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范文(对预防未成年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范文(对预防未成年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篇1

  1引言;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日完成了《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显著,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年龄以14岁、15岁、16岁的居多,其中14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明显上升;除传统罪名外,未成年人犯罪还出现了新的罪名。例如,危险驾驶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强迫劳动罪等。报告还显示未成年犯的居住地区主要在农村。因此需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以降低未成年犯罪率,从而改善社会治安。

   2相关概念;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干预措施介入的时间点一直是中外学者关于犯罪预防的理解与认识难以达成一致的焦点。因此,犯罪预防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预防不仅包括各种针对诱发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进行的事前干预措施,而且将犯罪发生后以刑罚运用为中心的、防止再次犯罪的事后制裁手段,也纳入犯罪预防的范畴。1989年,法国司法部代表团在里斯本召开的国际犯罪预防大会上提交的报告中表示,除各种旨在阻止犯罪行为发生的事前干预手段外,还将再犯预防及对刑事犯罪受害人的赔偿等列入预防之列。我国有学者认为,犯罪预防就是在研究犯罪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各部门、各单位共同配合,努力消除和减弱各种诱发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控制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狭义的犯罪预防仅指在犯罪之前,为防止犯罪发生而主动采取的措施,不包括犯罪发生后刑罚手段的运用。我国有学者认为,犯罪预防是指以消除或限制诱发犯罪的环境因素或实施犯罪的机会为目的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在避免或减少犯罪的措施或行为中,只有在犯罪发生之前采取的,才能称为预防性措施或行为,而不能是之后。犯罪预防主要采取的是狭义概念。

   3犯罪预防措施;

   近几年,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未成年犯罪的预防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行为规范,不给社会制造麻烦。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在其影响下成长的孩子从小不懂得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伤害别人的痛苦,他们只知道那是自己该拥有的,不能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的性格,在社会上不能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因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而容易走上犯罪或自残的道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态度,不能溺爱和娇宠孩子。必要时让孩子受受挫折,培养他们心理的耐受能力。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农村的孩子,未成年犯居住在农村的占有一半以上。

   农村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导致了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农村大多数的未成年人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打工赚钱养家,而他们只能和爷爷奶奶在家里面,有的甚至就是独自一个人在家,由于没人管所以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觉得对就去做,觉得不对就不去做。他们的认知是有限的,有时他们觉得对的东西往往就是错误的,所以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家庭教育里面应该多重视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不能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像留守儿童一样不去管孩子。应该让孩子养成独立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3.2学校管理

   学校是孩子学习培养科学文化和培养素养的重要场所,老师的知识素养是很重要的。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文化,而且能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记得有句名言叫“做事先做人”,这意味着,要想做好事,我们须先学会做人,只有懂得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看中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孩子毕业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不应该是授予学生“鱼”,而是该授予学生“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文化,而且也能够体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所学得的知识,学生能够体会劳动后收获的喜悦,拥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另外,学校还应举行关于违法犯罪的讲座,让学生知道哪些是违法行为及犯罪后的后果。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大本营,孩子除了在家庭接受家庭教育,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最多的。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要不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来让未成年人知道法律的重要性,通过学校老师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法律的威严。从道德层面上来说,学校可以给未成年孩子专门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课程,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去不违法,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出现。

   3.3社会风气

   社会上盛行的诸多不良风气让很多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例如如今的人们都很拜金,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有的未成年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为了钱误入抢劫的歧途。如今的人也变得更加的懒惰,追求享受,在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中更容易因为一些社会上的所谓的捷径所坑害,最后走向犯罪。在未成年人的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社会上的一些错误的导向而导致的,很多负面的社会导向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去模仿学习。从而导致未成年人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他们走向违规甚至是犯罪的道路。如今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情况不容乐观。1997年到2007年,未成年犯罪总数增至300%。 因此,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将未成年人的犯罪总数减少,我们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要通过媒体不断地给社会输送正能量。让未成年人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对一些充满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我们应该要注意区分人群来观看。应该删除掉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部分的内容,“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大家都熟知的一部深受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其中有不少烤羊的情节出现,曾有未成年人就会去模仿学习烤羊:拿他们的小伙伴当羊去“烤全羊”。所以要减少未成年犯,要不断地去抓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媒体来传播好的社会风气。只有社会风气正了,我们的未成年人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才能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出现。

