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是指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希望你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泽征尔的判断》,下面请同学做导学案上的温故互查。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二、阅读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解决导学案上设问导读。

三、自学检测(解决导学案“自学检测”)

四、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解决课件“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看课件)

(1)皮巧根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2、学生交流。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五、展示点拨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七、巩固练习(做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八、拓展延伸,鼓励练笔

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做导学案上拓展延伸)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难点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1、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

(1)我来考考你:一人指生字,一人读出读音。

(2)运用各种方法交流识字。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1)指名抽读生字。

(2)请小老师领读词语,其余同学跟读。

(3)开火车读词语:

玩耍 使劲 绒毛 假装 这些 朝向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盛开

注意:“假、朝”是多音字,分别给多音字组词。

(4)分节读课文 随机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寻草地之趣

(1)解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师: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美丽、可爱、有趣、好玩、快乐、神奇……)

(3)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5、学生质疑

归纳: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

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接下来,我们先来写几个生字。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耍、绒、瓣、掌”

“耍”上半部分是“而”不要写成“西”;“绒”的右半部分是“戎”不要写成“成”。“假”“察”关键笔画提醒。

2、学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3、初步体会、学习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读题引入 揭示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要想学会读自己的书,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再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师:只要你展开想象,就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你自己的书!

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

(一)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自读感受: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请你展开想象,有滋有味地读读)

2、熟读精思:

那咱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

(1)分角色,自读自悟

谁来演哥哥,请读课文的这些句子,试一试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弟弟;没举手的同学起立,请你们自己读读描写弟弟的句子看看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哥哥。

(2)引导读,入情入境

①指导朗读:你是怎么“骗”住“哥哥(弟弟)的”请你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联系上下文理解“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词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不同的表情、语气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或轻、或重、或急、或慢)。

②合作朗读:

全班起立,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请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③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中我理解了这句话,一起读读吧!

(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板书:带来快乐

(二)学习课文三自然段。

1、看,(出示课件:配音朗诵“有一天……这是为什么呢?”同时出现画面草地颜色随课文内容变化)

2、探究合作:

(1)默读课文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①选择一种方式可以画图、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讲得更明白。

②仔细听别人说,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请和大伙再讨论、讨论。

(3)汇报: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谁来说一说,注意听,没明白的地方再向他提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元解读 悟作者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

(课件出示: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C.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

②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自己的姐妹、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是呀!作者那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把这份爱好好地读出来吧!(指名读)

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

A.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你会怎样改?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姐妹、我们最要好的伙伴……)

B.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板书:爱)

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这一段,再次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爱吧!

五、板书:

我 们 (爱)——(带来快乐)金色的草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3

江苏南京 赵红 朱重林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两遍。

②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读下面的词语: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②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a.“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b.“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③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a.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b.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④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②替那个陌生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 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

童谣,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

《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 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

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 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 的 、 的 、 的 ,有 的 、 的 、 的 。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 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 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 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2、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4)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标上“?”,准备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座一起读,可以离开座位找朋友读。)

三、由表及里,读透课文。

1、检查交流。

2、教师简介白求恩。(投影)

3、什么情况下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4、“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5、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6、(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

讨论并交流:白求恩两次答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哪句话最使人感动?为什么?

7、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8、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9、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争论: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

10、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11、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像,读活课文。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2、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 主 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人物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懂得学会分享,才会感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设问激趣

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夏天,到了麦收季节,就是杏儿成熟的季节。

2、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问题?每个人都试着问一问。

4、提出问题:这小小的杏儿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

二、把预习引入课堂,培养自学习惯。

1、按要求预习自学:

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仔细听,同学是否读正确了。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朗读指导,文中感知

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几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杏儿好(第2段)杏儿多(第3、4段)

3、你们能把杏儿的特点读出来吗?分四人小组朗读。

4、指明飞角色朗读。评读。

5、有感情的`齐读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感悟,情感升华

1、(第7段)找出奶奶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2、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你听懂了奶奶的话了吗?

3、分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4、全班交流:只有让大家分享劳动果实,才会感受愉快和喜悦。

5、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说给大家听。

二、教师总结全文,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书写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7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水泥道的美的。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和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平常生活之美。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让学生制作梧桐树叶,装水的小桶,梧桐落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一条灰扑扑的水泥道(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水泥道吗?它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对吗?

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你们看,水泥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课件出示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

谁来说说这种变化?这是什么落叶?

