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师教育随笔记录表9篇
教师随笔的读者可以是教育从业者,也可以是广大社会公众,需要根据读者对象和目的来规划随笔的撰写和内容选择。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教育素养的提高和教育实践的深化,同时也可以搭建教育沟通平台,进行教育交流和思想碰撞。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幼儿美术教师教育随笔记录表,希望你喜欢。
小小班、小班孩子因为年龄较小,绘画技能也比较差,因此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很有必要借助范画,给孩子一个很形象直观的形象,便于幼儿掌握。可是如何选择范例,如何有效地运用范例,如何把握呈现范例的有效时机,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交流的。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绘画水平,我们在选择范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又贴近幼儿生活的。如:小班添画活动—我的小毛巾、香香的饼干,涂色活动—可爱的毛毛虫等。另外,在活动中,可以适当运用孩子的作品作为范例,这样会比运用成人的作品更能调动起小班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选择好了范例又如何给幼儿呈现范例呢?这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很多老师都习惯于在活动前就把范例挂在墙上或贴在黑板上,其实这样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是不好的。小班幼儿爱模仿,如果范例出示过早,孩子便会不知不觉跟着模仿起来,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所以,活动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范例在何时呈现,呈现的范例能帮助老师解决什么问题。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大泡泡,小泡泡》中,孩子们在自己吹出的彩色泡泡上进行想象添画,但小班幼儿因为受技能限制,能想却不能画,孩子们想象出泡泡像棒棒糖、像太阳、像轮胎、如果在这时出现泡泡画的范例,孩子们的思维一定会受到限制,添画的内容也一定会模仿范例,范例虽然对孩子的表现技能有了一定帮助,但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经过考虑,我决定把范例放在幼儿添画后进行。但在添画前如何解决技能问题呢?我请了一位幼儿上来示范,然后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添画。在孩子们添画后,再一起来欣赏教师的范画。这时,范例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的提升。如:一个泡泡可以添画成娃娃脸、小鱼;两个连在一起的泡泡可以添画成眼镜;两个合在一起的泡泡可以添画成雪人;一串泡泡又可以添画成糖葫芦。教师示范的丰富性,可以扩展幼儿的思维,引发再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会把这种经验迁移到今后的添画活动中去。
今天美术活动时,孩子们都在认真地给小花伞涂色,我巡视了一圈,看着孩子们的小花伞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拿起油画棒帮他们添几下,修一修。“陈广浩,你这个伞边上没有涂到,像老师这样按序从上往下涂,不要着急。”“颜色要均匀,不能留空白的地方”,我走到豆豆身边对她说。她低下头去开始进行加工。
过了一会儿,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画好了,我看见何昊辰小朋友还在认真地涂着,我走过去一看,好多地方没有涂均匀,我正想帮他修改时,他很快拿走画纸,对我说:“老师,我自己来。”当时我愣住了,看着何昊辰的眼神好像在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小花伞,我自己用心能涂好,上面的图案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是呀,我们老师总自以为是地为孩子的作品进行修改,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加锦上添花,可是孩子们却不这么想,他们都想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所以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我们要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要想保持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有一个好方法是:在幼儿不想继续之前就停止,总是吊着胃口,自然有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我常用的方法。
A、利用“熟悉产生好感”诱发兴趣
人们对家乡话和家乡菜的兴趣就是这样形成,中班幼儿对绘画方面的兴趣也是如此,孩子们在小班绘画的基础上,很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在自己的画中添上以前会画的:云、小草、小动物、简笔画小人等。
B、利用“快乐提高兴致”强化兴趣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我总是高高兴兴地,故作惊喜地引导幼儿参与绘画,这是极有效的情绪感染法,在引导幼儿绘画狮子时,我先画了一个狮子的鼻子,“咦?这是什么?”这时候小朋友们回答说:西瓜、饼干、麻子——接着再画眼睛,凶凶的又象什么?嘴巴一画,小朋友们惊呼:“老虎!”我不动声色的继续边画边说:“三样圈起来是什么?”外面的卷毛一画以后,小朋友们立即想去体验。
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活动,谁都愿意再次体验快乐的事,有利于绘画活动的再次开展。
C、利用“新奇吸引注意”深化兴趣
兴趣总是从“注意到”开始的,不一般的色彩、形状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一幅美的范画出示引起孩子们“哇”的一声哗然,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孩子们看见“公主与王子”的范画后,不禁感叹:我喜欢——于是我引导幼儿注意到外部的轮廓与布局,引导幼儿学习渐变色。孩子们在兴趣的诱导下专注地构画着充满童趣的公主与王子。
D、利用“爱屋及乌”拓宽兴趣