   3.4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如今的社会是互联网的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不同的文化会碰撞在一起。外来文化中会带有很多的犯罪色彩,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会有犯罪的冲动情绪,如今的媒体把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来宣传哪个明星有钱,哪个明星出轨了,哪个明星吸毒等之类的。那些把这些明星视为榜样的未成年人就会去模仿、去学习这些明星炫富,看见别人戴金耳环金项链就去抢劫,看着明星吸毒,一些未成年人也会去模仿吸毒。新闻媒体和社会因素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导向作用。所以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的媒体平台,给未成年人树立真正的好榜样。

   4结论

   如今,未成年犯罪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为了不断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来加强对未成年犯罪的干预:

   (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多关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要溺爱,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2)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是除了家庭教育外教育未成年人的大本营,在学校要多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与道德教育,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真正的不违法。

   (3)改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上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成年人才能够有正确的导向,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4)改进新闻媒体。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要发布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不发布具有暴力倾向、奢侈浪费等相关的信息,让未成年人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定位,只有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未成年人才走向正确的道路不去违法犯罪。

   笔者相信通过以上四点的努力,未成年的犯罪率会不断地减少。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篇2

  一、未成年人主观特点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

   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触即发且不计后果的特点。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文化素质低,认知鉴别能力差――文盲加法盲。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结构偏低,小学、初中一年级以下的居多,有的几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势必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极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诱,误入歧途有的未成年人参与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被捕获在接受公安人员讯问后竟然说:“我该说的都说了该让我回家了吧?”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少修养,不懂得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他们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发展到弃学,过早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

   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现代传媒发达,交友方式多样,他们交际广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会青年;既有遵纪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坏朋友,一旦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响,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自身预防

   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好榜样。其次,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建立起与自己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的柔情关系。再次,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法律和道德意识以及教育的方法都存在着差别,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具有片面性,致使“溺爱型”教育、“苛求成才型”教育占多数。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之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级群团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对家长进行教育子女注意事项的教育,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性能力。

   3.学校预防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除课堂上注重法制教育渗透外,可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参观展览,观看预防未成年犯罪录像,模拟法庭,编演普法、学法、用法的文艺节目,召开主题班会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使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勤奋、求真、团结、友爱、正直,人格受尊重,正义得扶持,非正义被排斥的校园环境里,并努力启蒙和巩固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同情心,自尊心和爱心。

   二是突出重点,狠抓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坚持克服“甩包袱”思想,从“管”字出发,“教”字入手,在“帮”字上下功夫。教育评价后进生,要注意挖掘亮点,消除盲点,寻找焦点,杜绝讽刺挖苦。要加强个别教育,对问题少年要时时敲响警钟,通过耐心仔细的谈心谈话,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让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与成绩好的学生结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与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结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与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长结对等,以便切实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

   三是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使其发挥作用。可针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典型案件,编写专门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自我保护技能,得到有益的启迪和警示。同时,要规定法制教育课必须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4.社会预防

   第一,要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管理,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和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当前要开展“远离网吧”主题活动,重点打击非法经营“网吧”及非法出版、出售书刊等行为,重点清理整顿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要形成全方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政府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所有店铺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禁止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容留未成年人;禁止影、剧院上映未成年人不宜的节目而容许未成年人入场。

   第二,要抓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空间,让青少年课余和假期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知识可学。

   第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还要落实“三抓”。一是常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常抓不懈。二是早抓。要从儿童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点一滴小事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三是抓早。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未成年人已发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第四,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置专门机构、人员、资金,对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一是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招募志愿者参加此工作;二是所需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支出年度预算;三是建立责任制,规定各职能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地区教育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控制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落实情况。

   第五,建立社区青少年行为档案。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一次普查。一是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二是可以了解未成年人各自的爱好、习惯和需要,以便给予帮助;三是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学历情况,为他们创造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篇3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抓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求,大路口镇扎实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自工作开展伊始,该镇迅速成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导小组。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镇司法所、法庭、城南中学、中心校、民政所、社保所、卫生院、镇团委、妇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专班先后6次召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题会议,集中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大路口镇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该镇组织宣传办、妇联、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负责同志及“两代表一委员”通过入户走访宣传和开展进校园普法活动,提高未成年人懂法用法的意识。同时利用村部广播及横幅等持续宣传未成年人保护。