预设: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梧桐树落叶。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

法国梧桐树: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0—30m,树形雄伟端庄,叶大荫浓。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教师出示梧桐树落叶实物给学生,课件出示坐标并联系实际生活:我们松滋的玉岭北路也有美丽的梧桐树哦!走在这么美丽的水泥道上,你们会是什么心情?(愉快)

4、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齐读课题。适时提问:金色巴掌你认为是什么?(梧桐树叶)

5、书写课题中的多音字“铺”。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笔画:右边“甫”字的两小短横不能挨着两边,保持间距才好看。

师强调书写姿势,生打开《写字课堂作业》写两个。师巡视指导。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不认识的字,圈出难以理解的词语。

生朗读时,师板书“熨帖”、“凌乱”两个词语在黑板上。

2、课件出示同学们普遍不会读且生字表里没有出现词语:粘在,熨帖。指读,齐读。

3、我会认:出示带有生字的六个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开小火车读。

再点生说说,那些字容易读错:“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再出示读音,点生领读。

4、趣味游戏读词:登楼梯。男生上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大一点。女生下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低一点。

三、多种方法理解新词。

1、课件出示难以理解的词语:熨帖、凌乱。学生齐读。

2、师引导:除了这两个词语,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词,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师板书:明朗。

课件出示课文前三自然段。点生读,读完找人说一说“明朗”是什么意思。

预设:晴朗,总结第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

将“借助近义词”的卡纸粘贴在黑板。

3、出示雨后初晴的天空图:你们观察过雨后初晴的天空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说出“光线充足”。

4、教师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第二个好方法。将“联系生活实际”的卡纸粘贴在黑板上。

5、课件出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以及小气泡:二年级时,我知道在“寻找”这个词语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那么“明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

点生按照上面小气泡的方法来说一说“明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师:《说文解字》里讲,“朗”,明也。意思就是说“朗”就是光线充足的意思。而“明”是我们熟悉的字,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猜“明朗”这个词的词义。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种方法“借助熟字猜词义”,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6、出示第四自然段:利用“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前文的“明朗”。总结出第四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师生看黑板上的卡纸共同回顾学过的四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和联系上下文。

四、水泥道的全景图与特写。

1、默读5、6、7三个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喜欢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喜欢的词语。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它们的原因。

3、点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的落叶之美(特写):

预设:第五自然段“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梧桐树落叶的美。

师提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落叶之美?(数量,颜色)

4、再点生说说水泥道的美(全景):

预设:第六自然段“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师再提问,这一自然段又从哪个角度写了落叶之美?(光泽)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

朗读提示: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平静,读出水泥道的意境之美。师范读之后,多次点生读一读。

5、镜头再次拉近:第七自然段里有哪些好词美句?

(1)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理解“熨帖”和“凌乱”。

预设:“熨帖”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熨帖就是“紧紧地粘”、“平展地粘”。

“凌乱”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借助熟字猜词义”等方法来理解。“凌乱”就是“排列不规则”。

课堂小实验:师将梧桐落叶没于小桶中,再拿出来,粘贴于黑板上,这样的“粘”就是“熨帖”。

师:同学们看起来“凌乱”就是杂乱无章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却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然之美”)

(2)贴一贴:贴出“凌乱美”

师:同学们,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是不是把美丽的梧桐树叶也吹到大家的课桌里来了?请大家代替秋姑娘将自己做好的梧桐树叶,随意地贴在黑板上老师画出的“水泥道上”。让学生参与创造。深切体会凌乱之美。

师:这种动人心魄的凌乱之美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带来的,是美丽的秋姑娘带的,更是神奇的大自然带来的!

(3)师:同学们,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天空中凌乱的云层、山谷里凌乱的五彩池、海面上凌云的.鸥群、大洋中凌乱的岛屿)

(4)再读第7自然段,读出这种凌乱美。

(5)第7自然段有哪些好句子?

预设: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比喻句,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写了落叶的美?(形状)

5、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5、6、7三自然段,回顾美景。

点生回顾作者的写作角度:从落叶的数量,颜色,色泽,形状等方面描写了落叶之美。

6、谈一谈,你觉得作者能把水泥道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

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学习作者,做一个善于观察,用心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有心人。

五、布置课内积累作业。

1、用阅读摘抄本摘抄本文已学部分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词语不少于15个。句子不少于5个。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自己摘抄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课堂点评:

这节课是一节践行生本理念、讲究教学艺术的优质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方式多样,指导得法,实用性强;以生为本,设计科学,艺术性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教完了。我的教法很简单,就是带着他们读读课文,然后把“我”的大大小小的发现一一找到。边读边找,我们共同完成了如下的发现:

