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谚语,读中感悟它的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习惯。
4.理解课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大概了解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意义。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谚语的书签。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释题(7)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谚语三则(板书课题)
2.教师读,学生跟读。
3.学生齐读。
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谚语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5)
1.教师范读。学生圈画出生字。
2.学生自读生字,然后自由读文。
3.反馈学生认字的情况。
(1)以游戏方式认生字:找伙伴。
(2)请拿到书签的小朋友读他们手中书签上的谚语。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读好字,再读好文。
(4)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并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5)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生字的识记方法。
(6)开火车读,检查全班小朋友个别认读生字的情况。
4.朗读课文。
(1)小组自由读。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小组读。
(4)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学着老师读。
三、感悟谚语蕴涵的道理(8)
1.出示:“春光无限好,做事要赶早。”
2.学生读,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3.请小组长把小组讨论后的最后结果汇报给全班小朋友听,然后集体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4.同样方法理解别的谚语。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些谚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人,我们必须珍惜时间,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学多做,千万别浪费时间,否则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四、再读,巩固理解,加深印象(10)
五、布置作业(5)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谚语三则
yǔ语 zé则 wú无 xiàn限 ɡǎn赶 rú如
zhuànɡ壮 nǔ努 lǎo老 tú徒 shānɡ伤 bēi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学习谚语的习惯。
4.理解课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8)
1.认读生字词卡。
2.开火车读,加深记忆。
3.完成多音字练习。(好、少)
4.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二、读文、再次感知,指导背诵(10)
1.出示谚语,学生朗读。
2.指名背诵,说说自己背诵的技巧。
3.集体背诵。
4.教师表扬、肯定,并强调背书应适当地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提高背诵的效率。
5.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说什么是谚语吗?
6.那你们知道本文的三则谚语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三、激发思维,拓展延伸(10)
1.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谚语或故事?
2.为了奖励你们刚才出色的表现,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懒汉的故事》。
3.你们喜欢故事中的懒汉吗?为什么?
4.学了这一课,你们觉得自己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
四、指导写字(8)
1.引导学生在小组里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交流。
2.集体反馈。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集体评价。
五、游戏巩固(5)
1.走迷宫,看谁走得快。
2.生字找朋友。
六、布置作业(4)
收集、制作谚语。
板书设计
2.谚语三则
春光无限好,做事要赶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 后 感
下册九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学方法:以学为主,以读为本,读、思、议、问、写相结合,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
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
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由题启思.(5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想想这生辰纲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A、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2、能否运用生辰纲一词,并联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话来。
答: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小结:(略)
四.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6分钟)
1.接着,大家讲讲课文在叙事上具有什么特点?
用投影仪显示全文线索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线结构:
2.结合练习一思考:作品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结构的理解〉
小结:(略)
五.讨论预习思考题。(13分钟)
用投影仪逐题显示,逐题讨论。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亦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要具体落实这个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来实现,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作品语言等方面去设计的,真正帮助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结:(略)
六.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10~12分钟)
学生问题选录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环节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问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回答:(略)
七.课外练笔。(2分钟)
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八.小结。(1分钟)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下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合作交流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⑵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质疑
1、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2、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精读品析
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
何满子(线索人物):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运河人民:扶危济困赤诚相见。
2、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拓展延伸
1、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后回答。
⑴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么?
承上启下。
⑵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⑶“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⑷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⑸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良、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