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版免费下载(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那么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版免费下载,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2、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 )。这里栽着( )。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 ),树叶( ),可以( ),( )。树下( ),每逢( ),( )总是( )。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谆谆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 “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1、新课导入不够新颖,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这节课我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其实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可以叫学生多读几遍课题,再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最后叫学生利用课题找答案。师傅的建议是我豁然开朗,果然有名师风格。
2、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太平和了,激情可以再多一些,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候没有发出声音。这一点我也尝试训练过的,平时的课堂他们有发声音的,可能来听课的人多了,都不好意思发音了。特别高年级的同学,这点以后要抓出来重点训练一下。
4、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师生互动少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开始我担心讲不完可能我自己讲得比较多了,忽略了学生,互动少了点。以后的课堂要多注重学生说,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教学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节特点导入,然后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词语分组让学生感受新词的层次,在这里我没有在田字格里给学生范写,这是一个关键的失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认读、写字的能力,这一点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让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能说能写。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在重点字词上,抓住“邮”这个字,用换词的方法,例如换成“带”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邮”字的好处,并进行交流。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遗憾,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当学生不能按照我的预设回答问题时,我有一些手忙脚乱,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回读”感受也说明我的教学不娴熟,没有做到“教育机智”。而且这篇课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应该让学生也尝试配乐朗读。
在安排课时上第一课时应该重点强调字词基础,把生字和生词砸实,比如组词,多音字,偏旁等,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己来交流反馈。并且把练习册的练习当堂订正反馈。而我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些步骤,有失妥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多注重细节,灵活应变,争取进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激发写作的愿望,培养写作的兴趣;
2.能初步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逐步提高记事能力;
3.能初步学会描写特定的场面。
【教学重点】
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写下来。
【教学难点】
把自己玩得过程写下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1.我们的活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让人回味无穷,你还记得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学生自由交流)
2.阅读习作要求。
请以“那次玩得真高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课件出示1)那次玩得真高兴(板书:那次玩得真高兴)
二、回顾交流,选择材料
1.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情景,试着从活动中选材。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故事,下课后也有故事。有些故事与老师有关,有些故事中只有学生,有些故事发生在集体活动之中,有些故事发生在一两个人之间。
2.小组交流。
3.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学会选材:
(课件出示2)
(1)地点:校园、家里、野外、公园……
(2)空间:教室内、操场上、动物园、游戏厅……
(3)时间:课堂上、活动课、课间、周末、假期……
(4)人物:同学、老师、家长、陌生人……
(5)事件:讲故事、猜谜语、书法比赛、歌咏比赛、掰手腕、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运动会、旅游、野炊……
(6)感受:开心、悲伤、喜悦、明白了……
三、紧扣要求,确定中心
1.教师导言:在习作中表现童年生活给我们的感受或是明白了某种道理,或是陶冶某种情操,或是增长某种知识,或是培养某种能力。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小组交流,确定中心。(板书:确定中心)
四、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1.(课件出示3)
那次玩得真高兴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哥哥还有姐姐一起去西安的公园游玩。我们走着走着,看见有人在出租单人和双人骑的自行车。我从来没有骑过双人的自行车,所以我觉得很新奇,便和哥哥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爸爸和姐姐各租了单人自行车,这可是我们第一次与双人自行车零距离接触啊!
刚上车坐好,车子就往右倾斜,还好哥哥比我高,腿长撑住了地面。虽然没有“人仰马翻”,但是我还是有点害怕。刚骑上车就遇到下坡,车子像飞机一样“飞”了起来。我有点紧张,因为怕我飞出去,摔跤。我兴奋不已,双人车真是太好玩了。哥哥大叫一声:“小心,有车来了”,旁边的人急忙躲闪,有的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还有不理不睬的。
车子滑到坡底,慢慢的速度慢下来了,我们都使出劲来踩,速度又变快了,上坡时我们更用力了。突然,我们都精神一振,好像爆发了一样,飞快地冲到坡上。只听见“嗖”的一声,我们冲上了最后最高最漂亮的一个坡。我兴奋的向全世界宣告。此时,我的小脸通红通红的。
双人自行车真是既好玩又有趣,我玩得真高兴!
