农”保险服务点6349个,共有农村保险服务人员12308人。

  1.2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投积面积逐步增长。山西省的农业保险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疏菜和中药材等,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8.9%;养殖业主要有猪、羊、牛、驴、骡和马,投保46.15万头(只),占总存栏的2.87%;森林(公益林)投保面积占应保森林面积的100%。二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步提升。政策性保险中,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79.79%,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16.72%;商业性农业保险中,保费收入占比仅3.59%;产业保险收入中,种植业保费收入占比81.29%,养殖业保费收入占比7.15%,森林(公益林)保费收入占比11.41%。三是农业保险保费减免政策逐步推广。自2017年以来,山西省保监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两减四推一倾斜”政策,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减免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自缴保费。目前该政策已在全省贫困地区扩展推广实施,保险机构已在10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减免贫困户个人自缴保费模式,不断降低深度贫困地区保险费率。

  1.3 农险产品不断创新

  一是山西省实施了农业农村部金融创新谷子天气指数综合保险试点和马铃薯收入保险试点项目,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特色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二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农险产品研发力度,加快由直接物化成本向完全成本的转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扩大承保风险的需要。2018年,山西省保险业因地制宜地研发了农业综合保险、苹果期货保险、玉米期货保险和玉米价格指数保险等13个创新型农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6974.73万元,为全省26.37万农户提供了105.43亿元风险保障。三是扩大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范圍,推动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对优秀返乡下乡人才从事的种植养殖业个人承担的15%~25%的保费进行全额补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 山西省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2.1 农业保险基础工作有待夯实

  一是基础信息管理有待加强。山西省农业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待加强。如土地权属信息不准确,保险机构难以准确定位承保农作物的位置和面积,致使承保和理赔信息不够精准。二是基础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山西省大多数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或临时抽调,知农时、懂农事的专业人员很少,很难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承保和理赔工作,工作效率与质量难以保障。三是基础数据管理有待加强。农业保险的投保、补贴和执行等基础数据积累不全面,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手段与工具,无法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性分析,对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缺乏有效的决策支持。

  2.2 农业保险产品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

  一是农业保险产品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保险产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的保额费用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如玉米保险金额360元/667m2,而实际生产成本约600元/667m2,无法覆盖基本的物化成本,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与农民需求存在差距。二是保险赔付条款设计不合理,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如玉米保险赔付条款设计中未将野猪、野鸡等破坏造成的损失纳入保险保障范围,造成农户投保积极性不高。三是蔬菜类保险单一。保障范围仅为棚膜和棚架,因灾导致棚内蔬菜生产遭受的直接损失未纳入保障范围,保险公司产品的设定与蔬菜种植户的需求之间不对称。

  2.3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农业大灾具有概率低、损失大等特点,需要建立和探索大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贫困户无力参保、涉农保险经营亏损等问题,确保农民的利益。二是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计提、使用、积累和管理等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促进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如红枣在山西省贫困地区种植面积较广,但此保险仅有市县财政补贴,省级财政仅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农户参与积极性积不高。

  3 解决路径

  3.1 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一是指导相关保险机构与政府部门沟通,提高其对农业保险宣传的重视程度,引导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宣传意识,特别是加强对县、乡、村级干部的农业保险知识培训和教育。二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保险教育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借助各村扶贫工作队等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面对面向农户宣传讲解,增强广大农民和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通过送服务下乡,让农业保险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从而扩大农业保险的社会影响,让广大农户真正体会到农业保险的优越性。三是将农业保险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农业保险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保意识,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

  3.2 进一步提高主要险种保障程度

  一是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分析研究主要险种的经营情况,进一步科学厘定保险金额,在不提高保费的基础上,从扩大保险责任、提高保险金额等方面,探索提升主要险种的保障程度,满足农户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二是引导保险业主动沟通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山西省特色农险经营实际,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以奖代补”力度,增加补贴险种和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户负担,推动特色农险可持续发展。三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继续落实农业大灾风险相关规定,并根据银保监局统一部署,适时启动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工作。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鼓励相关保险机构不断加强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引导相关保险机构在承保理赔过程中,推广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远程验标和查勘,改变种植业传统验标和查勘方式,切实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三是鼓励市县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鼓励各市、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风险需求等情况,结合自身财力状况,自行选择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由市、县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险保费补贴,逐步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3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4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到11月1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主要是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十八届一中全会和十八届二中全会党和政府、人大、政协等机构全面换届以后的工作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2013年8月份的政治局全体会议的决议,此次会议将进行改革,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键词】深化改革升级与时俱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也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4)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

