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出示微课,对连加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加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预设:84-40-26 =

预设:84-40 = 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40 + 26 = 66 , 84-66 = 18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出示微课,对连减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6 + 25 + 17 = 75-28-19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3】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