2.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3.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课件出示6)
(1)集体活动有很多,抓住其中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一次来写。
(2)活动中的人物多,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写,写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突出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3)如果活动的内容多,要按一定顺序写。在描写中要懂得使用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
(4)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
(5)写好自己,写出感受,如做事粗心,吸取教训;做事要讲究方法,总结经验;不到最后不放弃,做事要善于动脑;要有小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让人分享活动的快乐,感悟活动的收获。
(板书:印象最深突出的人物写快乐感受)
五、提出要求,学生习作。
1.学生再次自由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1.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2.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七、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自行修改,老师将把好的习作展示在宣传栏内。
2.小组内交流修改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八、总结。
从作文中,我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给同学们带来快乐,使同学们增长知识,让同学们变得团结,也使老师看到了一个个活泼、向上、团结、勤奋的好孩子。老师为你们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
【板书设计】
那次玩得真高兴
确定中心印象最深
突出的人物写快乐感受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2.积累词句,阅读故事,提高朗读、理解能力。
3.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课件出示。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字的左边都与字义有关,右边都与字音有关。这样的字是形声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展示台。
1.识字交流站。
(1)交换识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字直接读给同学听。
(2)小组推荐识字多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会说话的墙,把学生认识的汉字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故事会。
(1)学生自立讲故事。
(2)评一评,谁的故事讲的好,评选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一读,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词语。
(以一到十的`数字开头的成语。)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4.比赛记,看谁记得最快。
5.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二、我会填。
(1)学生自由填,交流。(分别填上:)
(2)交流为什么这样填?
三、我会写。
(1)观察,认真看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猴山上看猴子。)
(2)小组合作交流。
猴子们在干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心情怎么样?
(3)小组内互说。
(4)把想到的话写下来。
四、我会读。
自由读,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能把握文字情感基调,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能发现“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部分里左右两组词语在情感色彩上的不同。
3.理解逗号的用法,并正确使用。
4.通过看图、学会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
5.积累有关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分辨褒义词和贬义词,并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能把握文字情感基调,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内容
(1)读一读情景对话,你发现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教师小结:
①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②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下面这段文章选自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先想想课文表达什么感情?再想想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节奏来读?
七子之歌(节选)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咬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学生自由练习,指名朗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追问二个问题: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怎么样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朗读?)
(1)教师指导:这篇表达强烈的希望香港回归祖国的愿望,把香港比作儿子,大陆是母亲,母子分离那是非常伤感的。所以可以读得慢一点,语调低沉些,以体现受到的苦痛、伤感而又殷切希望回归的心情。
(2)齐读,指名朗读。
3.我拓展,我积累。
(1)平时阅读中,你有哪些有感情朗读的好方法?(学生交流,比如:朗读时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读成重音,也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2)出示;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小结:读这句话,我们可以从“找哇找哇”“终于”“很小”感受到小姑娘走了很多很多地方,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程,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费了很大很大的力气,才好不容易的找到泉眼,还是很小的泉眼,为了读出她的“不容易”,就要将这几个词语读成重音,还要读得慢、拖长音,就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同桌互听、读。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要求,结合实例,分享读书方法,强化练习,让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一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上下两组相对的词语意思相近,但是感情色彩不同。上面一行都是褒义词——褒义词就是表扬,肯定,赞许的好词语。下面一行都是贬义词)贬义词就是批评、否定、贬低的不好听的词语。)
(3)读一读这些词语,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分享后,出示填空: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
(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
(呕心沥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
填空:
褒义词:()
贬义词:()
(4)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学生自由准备,写好后,四人小组交流。
推荐一名代表,全班交流。(关注情感色彩是否一致,句子是否通顺。)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根据感情色彩选词填空。
出示:
呕心沥血处心积虑得意忘形兴高采烈臭名远扬举世闻名
(1)老师为了我们了一生,如今年过花甲,我们可得经常去看望他。
(2)没想到你们这么不长进,老是地想要分家产。
(3)大家听说总政歌舞团要来我们这里演出,个个,奔走相告。
(4)你这次段考有点进步,应再接再厉,可别就,松懈下来了!
(5)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都是的古代建筑。
(6)这些民族败类,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事,早已了,在我们这里是妇孺唾弃。
3.我拓展,我积累。
出示:
鞠躬尽瘁争先恐后肝胆相照不拘一格
刚愎自用趋之若鹜臭味相投离经叛道
(1)成语中的褒义词和贬义词语还有很多。自由朗读,积累成语。
(2)你还能说出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三、语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前两个句子,顿号和逗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顿号可以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用在当作词语用的短语之间。)
(2)出示: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学生加标点符号,加好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用顿号或逗号?)
教师小结:第一句中的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第二句中“桃子、石榴、苹果”,第三句中“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属于并列词语,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用顿号。
2.练一练,学运用。
出示: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球类运动包括手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冰球棒球垒球毽球乒乓球台球冰壶橄榄球曲棍球水球保龄球健身球弹球等
(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没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我拓展,我积累。
两人一组,开展“你写句子,我点标点”的游戏。
四、书写提示
1.看一看,找规律。
(1)有几种排法?有什么不同?