第一发现:天开始放晴了。

第二发现:天空多么的明朗。

第三发现:地面是潮湿的。

第四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第五发现:水洼映着小小的蓝天。

第六发现:闪着雨珠的、金黄的梧桐树叶粘在湿的水泥道上。

第七发现: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的地毯。

第八发现:是一块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的地毯。

第九发现: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

第十发现: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的落叶不规则、有些凌乱,但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第十一发现: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地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蹦跳、歌唱……

我把这些发现写在黑板上,学生看着共同寻找的发现,都笑了。肯定有老师说,这样教,太碎了,合并成三五条就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告诉我不要合并;课堂上,同学们的全部参与,告诉我这样找发现有意思。我手中有有关部门给我的四本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教学设计、教案,但他们所教都比我复杂,那些复杂教法,总觉得就是按部就班,虽然他们也谈到发现,但都是相当概括性,几乎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谈的。大家可以细读这十一条,顺序不要变,相信你一定会读出某种逻辑。

为什么要这样一条一条找出来?因为背着书包上学,经过门前的水泥道,就这么点的路,为什么作者能写下这么细的文章?不就是将这些一条条发现串起来的吗?

我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日记,每天把自己的若干发现串起来就行了。不难,作家张秋生先生就是这么干的。

熟视无睹是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年四季的微妙差异,如果你发现不到,同样是写不好文章的。

教这一课“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出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叠句(课堂上可以讲),但两次同样的句子,意思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谈一谈理由。学生说,最后一次是对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的感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从“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第一回觉得看出来的。

我顺势说,如果“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改成“一夜春风,一夜春雨”“一夜夏风,一夜夏雨”“一夜冬风,一夜冬雨”,门前的水泥道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说,肯定是不美的,因为没有金色巴掌在上面。

同学们所说的感谢,我认为是对的。但教学参考书及名师们设计的那些课,看不出有这种设计与思考。他们所说的,我无法认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这么简单的读与对答,我相信简单之教,学生们会有不少变化的。因为他们知道了平常之路、司空见惯的东西,突然一天的美,与季节有关,与自己的一条又一条的发现有关,与自己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发现串成文章有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运用标点符号,练习写好钢笔字,进行阅读欣赏,写一篇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2、通过学生自由练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练习写字,并通过阅读文化古迹的资料,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写字,习作

教学难点:

习作

教学准备:

一些文化古迹的资料,毛笔和墨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读读:

1、出示“连连读读”,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3、连线,和同学交流。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的写字板,同学们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引入阅读欣赏:

1、读短文,标记生字。

2、想办法解决生字词。

二、理解短文:

1、指名读文,想想罗马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摘抄词语。

3、合作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三、介绍一处文化古迹:

1、把收集到的文化古迹的资料和图片拿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2、小组推荐成员在班里进行介绍。

3、评价介绍的情况。

4、展示资料和图片,张贴。

四、作业:

根据习作要求回家完成好作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走进了文化古迹的大观园,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好资料,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文明世界的文化古迹,让我们了解一下。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到的资料。

2、写好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第三课时

一、指导写作:

1、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来写,写清楚这一古迹的名称、地点、建造的年代和特点,以及与这一古迹相关的故事。

2、学生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二、修改习作:

1、生自己修改,同学互批。

2、展示学生的作文,集体修改。

3、进一步修改作文。

三、眷抄作文:

1、修改作文初稿,眷抄学生作文。

2、检查抄好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会了写介绍文化古迹的作文。

五、作业设计:

张贴优秀作文。

板书设计:

古迹名称 地点 形成 年代

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9

教学内容:

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读塞下曲。齐读塞下曲。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继续讨论。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动画设境,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想欣赏一下李将军射虎的神勇气概吗?(欣赏动画)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李广是我国历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作业设计: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再一次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

3、练习写话:

板书设计:

李广射虎

胆大艺高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0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长安附近的游览胜地。

[向晚]傍晚。向,将近,将要。

[意不适]心里不舒畅。

[驱车]赶车,驾车。

[古原]指乐游原。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了解“如获至宝”“顾此失彼”等12个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读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一说,读一读中学习词语,感受幽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漫画中感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和轻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准备:

卜劳恩的其他漫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图识字,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向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卜劳恩吗?踏实德国的大漫画家,大的作品从50年前问世到今天,一直是德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佳品,在德国家喻户晓,这些作品的吸引力也绝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几幅漫画,好吗?