  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施策。一是建立包保制度。针对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员,建立党委书记、分管领导、派出所所长、民警(辅警)、村干部“五包一”制度。包保人员不定期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开展走访活动,全面掌握人员动态。二是分析原因,因人施策。领导小组统筹派出所、司法所、妇联等单位对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深入开展走访活动,走访未成年人家庭及所在学校,与本人及监护人开展走访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状况等。对于有违法犯罪记录人员,召开座谈会,深入分析违法犯罪动机,制定帮扶政策,逐人建档建册。

  优化成长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是优化校园环境。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该镇先后2次组织宣传办、妇联、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负责人及“两代表一委员”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防止校园欺凌等法律法规。压实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不定期听取中小学在加强学生心理法制教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动等工作上的汇报。不定期对学校周边的书店、网吧、小卖店等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二是优化家庭环境。不定期走访重点未成年人,与监护人交谈,明确告知监护人在管教未成年人上的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家庭困难,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及时开展帮扶工作。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矛盾纠纷等工作,提高社会治安,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任务,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大路口镇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站位、统筹各方力量,努力把此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积极贡献。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方案篇4

  一、未成年人主观特点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

   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触即发且不计后果的特点。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文化素质低,认知鉴别能力差――文盲加法盲。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结构偏低,小学、初中一年级以下的居多,有的几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势必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极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诱,误入歧途有的未成年人参与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被捕获在接受公安人员讯问后竟然说:“我该说的都说了该让我回家了吧?”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少修养,不懂得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他们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发展到弃学,过早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

   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现代传媒发达,交友方式多样,他们交际广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会青年;既有遵纪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坏朋友,一旦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响,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自身预防

   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好榜样。其次,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建立起与自己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的柔情关系。再次,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法律和道德意识以及教育的方法都存在着差别,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具有片面性,致使“溺爱型”教育、“苛求成才型”教育占多数。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之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级群团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对家长进行教育子女注意事项的教育,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性能力。

   3.学校预防

   一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除课堂上注重法制教育渗透外,可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参观展览,观看预防未成年犯罪录像,模拟法庭,编演普法、学法、用法的文艺节目,召开主题班会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使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勤奋、求真、团结、友爱、正直,人格受尊重,正义得扶持,非正义被排斥的校园环境里,并努力启蒙和巩固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同情心,自尊心和爱心。

   二是突出重点,狠抓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坚持克服“甩包袱”思想,从“管”字出发,“教”字入手,在“帮”字上下功夫。教育评价后进生,要注意挖掘亮点,消除盲点,寻找焦点,杜绝讽刺挖苦。要加强个别教育,对问题少年要时时敲响警钟,通过耐心仔细的谈心谈话,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让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与成绩好的学生结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与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结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与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长结对等,以便切实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

   三是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使其发挥作用。可针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典型案件,编写专门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自我保护技能,得到有益的启迪和警示。同时,要规定法制教育课必须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4.社会预防

   第一,要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管理,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和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当前要开展“远离网吧”主题活动,重点打击非法经营“网吧”及非法出版、出售书刊等行为,重点清理整顿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要形成全方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政府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所有店铺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禁止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容留未成年人;禁止影、剧院上映未成年人不宜的节目而容许未成年人入场。

   第二,要抓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空间,让青少年课余和假期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知识可学。

   第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还要落实“三抓”。一是常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常抓不懈。二是早抓。要从儿童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点一滴小事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三是抓早。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未成年人已发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第四,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置专门机构、人员、资金,对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一是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招募志愿者参加此工作;二是所需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支出年度预算;三是建立责任制,规定各职能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地区教育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控制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落实情况。

   第五,建立社区青少年行为档案。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一次普查。一是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二是可以了解未成年人各自的爱好、习惯和需要,以便给予帮助;三是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学历情况,为他们创造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四是可以及时发现少数未成年人违法违纪苗头,适时进行矫治和重点预防。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