(古诗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书写时注意四点;一是无论横版、竖版的书写注意诗句都要居中写,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齐;二是注意书写内容包括古诗题目、诗句、作者;三是注意横版与竖版书写的格式不同,横版从上到下书写,竖版是从右到左书写;四是要注意字的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2.练一练,学运用。
(1)自选一首古诗,注意诗句居中并上下对齐。
(2)注意横版与竖版书写格式不同。
(3)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3.我拓展、我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认真书写。
(2分享自己的硬笔书法,选择大家认可的,进行全班展示,互相学习并积累。
五、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些四字词语都是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词语,上面8个词语是歌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褒义词,下面8个词语是描画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衰败景象的词语。)
(2)自己查资料或工具书,给自己不懂的词语写注解。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太平盛世:安定、兴盛的时代。
国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夜不闭户: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路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多事之秋: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景象。
流离失所: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出民不聊生、国家多灾多难的场面。
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3.我拓展、我积累。
(1)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国家政治民生的词语?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分类,并积累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大家的智慧,在读一读、分一分、背一背中积累更多的词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
教学重点:
1、读背积累成语、词语,体会反义词用法及农历年份编排。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讴歌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及手段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自由简单汇报。
剪、扎、编、织、绣、雕、塑、绘、刻……
3、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介绍同样的传统文化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2——4人,确定负责人。
2、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
3、集体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4、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四、习作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利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看到听到了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
指名自由交流。
2、在介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3、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4、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5、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6、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五、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六、作业设计
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读准字音。
注意不读破句。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
(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参”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桥,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些桥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吗?它们在什么地方?
2、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四幅图,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由谁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要看课文,说说你知道的有关赵州桥的知识,看谁记得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间可以小声的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让同学们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可以适时点击课件进行生字新词的教学。
(3)教师可以介绍同学们学习新字的.一些方法:
①结合生活识记法,“县”是行政区划单位,由地区、自治州、直辖市领导。“县”字的上头是两横。
②比较识记法,“抵”字可以和“低”“底”进行比较识记。“雕”字则可以和“准”“堆”进行比较记忆。
③组词记忆法,“爪”是一个多音字,可以组词爪(zhǎo):张牙舞爪;爪(zhuǎ):爪子,鸡爪。
④看图记忆法,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语。
三、细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归纳: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教师点击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课文,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慧”字。
2、读读课后第一题,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请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赵州桥。
(3)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2、学习第2自然段。
(1)先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
(2)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重点点拨:“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同桌讨论上述加横线的字词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的句式。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总结第2自然段的意思: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2)点击课件中的“看一看”,通过动画和解说学习第3自然段。
(3)理解“不但……而且……”的句式。
(4)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文的题目是“赵州桥”,课文1—3自然段已经介绍了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回顾体会。
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有什么特点。
3、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重点:
了解两处长城各自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难点:
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都谁去过长城?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二、自主探究
(一)指名初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生评读,纠错。
(二)在组内读一读带有新词的句子,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找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对于有争议的词义加以指导。
(四)默读课文,把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自特点的语句用曲线画下来。
1、找生说特点,提示:先读书,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间作补充。
2、在小组内合作读一读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的段落,加深了解,找生作小导游,用自己的话介绍两处长城的特点。
三、交流展示
1、把你见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介绍给组内的同学听。
2、把收集的长城的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大家看。组内评出说得好、展示好的同学,全班发言,对于他发言的内容,其他同学可提问参与,互动对话。
四、积累词句
1、选择你喜欢词句画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试背词句,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语句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
2、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句子。
3、根据课题推想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宗的《平分生命》,(板书)感受其浓浓的亲情。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二、初读。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交流出示: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师:这是孩子无心的承诺吗?(不,这是——)
出示:
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师:你知道什么是诺言,你能帮它换个词语吗?(承诺、誓言)
自己试着读读,该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读,我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由学生提出)为什么这诺言是最无私最纯真的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
三、精读。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一下。
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深思熟虑……神情。
当医生征求男孩的意见时,男孩犹豫了,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呢?把你的忧郁,把你的思考说出来,好吗?(谁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更何况他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所以一开始,他——(犹豫了)可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当我们有了这些感悟时,再来读读这句话。
男孩安静地不发出…………………………微笑。
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他在地上转了几圈……………………胳膊。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的.)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们的胸膛,说:“那就把我的血…………50年。
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四、写话。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作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作到了。
此时此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交流
五、结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联想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