  全会提出,(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4)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

  全会提出,(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会议指出,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

  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实际上一直没有破解或者说是回避了“土地产权”问题,由此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都根源于土地。土地是最核心经济资源,如果这一核心经济要素缺乏市场流动性,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就没有彻底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产权的确权与交易,城市产业资本和产业力量就不会“死心塌地”地流入农村,城乡经济发展的沟壑就很难被填平。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不得不直面应对土地产权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很显然,现阶段土地改革不大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会在“回避土地私有化”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取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和有效配置的改革举措。比如:完善和优化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和优化规范、公平、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研究并审慎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登记及交易制度,研究出台能够化解基于土地的诸如“小产权房”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和政策,建立并实施基于土地财产税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相得益彰”的土地资源管理与配置规则,完善土地立法,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已经胜利闭幕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是主义事业的光荣接班人,理应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是社会和党的新鲜血液,未来日子里,正是我们大放异彩的时期,我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我们应当做好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专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腾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同学们,让我们自觉地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己每天的生活与学习,铸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5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全球经济的今天,我国难免遭受到了不少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暴露,如“民工荒”,“低碳经济”“产业转移”“产能过剩”等词不断出现在大家眼中。而面对如此强烈的冲击,我国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应对呢?

  答案似乎也只有一个,那么就是改变。于是,“调结构”这个词便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调结构”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和长远目标,也是实现“保增长”——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路径。“调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就整个经济结构来说,应当由过分倚重外需向侧重内需转变。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其中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40%。这个数据不仅高于美、日等经济大国,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走高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反映,它直接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带动技术进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就内需的结构来说,应当校正投资与消费之间失调的关系。“重投资,轻消费”是中国需求结构的长期痼疾。最近几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2006年首次降至50%以下。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自2000年以来一直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我们知道,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进入最终消费就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产能过剩。正因为如此,中央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着意突出民生,有六条措施与民生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建设安居工程、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它所透露的政策信号是,要把扩大消费放在与扩大投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想方设法促进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品质的提高。其三,就投资的结构来说,应当杜绝“两高一资”项目抬头,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产业。针对于此,中央有关部门已在财税、信贷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种防范措施。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了压力,在此压力下,市场和企业有自主调整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种趋势,引导和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

  我国经济结构现状,(一)产业结构失衡,即我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二)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度依赖出口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存在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扭曲结构。(三)二元结构严重。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会逐渐被打破。而在我国由于人为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应把握好以下方向和重点。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第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五,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素质。要通过市场,形成和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第六,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在使东部地区继续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从多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6

  摘要河南省是我國农业大省,但是距农业强省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要加强科技在乡村农业振兴中的应用。基于此,分析了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乡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种植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新思维、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发挥科技生产力效能;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政策等促进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以加强科技在河南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关键词科技;乡村振兴;政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4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乎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河南省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是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实践证明,科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钥匙,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衰落,其根本是人才、科技等为支撑的内生发展动力的逐步丧失。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省情农情,顺势而为,通过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向乡村“输血”,促进创新,实现乡村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产业特色优势发展,恢复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造血→再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此,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河南省实际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提出完善体制机制与构建政策体系的意见建议,为推动河南省乡村振兴,加快其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指引。

   1河南省乡村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乡村常住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乡村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8%,有18万个自然村,具有乡村面积大、村庄数量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同时,河南省乡村发展科技发展薄弱、人才缺失、资金匮乏等因素,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总体来说,河南省乡村振兴表现为地位特殊、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薄弱。

   2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近年来,河南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农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在道路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电力通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面覆盖宽带网络,给乡村农业发展融入科学技术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此外,在进行实际的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没有建立完善的建设体系,对需要建设的项目没有进行系统分类和考核,造成需要建设的项目类型杂多,重复交叉[1]。另外,河南省农村地区财政支撑力度不足,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量较大,缺乏充足的资金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突出表现为只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不注重对建成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基础配套设施损坏严重。与此同时,一些建设工程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建设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庞大,给河南省财政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总体来说,河南省农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较多,而相关部门缺乏对项目的严格考核,也没有加大资金投入,造成大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2.1.2种植户思想观念落后

