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1】

教学内容:讲授第一框——撑起法律保护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语: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国家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来保护我们。

2、板书课题:

第十六课撑起法律保护伞

二、讲授新课

板书框题:第一框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情境或动一:(见教材P62页)

议一议:

①我们受到来自于哪些方面的保护?(见教材)

②我们为什么会受到特殊保护?

(我们是特殊的群体,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我们特殊在哪儿呢?,因为我们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与特殊的保护。

1、我们需要特殊保护(必要性)

(1)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①未成年人的含义

我国法律规定,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在这里,未成年人包括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婴儿、幼儿、儿童、少年和未满18周岁的青年。我们也是未成年人。

②未成年人的特点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活跃,乐于交往,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但未成年人也有着与成年人无法相比的不足之处。一是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二是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这足以说明未成年人是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群体。

名言: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

——马克思

③在社会上,未成年人是一个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群体

由于未成年学生的年龄小,备受家长、老师、的爱护,生活的幸福、美满,可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弱点。缺乏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

相关链接:(见教材P63页)

以上种种情况充分说明,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2)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正是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重要性所在。

情境或动二:(见教材P63页)

说一说:

当唱起《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这首歌曲时,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讲述: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关系重大,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所以需要法律给予特殊关注。

相关链接:(见教材P64页)

教师讲述: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重要性)

教师讲述: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板书)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另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情境或动三:(见教材P65页)

议一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受到了来自哪些方面的保护?

(学校、社会、家庭、法律的保护)

想一想: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说一说:老师是怎样关心教育我们成长的?

教师讲述:

家庭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康品格的培养,个人学业的发展等,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我国义务教育法专门规定了家庭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责任。

(1)家庭保护的含义

家庭保护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文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以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想一想:上例中哪些表明的是家庭保护?

教师讲述:

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保护。为此,义务教育法专门规定了学校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的责任。

(2)学校保护的含义

学校保护是指有关的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园儿童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的保护。

教师讲述:

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社会各界能否肩负起各自的保护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成长。

(3)社会保护的含义

社会保护是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即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情境活动四:

在陕西省乾县大墙乡的西小章小学,校方一个学期除了向每位学生收取135元的书本费、杂费、报名费以外,还要收订报费、药费、考试费,并为乡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费”。100多名学生因缴不起或不愿缴“普九费”而退学。

想一想:

学校的这种做法错在哪里?如果你是该校的一名因缴不起“普九费”而被迫退学的失学儿童,你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校由于乱收费,致使大批学生因缴不起“普九费”而辍学,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作为受害学生,应该依靠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合法权利。)

(4)司法保护的含义

司法保护是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护。

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行政部门等执法机关通过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措施。

相关链接:(见教材P67页)

1、阅读链接内容。

2、漫画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司法保护)

教师讲述: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中的第四十二条规定:

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68页案例)

查一查: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给予了哪些特殊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

第三十八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机益。

第四十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

第四十二条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

《资源与学案》P41页:“我的收获”

(一)我的判断与选择(1—6)题

(二)我的观察与思考(7)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第二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语: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只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而要真正收到良好效果,还需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板书)

2、板书框题:

(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二、讲授新课

1、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情景活动一:(见教材P68页)

列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能受到哪些侵害?

讨论:我们该如何应对?(一是寻求法律保护;二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未成年人有可能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明确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下面我们就介绍在两种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根据受侵害的性质和程度采取相应得应对方法和途径

(按教材P69页第一段教材讲述)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69页材料)

说一说:自己怎样看待小凯的行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教师可以按照教材P69——70页讲述,让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漫画说明,并板书标题如下)

(2)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歹徒行凶时,可采取机制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要用智慧保护自己

刚才我们提到了“正当防卫”,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呢?

相关链接:关于正当防卫。(见教材P70页链接材料)

(3)自我保护的其他方法

由于生活的复杂性,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只有了解和掌握各种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70页材料)

议一议:面对可能遇到的不法侵害,还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常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揭发检举、记住歹徒的去向或有利于抓获歹徒的其他线索、保护好违法犯罪现场和各种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等。

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性为的侵害,如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殴打、拐骗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侵害等等,因此,学会自护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如果我们的警惕性不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面对突然遇到的意外伤害,就会使自己遭受损失、陷入困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本领,教材给我们列出了“自我保护的八大要领”,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情况,保护自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相关链接:(见教材P71页链接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链接材料,教师适当讲解)

2、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1)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实生活中,同样是受到非法侵害,有的人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的人一味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或感情用事,采取了以牙还牙的非法、报复手段,或通过非法途径与对方“私了”,这些做法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使自己触犯法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71—72页材料)

