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作安排,现将我县“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率先印发了《县“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县“万人助万企”活动领导小组,设置了6个片区服务工作组和6个专项服务工作组,明确了50家处级领导包联企业、30个省市重点项目和565个“四上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派出了523名企业首席服务官。截至9月22日,全县累计收集问题1045个,其中,企业问题1003个,项目问题62个,印发工作简报50期,被市活动办采纳使用7条,被各类媒体报道40余次,按照“13710”工作法化解问题769个,其中,企业问题734个,项目问题35个,问题解决率80.5%。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活动开展以来,包联我县企业的省、市领导亲力亲为,率先垂范,深入联系企业调研座谈,倾听企业诉求,切实为企业出谋划策,取得了实质性成效。省“万人助万企”第十五工作组、市“万人助万企”工作组在我县深入调研,定向指导,为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县级包联企业领导、首席服务官、助企干部扎根一线,奋勇争先,真正做到了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9月1日,我县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到位后,县委书记,代县长带领所有班子成员深入县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将调研活动作为到任的“第一堂课”,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决心,明确了拼命招商、拼命落地、拼命保障的“三个拼命”意识,为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解决企业困难。通过对企业反馈问题深入分析,我县问题较为集中且化解难度较大的是要素保障类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县开展了××县“万人助万企”专项债项目超市活动,由县主要领导牵头,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项目办、中原银行等十余家单位具体负责,为企业及项目开通行政审批和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在“项目超市”现场,集中办理立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环评、不动产证等手续,所有手续现场办结,一次完成,将程序办理从“笼统化”变为“可视化”,获得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同时,推行了“容缺+免责”工作机制,各单位在审批企业相关手续时,允许某些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让干部敢办事、能担当,让企业好办事,少跑腿。截至目前,已编报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项目10个,总投资26.42亿元,申报债券资金10.79亿元。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化解方式。在统筹推动方面,我县建立了“6+6”问题化解专班制度,成立了6个服务于乡镇、办事处的片区服务专班,6个进行要素保障服务的专项服务专班,严格落实了“13710”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活动办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动发力的工作氛围。在融资服务方面,县金融办印发了《××县“万人助万企”活动金融服务工作方案》,为各重点企业和项目明确了主办银行,并由主办银行向企业派驻金融服务员,全程跟进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在优化服务方面,县税务局设立了“首席税务服务官”,向企业精准推送涉税政策,进行点对点帮扶,截至目前,已成功为河南××有限公司、××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2138万,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四是强化督导检查,形成交办闭环。根据各单位问题解决进度,县活动办拟定了强化“万人助万企”活动督导问效工作的意见,对各乡镇、各单位问题解决进度一周一通报、二周一调度、一月一小结,对每周排名后三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周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对重点交办事项未限时解决到位的,由县纪委进行专项督导,确保对企业反馈问题到人到事到底,目前,已印发督查通报6期,基本形成了“交办、解决、督导”的问题化解闭环。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部分问题解决进度有待加快。我县存在着问题基数大、企业数量多的客观因素,虽然在问题解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综合排名上仍处于落后位置。
对策建议:继续按照“分级交办、层级管理”的原则,将省市县领导包联企业、高纳税企业和省市项目列入重点服务对象,对重点服务对象的堵点、痛点问题,严格遵守“13710”工作制度,按照“县长+局长”“局长+1”的模式,重点研判,实时交办,限时化解,集中主要力量化解各类顽瘴痼疾问题,确保助企活动取得实效。
二是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有待加强。现阶段,重点针对“四上企业”、省市重点项目开展服务行动,虽归集了部分中小企业信息,但未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在开展针对性助企服务上还有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积极探索创新性举措,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继续开展万人助万企“项目超市”活动,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繁问题;通过编制《惠企政策手册》,解决企业不懂政策,不会用政策问题。
三是部分乡镇助企力量有待充实。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密集,虽从各县直部门抽调了企业首席服务官协助工作,但因属地管理原则,仍需承担较重的助企服务任务。
对策建议:进一步压实企业首席服务官的助企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紧盯问题化解率和回访率,随时随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切实解决好企业当前最盼望、最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提振企业信心,以务实的举措助力企业运行,掀起活动新高潮,开创发展新局面。