   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文化交流不畅,重点表现在农业种植户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以及信息化普及率不高等方面,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主体人员依然是当地的种植人员,生产种植也是依靠体力劳动、传统经营为主,对于现代化高科技产品接受能力不足,无法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也有部分种植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转变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学习新型的生产技术与方式,加大对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但是这样的种植户数量较少,无法带动河南省农业整体水平提升。此外,农业种植人员思想保守,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创新,始终秉承着传统生产种植中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种植户还延续着父辈的种植方式,没有兴趣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2]。在实际农业种植过程中,种植户眼光短浅,没有利用发展的思维看待事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且有些破坏不可逆转,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难度。此外,农业种植户小农思想问题突出,没有意识到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农业科技合作活动难以贯彻实施,同时也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2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是由3方面原因造成的,即科研部门缺乏创新的内动力、农业科技公司综合水平低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1)科研部门缺乏创新内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正在进行市场转型,不再将公益性事业作为主体研究方向,造成农业公益科技研究进程缓慢,与此同时科研部门处于转型初期,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研发部门的工作热情。2)农业科技公司方面。河南省农业科技公司整体实力一般,面对较大的农业种植面积,科技公司在数量以及技术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河南省高水平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低学历人员为农业工作者的主体,高学历人才整体比例较小,并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农业工作者的人事结构配比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3]。

   2.2.2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河南省许多区域的农业科研部门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工作开展效率低、工作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不断改进。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部门管理能力较弱,调控手段一般、调控力度不够、调控速度较慢现象严重,还没有创建与实施全面的激励制度,不能有效对农业科技环境进行宏观调控。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较好的协调沟通,科研部门内部的协调体系也不成熟,多部门共同合作效果较差,影响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不能形成较好的创新合力[4]。相关部门没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开展改革工作,造成科研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研发上也比较松散,长期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无法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3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3.1科技具有创新引领作用

   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研发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在核心问题点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对基础性重点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的研发,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确保河南省农业生产长远、可持续发展[5]。1)进行河南省主体农作物品种的培养。河南省处于温带与压热带交界地区,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麻以及油菜等农作物,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重点对这些主流农作物进行技术突破,将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理念结合到传统的种植方式中,促进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2)加大对重要农作物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延长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有效发挥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种植户经济收益。以水果类、小麦以及玉米等农作物为研究目标,不断突破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出营养价值高、色香味俱全的蔬果类饮品,同时加强农户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对重点种植物开展产业化开发。

   3.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河南省种植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确保科学技术能够为农业产业带来强大推动力。1)提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水稻、玉米以及水果等种植量大的农作物的产品研发,增加对新型农业肥料、植物源农药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物品的推广[6]。2)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的成果转化。分析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并依据不同区域的种植状况在粮食产品、重点优势产业等方面实施增产提质技术。

   3.3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

   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河南省农业科技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才强农战略思想贯彻在实际工作中,秉承“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的基本准则,打造出一支喜爱钻研农业、愿意为河南省乡村和农业奉献自我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7]。1)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并不断完善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扶持以及管理咨询4方面的人才培养。2)加强对农业种植户的科技知识培训,采用浅显易懂、简单便捷的方式向种植户传授知识,确保种植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河南省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奠定人才基础[8]。

   4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

   4.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要想促进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策略中发挥作用,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对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农产品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精加工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用新型设施设备,建立全面的辅助技术体系,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不断向新兴产业发展[9]。为了确保河南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必须要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确保农业单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不断壮大和完善农业科研队伍。在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地方时,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要重视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目的地开发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工作标准的绿色农作物新产品,研究出产量高、性能稳定、抗灾害能力强的高品质农作物,加大对现有土壤环境的改进力度,提高对田地的调节控制水平,同时对现有农药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促使其更高效、低污染,积极研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施药的机械化产品。此外,在面对一些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时,要扩展新作物的产业链,研究符合农作物新品种特性的运营模式和加工工艺,同时加大对农作物新品种运输保鲜与储存防腐技术的研发力度,创建新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4.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参照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科研项目,确保科研项目的时效性和目的性,为科研项目的后续应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激发科研单位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动力,让科研单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产品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以实际的应用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探讨农业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对于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科技产品,应建立相关的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型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在环保、种植自动化等层面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3)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要随机应变、对症下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土地承包方式,强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深层次转型,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提供保障[10]。

