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属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目前,全市972户国有企业,已累计完成改制939户,改革面达9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169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83.7%;县属770户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改制。
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改制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改制不到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改革成本难以支付。多数未改制企业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费用,据统计,市属38家(含集体)企业拟实施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用于偿还职工欠款,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放安置费等约需10亿元,而这些企业资产全部变现还不足5亿元,资金缺口影响了市属企业彻底改制。
二是企业*款互保,债务链难解脱。有的已影响到优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一家破产,牵连数家,加大了企业改制和破产工作的难度。
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市已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多数股本结构单一,无法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导致企业机制不活,影响了企业发展。四是改制前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前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等长期不能解决;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破产企业因财力不足,职工生活费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改制,而且造成企业职工上访比例增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协调、解决市属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为确保全年国企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市国企改革推进委员会的部署和市委书记XXX同志最近视察市属企业时的指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改制思路和目标。
就是要按照市委书记XXX同志提出的“把改制与招商引资、引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开放推进改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市属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把国企改革变成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企业改制引进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营销理念,引进产品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坚持改一个做大一个、改一个搞活一个、改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确保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提高对企业改制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
二、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当前,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改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国企经营者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求稳怕乱,有的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对改革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市国资委将根据职责要求,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力度,对推进企业改制不利或阻挠改革的企业负责人,果断地予以调整,“不作为就换位”,确保企业改革进度。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切实强化改革意识,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主动参与改革、多方谋划改革、积极领导改革、周密组织改革,决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要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引进规模企业、知名品牌的资金,欢迎外来者控股,使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解决好改革资金问题。
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思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一是拍卖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一部分。有关部门要将国企改革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将改制企业土地尽量规划为商住用地,以便提高拍卖收入,用于支付改革费用。
二是对一些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改制回收一部分资金。
三是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充国企改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那些既无资产又无土地拍卖的企业和一些非生产性的小企业的改制。
四、加大为企业减债力度,推动企业改制。
我市已成立了以“XX市整体处置银行不良*款领导小组”,初步摸清了企业不良*款底数。目前,金融改革力度很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打包回购及专业银行实行个案处置政策,鼓励回购银行的不良债权。我们正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工作力度,加快进程,逐步解决企业债务链问题,免除企业间的担保责任,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
五、拓宽安置职工的渠道,维护职工切身利益。
职工安置工作,直接关系改制的成功与否,更关系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国企改革的头等任务,千方百计完成好。企业改制,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企业重组首先考虑职工安置问题,安置方案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要制定统一政策妥善安置职工,凡是职工安置资金不到位的,不进入改制程序。改制中要充分考虑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尽可能地让企业职工多就业,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摘要: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此期间,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提高了生产力和竞争力,但也从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有效地提出应对措施,才是我们国企在不断地改革和摸索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关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应对策略;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以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主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曲折起伏中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与此相适应,从国家附属物向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为基础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在艰苦探索中不断完善的改革实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体上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1979-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9月国务院经济体制办公室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的条件下,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重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视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一直是以此来知道经济体制改革的。与此相适应,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在“放权”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起扩大企业自的试点,并基于数年的经验,1984年5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5年发出《关于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不断扩大企业自,从而扩大了国有经济中的市场调节成分。在“让利”方面,80年代初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企业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对工业企业试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第二阶段,基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改革(1984-1992)。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以此来取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的提法,强调为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创造有利环境。党的十三大报告进而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简历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以后)。党的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重点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一是放权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二是探索解决国有企业特有的问题,创造公平竞争条件,逐步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三是从搞活每个企业转向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进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四是通过“三改一加强”,综合治理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与矛盾;五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逐步推开全方位配套改革。
二、中国国企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企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因此,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国企改革理论上的认识有待加深
在党的十四大上,中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目标,从此国企走上了转换经营机制的新道路,此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怎样才能使国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却产生了很大的歧义。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发展中国有资产管理还是比较混乱,所以在国家层面上,就需要切实可行用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国有资产管理中管理体系的改革。
(二)国企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加大
这里的既得利益者包括三个方面工人、管理者、政府部门.
