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1000字审论)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1000字审论)


【篇1】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由于农村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的灵魂,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现阶段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农村文化发展水平依然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想匹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这说明我们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构建。所以,找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至关重要,并通过分析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于2005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首次提出,并于2006年2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目标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并且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农村现存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产方式落后、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医疗服务水平层次不齐等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要将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村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的新时代农村。我国旧时代的农村不仅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严重缺乏现代化,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造成巨大的城乡差距。

刘兴豪在《农村社会学》中提到,“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题,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反映”。想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以农民为主线,拓展农村经济效益,在把经济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各项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型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力量。就中国范围而言,与城市文化相比,整体上的乡村文化仍然用不上“规模”二字来形容。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和谐的农村氛围是必须具备的,而和谐的农村氛围少不了思想文化的渲染和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更少不了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建设关乎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为此,找到一条正确并且符合当地民情的特色农村文化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工业侵占农业用地;资源供应紧张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低下及农村风貌遭到破坏。其中传统文化的丧失,农村固有的文化风貌遭到破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出现在许多农村集体房屋改造建设中,“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仅仅为了达到短期村容村貌整洁的建设方式,无疑泯灭了传统村庄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情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村落整体结构和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产物,在多年以后,我们的后辈们便不会记得自己的故土原本的样子,而是一模一样几乎没有任何独特民俗风格的千篇一律的村屋,到那时只能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过去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1、乡村文化现状分析

梁代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东临黄河西接西禹高速公路。以前这些村落散布在靠近黄河的一些塬上。其中有一些塬上的小村落极度衰败,如今梁代村重新选址将新村建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由于整个村子整体迁移,其中有一些祠堂和建筑文化极度衰败。

文化衰落,如建筑中的古代儒家文化的逐渐衰落,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门第,但现在人们建新居的时候就会慢慢忽略这些元素,一切从简。以前家家都有家训,现在几乎没有这样做的习惯,只有极少数有意识的人家会传承这些文化传统,大部分人家选则忽略这些传统。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缺失,也同时是文化衰落的表象。门第、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属儒家文化,同样也是村落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被慢慢的淡忘。在人们建筑新居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村民选则新型的建筑材料进行筑房,传统材料被取而代之,传统基本是木制结构,木质结构的房屋多采用古式的木雕,属于农村传承技艺,而新建筑材料的运用,就使得这种传统木雕技艺得到遗失甚至没落。没有任何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措施,老一代的手艺者后继无人等问题,都使得这些农村文化得到不断地没落。

民俗文化的衰落,例如农村民间的艺术,民间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文化衰落。宗祠也有被弃的现象,宗祠建筑极度破败,无人看管。原梁代村内有一座相传是旧时为山西太守建造的祠堂,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村民陆续的迁出,祠堂无人照看,有的农户便将家畜圈养于其中,祠堂内历史景观遭到破坏,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有部分村民在后期将自家祠堂移到新址。新农村的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传统文化,否则新农村就是一个没有根基,没有文化、没有个性的农村。

2、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首先,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也就是说,农民们腰包鼓了,但现实生活中文化娱乐的支出在农民总支出中只占很小部分,据统计,河北省居民文娱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7%,辽宁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0.2%,贵州省的只占5.3%,河南省只占6.4%

【篇2】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xx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00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4】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00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