二、看漫画、感受幽默

1、看漫画,把你读懂的内容讲出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读词识字。

(1)幻灯片出示词语,反复读,读音、认形。

指名读词语——认读生字——强调字形的写法

(2)了解词义,师生,生生互动

3、为漫画配合适词语。

可以恰当的引用,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的词语。

三、再读词语、反复练习

开火车练习读词语。

四、作业设计

1、认识12个成语。

2、搜集卜劳恩的漫画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字词,积累语言,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欣赏了漫画家的漫画,我们还积累了很多词语,现在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得多。

幻灯片出示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二、扩词识记

1、组内扩词,交流汇报。

2、学习多音字。

3、指导书写。

三、扩展阅读,积累名言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卜劳恩的漫画,请学生慢慢欣赏。把喜欢的名言超在练习本上。

四、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续画《书痴》。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国徽,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难点: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教具准备:

1、国徽的图片

2、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鼓励他们查阅有关国徽的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本着大语文的教育观点,把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注意学生在知识广度上的积累。)

二、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国徽

2、出示国徽插图。(认识国徽的样子)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指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印着什么?

4、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

(课标强调,要尽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互动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同桌互读,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

3、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a、拾到钱要交给老师。

b、钱币脏了要擦洗干净。

c、要帮助别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动把他扶起来。

d、当我主动把小弟弟扶起来时,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e、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预测和诊断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展示读,共同评价。

6、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在读得连贯、顺畅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

四、细读课文,促进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师: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把它们写在问题卡上。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问题

a、国徽图案里有什么?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b、我们做什么可以使国徽更美丽?

c、为什么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d、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e、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3、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记下阅读中的问题,认真思考,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阅读习惯,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还想知道哪些,及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携手确定教学目标,也为教师下一步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五、训练口语能力。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六、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七、拓展练习:

(一)完成下列活动之一即可: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

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二)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拓展练习活动有层次,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及提高并注意了家校联系。)

教学反思:

《国徽》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叙事儿童诗,充满情趣,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三个画面,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热爱和崇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学习。

一、重视字词教学。

首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例如“闪烁”“辽阔”,然后借助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什么很辽阔,什么在闪烁?

二、“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朗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国徽》这篇课文,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主导,以多种方法地读(自由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读)为凭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的爱国情感。

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

语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诗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导学生联系到自己,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为国徽添光彩?”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国徽、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觉得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语文学语文的热情。

四、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先说自己平时是怎样为国徽增光的,然后把自己讲的写下来,最后读给同桌听,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成就与成功,寻找分享与快乐的感觉。

五、重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学生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就可以知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它和国旗一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我注意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我的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还需加倍努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第一段,能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难点: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读

2、了解刘胡兰:抗日小英雄,山西人,10岁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毛 主 席亲自为他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录音,听清课文中生字和多音字血的读法?

2、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指名——说规律——齐读

血(xue xie )

鲜血(xue )输血(xue )血淋淋(xie )流血(xie )xie多用于口语

●字形:形近字组词

叛( )徒( )牺( )牲( )挽( )怒( )

判( )陡( )洒( )姓( )搀( )努( )

●轮读课文,正音

●提出不懂得词语,互相解答威胁、挽词、铸成

●提出不懂得问题,评议提问质量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刘胡兰牺牲的时间、地点?她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2、反馈:指名答题——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村子里谁是员,被敌人杀害。

3、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质疑问难:为什么要描写天气?

●找到有关句子,读

●理解把什么比作刀割一样,刀割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

●体会天气的阴冷,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感觉?这样的天气常会发生怎样的事?

(难受,压抑。)

师小结:这句话不但写了景(天气阴冷),还写了情,这天是刘胡兰遇害的日子,感到像刀割一样疼的不仅是人们的脸,更是人们的心。

3、怎样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齐读第一段。

五、复习、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刘胡兰的资料

板书: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血(xue xie )

鲜血(xue )输血(xue )血淋淋(xie )流血(xie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学习提示,初步知道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3、理解叛徒、出买的意思

4、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难点: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读第一段

二、学习自学提示

1、读提示

2、思考:提示对我们朗读课文提出了什么要求?本单元主要学习那方面的朗读?

怎样才能有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读出说话的语气)

三、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反馈

●敌人要从刘胡兰那里得到什么?

●敌人用什么手段对付刘胡兰?圈出有关词语?(收买、威胁、毒打)

2、第一回合的斗争

●理解收买,敌人用什么收买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刘胡兰真的不知道吗?他为什么不说?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们的意思,从大声说可以看出刘胡兰态度的明朗、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从不知道后的!也可以看出刘胡兰的坚决,毫不在乎。)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

3、第二回合的斗争

●理解威胁,敌人用什么威胁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比较刘胡兰的两次回答,有什么不同?