第一,工人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他们手里捧得是金饭碗,有一种无比自豪的优越感。再加上我国社会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人阶级是一支强大而独立的领导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在企业中更是处在主人翁的地位上,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定会触及工人既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的管理人员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也是推行改革的阻挠者,在初步实施改革中,面对效益下滑的企业,他们一方面要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要受到职工的埋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人员是殷切支持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自己得到更多的自,成为企业的真正负责人。
第三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是国企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却也是推动进一步改革的阻力。因为随着国企改革的一步步展开,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各个部门都能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利,都有权对国企进行干预,都能从企业中或多或少地捞到好处,这样政企不分和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滋生起来,国企就更加如履薄冰。而以上的这些问题都是监督和营运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产权约束机制难以真正形成造成的。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健全,国有企业的改革缺乏有力保障。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政治体制不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一方面,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分散在众多的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权利又与部门利益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出资者权利有人争,出资者责任无人负的局面,后果是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国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缺乏有效流动机制,不能按市场要求合理流动,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在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自,而且还要按照政府各部门的意志,为了实现政府机构的多重社会目标,去承担许多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负担十分沉重,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实力。
三、国企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针对性地解决才是我们国企在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风云变幻的残酷竞争中坚持下来的关键:
(一)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理论认识;
第一,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国有企业计划经济色彩最浓,历史遗留下来的负担最重,改革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只要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其有益经验和宝贵示范作用就可以租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引导下,非国有经济成分有了很大发展,但无论是从资产总量上看还是从产业结构上看,国有经济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三,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因此,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认识中去实践,去创新,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国企改革的认识,要勇于探索,步子可以迈的稍微大一些,可以搞试点,就好比现在进行的铁道部的改革,其实就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如果能把我们铁老大改革成功,那么其他国企的改革势必会乘着这股清风继续走下去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993年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15年改革实践的经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因此,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刻不容缓的。
现代企业制度特指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又具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的企业制度。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国情,适应时代需要,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又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制度,同时还要有中国本身的特色,把我国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由于不同的国有企业所提品性质和所处行业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因此对不同行业、不同国有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制度创新方式。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就要对企业组织、运营、管理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包括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机器设备先进、利润高或实行了股份制固然是现在企业制度的表现形式,但如果经营机制不改变,还不能说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只能说这些企业的设备、技术或管理是现代化的。因此,要提高技术水平,开展规模经济,除了要研发新技术,加大投资,提高生产力,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根本。
(三)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步伐能否加快关键还是要看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能否跟上,现在国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是政企不分,企业管理者都拥有一定的行政职位,这就不免使他们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还是自己能否上位,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的转变政府的职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和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弱化政府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节和引导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上来,成为服务型的政府。但是“放手”企业并不等同于完全不管,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社会对企业的有效监督方式。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来引导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法规来规范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企业,从而使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通过合理的企业行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和培养具有符合中国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家,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为进一步推动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结合县级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讲,就是做好上下内外四个方面的工作。
对上学政策、要政策,引导企业改革
要选拔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直接挂靠县体制改革办公室。其职责就是研究中央、省、市关于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及相配套的各种政策;研究入世后县域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政策、产业政策、资金政策等,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当好参谋,指导全县企业改革。
对下靠激励,营造改革氛围,清除改革障碍
--政策激励,挖掘潜力,推进企业改革。要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成立企业改革小组,明确职责和任务,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改革,使改革工作真正成为社会工程、民心工程、温暖工程。--政策扶持,解决富余人员的去向问题。一是要加强就业引导,培植就业增长点,解决好职工的转岗和再就业。要引导待业人员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二是政策扶持。一方面发挥地方教育部门人才、场地(学校)优势和劳动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熟悉企业用工优势,对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委托培训,使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适应转岗需要;另一方面对于自谋职业搞经营的职工,可考虑免征税费,在所需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劳动部门将其享受的救济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作为启动资金,帮助发展生产。
对内抓创新,拉动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改革的思路上,要使县域企业全部退出国有阵线,彻底实现民营化。在改革的深度上,要力求改规范、改到位,不能一步到位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民有民营。对于严重资不抵债在短期内难以寻求和培育收购主体,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企业要慎重破产。在改革的广度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的改革形式,用新的`运行机制,推进企业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下大力抓好职工的教育培训,造就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要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到企业工作,改善企业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强化管理手段,实现管理创新,要在基础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巩固改制成果。--加快配套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政企职能分开。县级政府一方面应通过制定和执行调控政策,搞好基础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应注重在制度上创新,政策上指导、舆论上强化,而不能脱离实际干预企业改革。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现状进行改革。要按照公司制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运行机制。二是优化企业改革环境。首先,大力整治企业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将企业的收费问题的列入县体制改革办公室统一管理,按收费标准向部门返还,对于部门的擅自收费行为,经查实后,县政策要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其次,整顿企业周边环境,加大依法治厂的力度。对于重点企业可进行挂牌保护;对于厂贼地霸要重拳出击,公开处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再次,加强部门整体联动,增强为企业服务意识。计划、工商、财政、金融、税务、土地等部门要制定支持、引导、服务乡镇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解决好企业在资产评估、土地使用、债务处理等问题,特别要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好企业改革中的债务悬空问题。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可通过以下办法解决:对于有能力缴纳而拒缴欠缴的企业法人要依法强制执行;公布职工个人帐户,让职工督促企业按时缴费;加快破产企业拖欠资金的回笼,力争清欠率达50%以上。同时还要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搞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广筹资金,为企业改革保驾护航。
对外找出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实施引进来战略。要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下决心将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实。在招商的形式上可采取以会引商、以节引商、以商引商、以友引商、网上引商。在招商内容上,要做到内资与外资一起抓、项目与品牌一起抓、技术与人才一起抓、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一起抓,通过多种形式嫁接,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围绕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快技术改造和行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