说一说:齐某通过什么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齐某的姓名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通过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起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议一议:

谭某为什么维权不成反成被告?对比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谭某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采取非法“私了”手段,结果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成为被告。)

(启示: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部援助等。(板书)

诉讼途径即打官司,细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板书)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件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

人民法院是我们国家的审判机关(板书),打官司要到法院。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72页材料)

读一读,想一想:

赵方在自己的抚养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他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14岁的赵方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调解、提起诉讼、申请法律援助的方式,使自己的抚养教育费用得到了解决,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讲述:

一般情况下,遇到需要维权的问题时,首先要知道给予、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机构有哪些,然后再考虑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正常情况下是先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比如调解);当非诉讼途径我发解决时,就要考虑通过打官司到人民法院起诉;当起诉遇到经济困难时,就可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①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板书: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

(指导学生读图——P73页)

②非诉讼途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第二段)

③诉讼途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第三段)

④申请法律援助

相关链接:(见教材P74页链接材料)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

详见《资源与学案》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2】

一、链接新课标

1、本案例对应的`是《思想品德》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主题中的内容目标1—2和1—6。

2、①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小学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初中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二) 能力目标

1、面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 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1课时

八、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前言(板书)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3】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分为“珍惜新起点”和“把握学习新节奏”从内容的设置上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和同学,更好的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集体和新同学,通过自我介绍,同学们的互动活动。在开学两周的时间里认识全班同学,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生活。

在教学设计上,运用活动,讨论让同学们谈出对中学的感受,通过交流感受,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点。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第一框 新学校 新同学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彼此的入学感受,珍惜中学的新起点,熟悉新学校,认识新同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和难点】

珍惜新的开始,树立中学的友谊观。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制作个人小档案,自己设计版面,内容包括自己的姓名,生日,性格,爱好等。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参天大树的起点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万丈高楼的起点是一快平常的基石。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自己的新集体。一些都是崭新的,珍惜我们的新起点吧。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一:写一写进入中学后,你发现在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和我们在小学不一样,许多让我们新奇、有趣的事不断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谈谈你遇到的新鲜事。写一写:我遇到的新鲜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为进入初中生活新体验这一部分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二:介绍你自己内容:每个同学简单的介绍自己的情况,包括姓名、生日、来自的学校、兴趣爱好等。形式:轮流介绍,时间每个人在1分钟内。(此活动控制在30分钟内)要求:学生认真听他人介绍,并尽量多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和情况。 通过学生自介绍,让同学之间有更深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小游戏(猜猜他是谁内容:将同学们交上的个人小档案随便抽出几份,给大家念上面的内容,让大家猜出小档案的所有者。通过此游戏便于同学记住同学的特点爱好。同时检查刚才大家听讲的情况。

活动四:小游戏(接名字)内容:由老师随便叫一个同学的名字,再由他说“我认识了__X”,被叫的同学依次类推,直至将全班的同学都叫到。要求:只能叫没有叫过的同学的名字,说不出来可以罚个小节目。教师总结:当我们踏入这个新的班级,我们将认识更多的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并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目的:通过游戏,让同学彼此认识。记住同学的名字。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难点:培养学生“至善”的追求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你会联想到什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青春并不意味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6、“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28阅读感悟“卢梭的忏悔”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卢梭的《忏悔录》部分内容(见教材P28),体味其中的道理。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学生分享教材P29“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

探究二:教材P30阅读感悟“微尘”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0“微尘”的事迹,体味爱的奉献。

2、学生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并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探究三:教材P31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1“杨震拒贿”,体味慎独的道德准则。

2、学习分享教材P31两种观点,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交流点拨:上述两种观点说明,做人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对人对事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交流点拨: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等等。

3、拓展空间

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目标

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会选择和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时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1、(见教材p46页)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

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2、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3、读一读:(教材p50页材料)想一想:这份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

4、我们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5、比一比说一说(教材p50页)以上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己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它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好处?

6、你有那些不了良的学习习惯?如何纠正?

(二)合作交流

1、读一读,(教材48页材料)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子,而要点金术呢?

2、出主意,想办法:(p48页)

想一想: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

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能力提升

古语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请结合自己学习的实践,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四)辨析

“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反馈矫正

(六)本课知识点

(1)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

(4)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儿异。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5)“书山有路勤为径”。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都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学习不是应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踏踏实实付出汗水的人。

(6)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更有条理。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很好地学习效果。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回让我们收益终身。

(七)谈收获

(八)课堂检测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法?

2、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你打算怎样改正?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