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神奇无处不在,每一个数字、符号都是他的凭证。今天,我也证实了这一点:数学的神奇。
数学课下课后,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关于平方的规律。我摊开练习本,看见练习本上的密密麻麻的验算过程,突然,一个不起眼的算式引起了我的注意:52-4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式,口算也能算出来:9,而9不正是5+4的和么?我又换了一个式子:62-52,结果是11,11也正是6+5的和。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快要疯了。但是好奇的我又想:这是两个相邻的数的平方,那不相邻的可以么?于是我就又列了一个式子:52-32,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果:16,这时,我懵了,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结论,这令我很沮丧。
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从5与3的和或差来考虑呢?5+3=8,5-3=2,8×2=16!16不就是52-32的差么?我又试了试:72-42=49-16=33。(7+4)×(7-4)=11×3=33,结果一样!我是一个固执的人,继续想:既然正数可以,负数同样适用么?比如(-3)2-52=9-25=-16。(-3+5)×(-3-5)=2×(-8)=-16。又是一个奇迹!这会不会是巧合呢?我换了大数试试:20002-19992=4000000-3996001=3999;如果用规律来计算的话,就是:(2000-1999)×(2000+1999)=1×3999=3999。哈哈,果然简便了很多!真是方便!小小的“+”“-”,具有着无穷的魔力,怎么不能说,数学是神奇的呢?
数学的“魔术”一个个被我“揭穿”,做到这一点,已经够了不起了,可我还誓不罢休,又接着算起了立方:43-33=64-27=37;33-23=27-8=19。这下,我可败下了阵,看来,还是“数学”略胜一筹,它再也露不出马脚了,我也甘拜下风。
——上课铃响了,清脆的铃声听起来格外悦耳,好像在庆贺我似的,取得了“破解家”的称号。虽然我还未看透数学,但是我却认识到数学是奇妙无穷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消灭麻雀的运动。人们对会吃庄稼的麻雀十分讨厌,认为消灭了麻雀,就能使收成加倍,使现在金光闪闪的稻子更加多而健康。
在这次运动中,大量麻雀在几年内被疯狂捕杀,一只只能捉害虫的,天天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麻雀随着声声惨痛的鸣叫,纷纷一命呜呼。这一大量捕杀,使害虫大量繁殖。田地成了害虫们的“乐园”。少了一部分田地的害虫们便自由自在的啃食庄稼,但是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导致虫灾发生、农作物减产等一系列的惨痛后果。
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捕杀的麻雀居然是田野、庄稼的保护着!麻雀虽然会以农作物为食物,但它们同样也捕捉害虫,这样能够有效地维护害虫的种群稳定。不同的生物之间确实息息相关的,如果在这条生物链中参入了人为行为,这将会影响到整一条生物链,相当于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的是巨大的生态灾难。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不了人类的贪婪。”正如印度的甘地所言,这则事例就很好*了这句活。其实人们也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捕杀麻雀,为的是增产收成,得到更多的钱财。在人们眼中,自身的利益胜过保护动物乃至生态环境,这都是因为人们的贪婪,因而只想到要消灭影响到到庄稼的麻雀,没想到害虫的繁殖与一系列后果。
在我们国家发生的这一件重要的生态事例说明,其实生态环境中,即需要麻雀,也需要害虫。生物之间是相互约制、相互联系的,不能根据人自身的想法与目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否则将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因为这种移植是违背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这也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规律。规律是与宇宙共存、亘古不变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规律。
伟大物理学家焦耳年轻时,曾被当时流行一时的‘永动机”设想深深吸引,并投入了十余载的时光全力钻研。但是,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他所得到的,只是不断的失败和越来越深的绝望。最终,他在一次傍晚漫步中猛然醒悟:“永动机是违背规律的,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存在!”于是他毅然放弃“永动机”研究,转而投入到能量守恒领域的研究。最终,焦耳取得了成功,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焦耳对永动机的研究因为违背规律而遭到失败,但是他及时的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并在此后依据规律办事,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代大师,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尊重规律。
外国如此,中国何尝没有这样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开展“大量钢铁”“亩产万斤”等严重脱离实际的运动;违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在广大农村还处于落后的手工生产模式时,推行过度超前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模式,最终是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正如康德所说:“规律未必令你感到愉快,但是它就是这样的,不会以你的好恶为转移。”有的时候,规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心愿和期望,但是为了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在尊重它的前提下处理各种事务,否则,我们必然遭受失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我们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我们的事业,更快捷的取得成功。因此,让我们尊重规律。
当我们把规矩摒弃到角落,当我们把犯规当作习惯,当我们遵守规矩却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时,你作何感想?
罗素有言:“一颗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我们遵守规矩恰恰是优等的心的体现。
有人认为,规矩是禁锢人生千万种可能的套子,遵守规矩让自己变的坚硬无比,失去自我。于是,他们开始冲出规矩的藩篱,但最终头破血流,身亡心寂。试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自由自在而再无规矩的束约,那么我们这些现代文明的人类与上古时期的猿猱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祖宗告诉我们: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严格的等级观念已经逐渐褪去了它在历史中的锋芒。于是,我们蔑视法律,于是我们顶撞父母,于是我们将自己视为中心,那些所谓的规矩、所谓的法律被我们摒弃在一隅。
由于我们无规则意识的生存,自然界向我们伸出了吝啬之手:森林不再茂盛,不再涵养水土,不再防风固沙,于是泥石流冲毁了我们刚刚建好的家园;水源不再丰富,于是我们不断开采,直到有一天,万顷大厦倒塌于地表!这时我们才知道,是我们过分了,这些是我们的无规则导致的。
我中华为泱泱大国,却也免不了被冠上“中国式”的`称号,“中国式过马路”被世界熟知。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口达到几百万,而且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恐怕中国为世界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增长做了很大“贡献”吧!
西方有哲人言: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剑。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那微弱的光,我们遵规守矩散发出的光在某一地方汇集,形成巨大无比的正能量!
我们将其偏安一隅的规矩,仿佛一幅帛锦被无情地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在低声的哭泣,不知自以为是的我们是否能听见这低声的诉求,不知无情的人类是否有一天会再将其拾起,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让我们都怀一颗优等的心,莫让规矩成为一纸风中的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