(多了愤怒、就是两个词,重复了一遍不知道。)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这次回答比前一次更坚定,语气更强烈,是斩钉截铁的。)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感情比第一次更强烈

4、第三回合的斗争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鲜血直流说明敌人打刘胡兰打的很重,刘胡兰招受了巨大的痛苦。钢铁铸成、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对党无比忠诚)

●有感情朗读重点;感情比第二次更强烈

5、齐读第二段,你认为刘胡兰是怎样的人?

四、作业

1、课作3、4

2、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通过第3、4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3、4段中的句与句之间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建设绿色的家园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地方都被污染了:高高的烟囱把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到了天空中;许多工厂把污水直接排放到了河里、海里,污染了我们的水源……可是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大海深处。正如书上说的: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开发利用海底资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深入的学习一下课文,看看大海深处到底是怎样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二、读课文

1、生分读课文(2生顺读)

2、老师指点、小结

三、教学第2、3自然段

(一)齐读第1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大海深处是怎样的?(从课本上找出一句话来)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说得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写景色奇异的。

(二)学习第2、3段

1、生自读第2段

2、师:这一段有几句话?(4句)对!一起来看一下。

师: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澎湃)哪位同学能够形容一下,怎样才算波涛澎湃?(可让学生用手势表演)

3、师:你看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却怎样?(出示投影:海底依然宁静。)(齐读,指导语气,强调重读)

师:谁能够用一个词来代替“依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师:为什么呢?(出示投影: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齐读,指导语气,强调重读和上一句连起来说一遍。)

4、如果你是潜水员,潜到海底会怎么样呢?(投影:演示附表)(越往下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

师: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点点光亮)板书师:500米以下就全黑了,照理什么光亮也没有,这里却有许多光点,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看看哪个字应该重读。(生读,师指点:这里的“却”表示意思的转折。)

师:那点点光亮像什么?(闪烁星星)(投影:点点光亮像闪烁星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师:哪位同学能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5、再读第2段(齐读)

6、师:海底是宁静的,但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投影:海底是宁静的,但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齐读。)师:“是否”是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一个词来代替“是否”,保持句子意思不变?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第3段,回答这个问题。

7、师:咱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句子。(读)像这样的句子,一问一答就叫做设问句。(再读。南边两排读问句,北边两排读答句,读完后换读)

8、师:也就是说,海底是------有声音的。(板书)那么,你知道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组讨论)

师:海底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生:海底的动物常常在一起窃窃私语。师:说得对!谁能说一说“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

师:那么都有些什么声音呢?(投影: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生读)

师:后面一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说明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师:那位同学能够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三)小结

1、请同学们再回头读一下2、3自然段,看看主要讲了什么?

2、刚才这两段,合起来讲了------景色奇异

板书设计: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海底世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5

【课文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课文解析】

《燕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要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有序表达的方法。

燕子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它的外形、飞翔的'身姿、休憩的身影。对于其外形,可以通过出示图画或标本,向学生展示其完整形象。凭借教具,联系课文内容,将“剪尾”、“翼尖”这些原文中有的词渗透给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注意“一身”、“一对”等数量词:然后让学生练习会话,复述燕子的外形特点,增强对燕子的形象感知。对于燕子飞翔的身姿,扣住“斜着身子”、“横掠”、“偶尔沾了一下”等词组,重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中感受燕子的矫健、可爱。教学时不妨让学生以笔代燕,模拟燕子飞行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关键的词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燕子可爱的感受。至于休憩的燕子,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境。

课文第二自然段虽然对小燕子着笔不多,但是美丽的春天正是小燕子的背景图,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两者的融合,使得春光更加烂漫,燕子愈加可爱。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努力再现课文描绘的春天美景,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推敲、涵泳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采用“原文比较”、“替换比较”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品鉴能力。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可以引入母本中的“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加以比较,品味原文语言的生动性,感受春光的明媚。再如课文中“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一句,可以让学生辨识“赶来”换成“飞来”表达效果的差别,使学生加深对燕子“可爱活泼”的领悟。

通过以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对燕子美好形象的感受,即燕子的美——美在“漂亮伶俐”、美在“可爱活泼”、美在“从容闲散”。

学习了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理顺文章的思路,即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休憩的顺序记叙的。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背诵指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表达要条理化的认识。对于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上面的教学感受以外,不妨补充介绍作者原文中的句子,如“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之所在。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