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9篇
教学反思的过程需要开放包容、勇于面对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需要积极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以此来推动自我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寻找自我反思和提高的动力和支持。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周五下午去大琪班助学,有机会接触了初中课堂,并且是本色课堂。了解初中课堂,可以帮助我确定五六年级语文课堂的训练侧重点。
因为年龄差异,初中的课堂没有了小学语文课堂的很多花哨的东西,强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上课一开始就是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抽测,然后就是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至于孩子的掌握过程就得在课下自觉完成了。但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好像还没完全准备好,所以能够自觉自习的孩子也就是占了全班的三分之一。我今年代五年级,如何结合本学校的教学模式,为孩子初中学习成功过渡,将是我这两年重点思考的问题。
今天教学《推敲》这课,在上课开始,我也免去了之前的谈话导入,而是直接回顾课文内容,因为这在整体预习课时,已经总结完了。在这环节中,确定了两个人物——贾岛、韩愈。之前在第三课《寻隐者不遇》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贾岛。所以这节课,我想重点介绍了韩愈。但是可惜的是,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预习,还不知道为一节课,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所以,只好由我介绍,因为有必要让孩子了解。《马说》是韩愈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孩子可以接触到这一篇,因为在学习单上设计了这个内容。当马启翔背了其中的几句后,孩子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趁机我又鼓励了孩子要学习国学。然后又介绍了“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家。最后确定我们本节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来感受贾岛和韩愈的人物性格特点。
在处理这一环节中,我又结合了本学校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孩子共同合作,解决这一问题。在汇报的时候,我又发现孩子到现在还不能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意思,思维还比较窄,这在以后的课堂上,还要重点训练。
《梅花魂》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讲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教学重点除了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之外,还要理解外祖父在爱梅花、送梅花中寄托的爱国之情。而后者则必须通过体会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话才能实现,可见,这段话揭示了“梅花魂”的内涵是理解课文的支点所在。但对学生来讲,体会“梅花魂”的内涵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中心呢?
针对阅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试着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自学疑,在初读中发现问题,在细读中分析问题,在品读中解决问题。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如雨后春笋:“为什么外祖父读唐诗宋词会落泪?”“一支梅花,有什么稀罕呢?”“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竟像小孩子一样哭泣?”“为什么外祖父把珍藏的墨梅图送给我?”“为什么送别时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听着孩子们的提问,我一边欣喜他们的乐学善问,一边思忖着怎样梳理这么多的问题。当又有两个学生站起来说到“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课题?”和“外祖父讲述梅花的一段话中为什么指代梅花用‘她’而不用‘他’?”时,直觉告诉我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肯定了他们会动脑筋后我告诉大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集中在这一点上,从他们的议论和表情不难看出,孩子们急于解决这个新奇的问题却不知从何入手。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她”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人称代词,然后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了一下,外祖父用“她”指代梅花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问题的坡度减缓了,学生很快从外祖父的话中找到了答案:因为“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所以外祖父用“她”来指代梅花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因为“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所以外祖父又用“她”来指代梅花表达自己对梅花的赞美。外祖父仅仅是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吗?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读外祖父的话,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为“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外的花”,是祖国的象征,所以外祖父用“她”来指代梅花,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关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所以外祖父用“她”来指代梅花还表达了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的歌颂。最后我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这就是“梅花魂”的内涵,学生还补充道“‘梅花魂’不仅是有品格、有气节的象征,还是华侨老人的眷恋祖国的心。”看来,学生在跨越这个理解课文中心的障碍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课文的中心,刚开始的提出的问题也自然得到了解决。
看着孩子们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我也深切的体会到抓住孩子们质疑中闪现的教学契机将会把课堂教学引入一种和诣活跃的新境界。
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谈谈对语文教学想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西湖》,我就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
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
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
六、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七、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情景创设的方法。黑板上有彩色粉笔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袅袅的炊烟,精美的画面吸引着同学们。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朗读课文优美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正在大家陶醉其中的时候,故事出现了转折,人们拿着锋利的斧头上山砍树,有的盖房,有的造犁。这时,我擦去了黑板上的几棵树,又画上了一个个树桩。我看着同学们,同学们也专注地看着我,我问:“同学们,你们需要树吗?谁需要?”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起初是沉默的,后来就开始热闹起来。
“老师,我需要一棵树。”于炎生说。我听了,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问:“你要做什么?”“我要做家具。”他坚定地说。“哦,做家具,那是应该的。好吧!你上来砍一棵树吧!”说着,我把“斧头”递向他,他兴奋地跑上讲台,接过“斧头”擦去了一棵树,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树桩。
这时,更多的同学举手了,我又叫了一位同学,“你想砍树做什么?”
“我想建造一座别墅!”刘昊源说完,大家都惊奇地看着他,有的还在议论,“建别墅,两层的,要砍好几棵树吧?”听了同学们的议论,我也表示肯定:“对,要砍好几棵呢,为了能见到漂亮的别墅,你砍吧!”