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切实维护高速经济发展按照市指挥部《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有序复工复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坚持防控为先、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精准高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平稳运行,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逐渐恢复常态。目前,第一批开工企业4个,分别,争取2月底前所有工业企业全面复工。
一、超前谋划疫情管控,彰显党委睿智
针对突如其来肺炎疫情情况,1月26日党工委连夜召开班子会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 为总指挥、为第一指挥长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并制定下发三级网格制度。由班子成员分包片区担任一级网格,负责分包区域内企业。二级网格由中层干部担任网格长,负责梳理片区企业防疫工作,指导网格员开展工作。三级网格抽调精干力量()人为网格员,负责到企业具体开展工作。三级网格制度有效的减少了人员的聚集、明确了服务企业时间、服务内容,更好的使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自1月27日开始对辖区企业留守人员、居家员工进行全面排查,排查过程充分发挥三级网格制度,由包片区领导召集网格长安排分包区域内企业排查工作。由网格长召集网格员(5人以内)安排具体排查任务。由网格员和企业负责人对接(2人以内)详细了解员工健康状况、出行轨迹、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目前住址,进行登记后交于网格长汇总报分包领导,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按要求企业进行管控,每天汇报管控人员健康情况。同时按照上述方式每天向企业发放肺炎防疫防控公告、通知及宣传资料,由网格员现场向企业留守人员进行讲解。
二、有序绸缪复工,保持精准指导
为尽力消减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研究出台系列措施,帮扶区内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在复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共渡难关。复工前夕,充分发挥一级网格向二级网格传达、二级网格向三级网格安排、三级网级到企业具体指导的减少人员聚集优势。
具体措施,一是指导企业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备齐不少于两周的疫情防控物资、协调乡镇办、村委、卫生所落实企业员工居家人员居住地及健康状况、并填写核查表,对其他地区返人员一律隔离观察14天。二是指导企业建立人员、车辆进出台账及食品来源渠道安全、用餐安全。三是指导企业做好返岗前厂区全面消杀。四是指导企业做好环保、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网络培训工作。五是复工之初,协调区卫计委等部门对厂区内防疫工作现场指导,对厂区、生产车间、餐厅、宿舍等防疫防控提出具体整改方案。六是指导企业学习“叮叮”APP软件,利用“叮叮”网上申请复工及上传员工健康状况,做到随时可查可控。
三、强化疫情意识,走稳复工步伐
企业复工各项前期工作完成、区肺炎防疫防控指挥部审核批准后,企业员工可陆续返厂工作。按照《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企业生产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防投防控力量,做到防疫、生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级网格每天至少两次到企业现场指导,二级网格每天至少四次现场指导,三级网格全天现场指导。
具体措施,一是协调区卫计委安排属地卫生所(3人-5人)及三级网格门岗值班,现场向门岗值班人员教学,对返岗人员测体温、消毒(包括车辆消毒)及指导返岗人员更换工作服。二是督导企业负责人对厂区、厂房、餐厅、宿舍进行消杀工作,其中厂区每天不少于8次,厂房和餐厅每天不少于4次,餐厅每天不少于3次。三是督促每天定时给员工测量体温2次,并利用“叮叮”APP上传。四是全天不定时进入厂房督导负责人指导员工不聚堆、戴口罩做好防疫防控工作。五是用餐时间,在餐厅督导企业负责人指导员工执行分批、不聚堆、不说话、一人一桌的就餐制度。六是午间和晚间休息时间,在宿舍督导企业负责人指导员工不聚堆打牌、不串宿舍聊天、保持个人和室内卫生、做好个人防。
四、复工企业多方并举,疫情管控彰显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辖区内已复工企业防疫防控工作初显成效。
(一)企业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了企业“疫情防控指挥部”力量,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清晰,分工具体,责任到人。
(二)完善了人员纸质及电子健康档案,对全厂所有人员的健康状况、出行轨迹、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目前住址进行全面统计,并且发放返岗人员工作证,结合身份证作为目前进厂的唯一证件。
(三)通知重点疫区人员及疫区接触人员不得返岗,其余外地人员回濮一律到企业专门设置的隔离室隔离14天,每天测量4次体温向产业区汇报。
(四)每天定时2次测量员工体温,并上传“叮叮”APP做好了记录。
(五)对进出车辆严格执行消杀制度、人员执行消毒测体温制度,不戴口罩人员批评教育扣奖金(100元)处理,外来车辆及人员一律不准进厂。
(六)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了防疫知识培训、制定了食材采购、餐厅消毒、错峰就餐、“一人一桌”制度,确保员工安全用餐。
(七)完善了宿舍管理,实行两人一间宿舍,休息期间员工无聚堆、串宿舍聊天现象,室内和个人卫生保持了良好状态。
(八)严格执行了厂区每天8次、厂房每天4次、办公区域和餐厅每天3次的消毒制度,各项消毒工作落实到人。
(九)加强了疫情知识宣传普及,设置新冠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栏,利用微信群、宣传条幅、展板、海报等方式向员工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2022年以来,定远县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立足职能、精准发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举措,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向好。
一、工作开展情况