   4.3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河南省乡村振兴政策

   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理解其系统性、战略性、时代性,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政策体系。1)健全推动“农业强”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健全基本农田肥力技术修复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2)完善促进“农村美”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资源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机制;完善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数字化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3)健全实现“农民富”的机制与政策。“产业兴”是“农民富”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完善产业兴村强县机制,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是河南省乡村农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河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河南省利用科技促进乡村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政策。

   参考文献:

   [1]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2]王云华.“双生”循环系统下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2):150-160.

   [3]赵晓峰,马锐.乡村治理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探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31-136.

   [4]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5]郑瑞强,赖运生,胡迎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6):762-772.

   [6]陈诗波,李伟.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54-59.

   [7]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8-17.

   [8]王燕,刘晗,赵连明,等.鄉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6):12-23.

   [9]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27-34,158.

   [10]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8-143.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7

  【摘要】“振兴”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深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符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本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乡村振兴发展之问题,提出发展之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问题 发展路径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基本情况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2]张毅慧.新时代加强全民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N].吉林党校报,2019-04-01.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8

  【摘 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究。

   【Abstract】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ystem reform, it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fo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t can further enhance rur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e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

   【Keywords】countryside;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69-02

   【作者简介】吴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和核心驱动,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置以及人力分离等各种矛盾,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限制着农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通过可靠的土地改革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随着现代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范围的确定以及方向的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流通环境肃清了障碍,可以集体土地确定、产权明晰以及农户预期稳定的相关措施,创造产权交易和要素流通之间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功能效应。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素流动主要体现于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易以及资源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本价值和功能,避免土地资源被荒废和流失。同时,土地资本的流转也必然会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能够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本环境[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显化主要是通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和土地流转用地入市松绑,释放土地资源的价值和资本价值,利用入市增值收益、土地租金以及经营分成等多种形式,使得土地特性能够被激发起来,促进土地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避免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出现。相对来说,土地产权的确定也可以提高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力度,稳定了农户的预期,改善工作环境和农村用地的质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空地和废弃用地,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2]。 2.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指的是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联。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策略,将拟复垦为耕地以及拟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共同合并为建新拆旧的项目区,从而可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侵占与破坏,实现各项目区用地面积的均衡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农民宅基地指标侵占的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化和综合化管理与运营。当地政府部门决定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土地指标价值,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会适当提升远郊地区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将资源向农村进行定向的输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与分配价值,保证农村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组织机构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产权安排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类型构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各种自然村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农村政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实现公共基础和服务的发展要素的集中配置,实现乡村综合体的培育。从目前来看,集约型的乡村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能够实现乡村功能的转型、发展与优化[4]。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融合城郊振兴模式,进行共同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城市近郊村落的城市化转型,拓展城镇空間。城郊融合型村落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征收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不合规宅基地买卖行为的发生,保证落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贷款抵押政策制度,发挥城郊的金融优势,为乡村振兴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空间以及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3.2 拓展农村产业的融资增值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投资,可以通过拓展融资增值渠道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活力。首先,可以实现抵押融资的权能,建立起农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政策和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基金和金融项目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并加强信贷支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在农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吸引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来。其次,还需要不断对金融权能进行创新,实现土地收益权和所有权的相互分离,通过信托机构、土地银行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宅基地经营权以及农房使用权进行组织优化经营,实现市场配置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市场的潜能,开发建设募投项目,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获取界限以及获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制度管理问题

   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用地政策和用地制度,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调整用地政策理念,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与编制。统筹农村各项土地应用的活动,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的方向进行细致化的管理,避免在土地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实现乡镇土地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结合确定的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促进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项目,给与农村经济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乡镇土地适当比例的规划用地,用于农业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园的建设,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工业和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土地的使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能够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仁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20):206-207.

   【2】王瑞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农业工程,2018,8(6):149-150.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敬尧,魏来.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2):73-92.

形势与政策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9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