“老师,我想造一座船。”乔奕宁兴奋地说。
有了刚才的意外发生,我改变了回答方式:“造船,那你觉得需要几棵树?”
只见他的眼珠子一转,脑袋一歪,思考了片刻说:“一棵大树吧!”
“好,上来找一棵大树,砍了背回家吧!”同学们听后一阵嬉笑。
······
就这样,黑板上茂盛的树林没有了,留下了一个个可怜的木桩。
此时,同学们望着黑板,有的好像在深思什么,而有的还沉浸在砍伐后的喜悦当中。
我的一句话打破了片刻的沉寂。“同学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人都上山去砍树。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没有了,裸露的土地也越来越多。接着,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谁知道发生了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都迅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了答案——山洪暴发。
同学们认真地读着课文,体会着山洪巨大的威力,感受着山洪给小村庄带来的不幸。
“同学们,山洪暴发之后,小村庄是怎样的?”我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想让学生从自己合理的想象中明白道理。
“庄稼淹没了!”
“家具冲走了。”
“别墅也没有了。”
“老师,乔奕宁造的有船,他可以坐在船上度过这次洪水灾难。”于炎生的回答引起了我和同学们的注意。他的回答显示出了他机智的一面,也说明了人在灾难面前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对呀!乔奕宁,请你来讲台上。”于炎生的回答也让我的教学程序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当乔奕宁走上讲台时,他一脸茫然,好像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连忙解释说:“奕宁同学,你现在坐上你自己建造的船。”听了我这句话,他才明白过来,脸上露出了喜悦。“请问你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还有冲毁的房屋,还有一些人被洪水淹没。”他说了很多,大家也在认真地听着。
“还有一些被困的村民,那你应该怎么做?”
“救他们。”他回答得干脆利落。
“对,应该去救他们,谁被你救上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举手,并大声喊着:“救我!救我!”
此时,大家已经完全置身在这场洪水之中,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紧急的场景。
乔奕宁“营救”了三四名同学,被救的同学很兴奋。我想在他们高兴的同时,还应该悟出一些道理,于是,我问他们:“你们是幸运的,因为洪水只夺去了你们的家园,你们的村庄,没有夺去你们的生命,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不应该砍树!”陈星伊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们应该多种树。”另一位同学说。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下面的同学也按奈不住了,纷纷举手回答。
“砍一棵,种十棵。”
“砍树只能给我们带来灾害。”
······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高兴,高兴的是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一群充满智慧的孩子,一群思维活跃的孩子。
创设情景,给我带来的是教学中的惊喜和轻松,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中的快乐和收获。我不得不说,创设情景是课堂的催化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主要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的错误行为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对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欣赏小村庄的美丽。再展示课文后部分对比鲜明的图画,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们谈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让学生试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变化,与课文前部分形成对比。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趣。
二、阅读课文,弄清小村庄的变化。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我紧紧捉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如“谁家……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这些重点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节制和约束,上山砍柴很随便,强烈体现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让学生从中领会并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不够丰富;二时间分配有些不合理。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能力;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目标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3)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空白点、创新点)
我执教的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紧紧围绕“保护周围的环境”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正如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它讲述的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乱砍滥伐,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终于被一场洪水冲走了。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错误行为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爱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将本文的主要特点归纳为“言简意赅”,根据这个特点展开了准备工作,在具体执教之后,我从以下几个反面展开反思。
一、中年级的识字教学,“简化”的心理要喊停
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到了中年级,应该学习的识字方法和技巧都会了,那么是不是已经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新词了,是的,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一切不等于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正是由于学生的识字和写字量增加了,所以识字的巩固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葱”的字形、“裸”的读音,“郁”的字义来说都是难点,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仍然做了强调,目的就是加强巩固,让这些难记的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二、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在“泥泞”中走向美好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时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本文的执教中我虽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读,但是我主要进行了默读的训练。在我分析了文本特点“言简意深”之后,我将默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词句是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而默读的特点就是速度比朗读快,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情调了默读的特点“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强调要“在心里读、在脑中思”。虽然刚开始这样的训练,还有点难度,如在课文教学时,我虽然让学生默读课文中三次提到的“锋利的斧头”的句子,但是学生也没有能真正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只要进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默读技巧一定有更多的进步。
三、拓展,在生活中演绎语文的美好
教学的惊喜有时候是在课内,但也还有课外的延伸。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倡议孩子们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做点小事,没有想到周末的时候,班长带来几个学生到我家找我,说他们做了几个保护环境的广告牌,当时我还想这只是我的一个作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孩子们却说要把这些广告牌放到学校旁边的小河边,还扬扬手中的垃圾袋说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和伙伴们清理河边的垃圾。我的心里泛起了喜悦的涟漪。
是啊,什么是语文,我想孩子们把我们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让语文浸染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快乐生活,健康学习,我想那么我的语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