1、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提供市场主体登记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实施市场主体名称自主申报,实行市场 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自主承诺”登记制度。在同一县区范围内,对企业免予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实行经营场所备案登记。全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积极推进“预约叫号、容缺 受理、业务代办、同城通办、审核合一”,方便企业和群众就近办、网上办、快捷办和跨区域办。2022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8527户,其中新增企业2932户,为企业节约开办费用90余万元。
2、开展政策宣讲,助力企业用好政策红利。收集整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政策“干货”,编印宣传资料。召开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集中宣讲会,围绕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企业生产扩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开办、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央及省、市、县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会诊式”政策宣传服务。
3、深入企业调研,找准企业发展过程堵点。今年以来,我县扎实开展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四送一服”等工作,深入各乡镇、园区企业,开展政策培训、多部门联合集中政策宣讲、银企专场对接、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今年以来到14个乡镇组织调研,为企业宣讲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年报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为企业减免房租。
4、构建公平公正准入机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一律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没有按法定程序设定的涉企证照事项。严禁擅自设定和变相增加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规范告知承诺制审批,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5、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发挥商标受理窗口作用,对我县企业申请涉及防治新冠肺炎相关产品类商标的,提供一对一跟踪帮扶服务,优先受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新增注册商标1551 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5353件,总量居全市第2位。指导、协助企业申报专利168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有效发明专利共471件。指导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2件融资6600万元,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引来金融活水。
6、加大清费治乱力度。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收费作为重点,查处利用行政职能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强制收费等违规行为。开展了县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收费专项检查、银行业收费专项检查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专项检查,检查相关单位20余家。组织开展了转供电环节收费专项检查。检查转供电主体31家,协调5G基站转供电主体70余家,已查处转供电环节收费违法案件1起,退还多收电费16.5万元。
8、减免检验检测费用。对县个体工商户送检的计量器具检定,全部减免费用;对个体工商户送检的食品等样品给予检验检测费用50%的优惠。继续落实计量器具检定费减免政策,累计为企业12685台计量器具免收检验费用100余万元,极大减轻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
二、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服务理念还有待提升,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仍需健全;2、企业反映的融资、用工、配套不足等共性问题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代表性企业要素对接能力不强;3、部分单位职工存在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尤其在典型经验、工作信息等方面宣传工作做得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主动作为推进对接。县局将进一步组织局属各单位深入学习各类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更及时、常态化回应企业政策需求。积极强化与县直相关部门沟通,推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落地,增强企业获得感,助推我县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2、持续深入开展调研。牵头组织、统筹协调,针对企业实际诉求,常态化摸排企业、项目反映的困难,抓好落实工作。
3、狠抓问题协调解决。坚持把问题协调解决作为工作开展的落脚点,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联席会商,做到依法依规、优质高效统筹解决;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
4、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坚持助企纾困常态长效,推动优惠政策兑现“马上就办”。立足职能,注重从企业开办、计量服务、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培育、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帮扶,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