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园丁”——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
1、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 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代号)。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C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慢慢倒入烧杯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通过概念的构建和公式推导计算,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物质的量含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教师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但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测量其质量、体积等,无法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衡量物质的物理量。
环节二:观察计算,学习新知识
1、物质的量
【教师展示】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过渡】建立一个桥梁,把多个微粒当作一个整体来计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生活中相对较小的物体常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比如去超市买米,常用“斤”或“千克”来表示米的多少。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用“个”描述物质的粒子的数目非常的不方便。因此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是大量和堆积。“摩尔”mol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它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总结】题目中的表示容易产生分歧,需要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应该如何问,如何回答呢?
【学生讨论】1mol氢气分子中有2mol氢原子。
环节三:回顾新知识,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回顾表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 一盒粉笔 ---- 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 ---- 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 ---- 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 ---- ?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 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 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 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 C , H2SO4 , O2 , OH—
[投影练习2]: 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 。(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 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O2 ~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 ~ 2H ~ O)
3、0.1mol Na2SO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质子,3.5mol C 含有___mol质子 ( 1个C~ 6个质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电子, 10mol Na+ 含有___个电子(1个Na+ ~ 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
[随堂检测]:
A、1mol HCl 含____个HCl 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 H2SO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 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 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 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五、板书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 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1) 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所含碳原子数 NA =6.02X1023 mol-1
3、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
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