能为幼儿在已有的兴趣上增加一些新的兴奋点,比如在绘画蜘蛛网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了蜘蛛的外形特征以后,提问:我们用直线、曲线还是放射线?孩子们立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幼儿在画人的时候都是站立的人,我问小朋友倒立的人和站立的人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大胆下笔,孩子们的表现出人意料。
我觉得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放手让幼儿主动去尝试各种活动,从而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
有一次在画太阳时,我并没有给幼儿出示任何的示范和范例,因为我知道单纯的模仿会扼杀孩子最宝贵的想象力。于是,我就让幼儿戴上了墨镜去户外观察想象,而后有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太阳?有的幼儿说:"我看见了一个太阳妈妈,她的头发卷卷的。"有的幼儿说:"我看见了一个太阳姐姐。"幼儿各抒己见,气氛相当活跃。在孩子们盎然的兴致下,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最美的太阳画下来,而不给任何的范画。孩子们动手了,不一会儿,我就发现:可一给太阳姐姐涂了个大花脸,小曼给太阳妈妈画上了卷卷头,蓝蓝给太阳公公画了五彩的光芒。总之,孩子们都画出了不同形态在他们心中最美的太阳。接着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看谁的草地最美?""看谁的草地有小虫给小鸡吃?"绝不强求孩子都来同样的内容,鼓励孩子画得与别人不同。这充分说明当幼儿有了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后,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如果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教师的作品,那么美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了。如:让孩子反复地画波浪线、曲线,幼儿就会不耐烦,不感兴趣,效果也不理想。如果在绘画这些画时创设情境,例如画绵羊的毛练习螺旋线,画大狮子的头发练习曲线,画小帆船驶出的波浪练习波浪线,再加上动作或音乐,根据节奏画各种线条,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画起来也特别带劲,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幼儿对美术活动——彩绘的兴趣还来源于自己的自信。教师只有做到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美术的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才能使每位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在美术活动中,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在活动中把握住幼儿的情绪情感,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并一直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商量或建议的语气提出修改的意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逐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幼儿需要鼓励与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老师适时说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建立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让孩子们更好的在美术彩绘活动中感受活动时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有关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的阐述幼儿生活在充满艺术的世界中,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充分主动自由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不断积累美的体验。因此,绘画是激发幼儿追求美的愿望、感受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由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们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进行补充,从中表现自我,使情绪、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绘画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通过听、说、看、想、画等方式选择合适幼儿的活动内容,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气氛,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提问“你家的盘子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样的花纹?”让幼儿根据平时生活的经验来回答,此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幼儿都被激发了,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犹如重现眼前。而在欣赏青花瓷盘图片时,我也请幼儿说说喜欢哪个盘子,“盘子边缘的花纹是怎样排列的”让幼儿边观察边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在评价活动中,我也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你喜欢哪个小朋友设计的青花瓷盘?为什么?”整个活动都将幼儿自由表达渗入其中,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二、绘画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绘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为了能让幼儿对创作感兴趣,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我首先收集一些青花瓷盘给孩子们欣赏,让他们充分地观察和感受它的美丽花纹和色彩搭配,说一说“你喜欢哪个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这盘子和我们家里的盘子有什么不一样,上面有几种颜色?”,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我还展示了图示,让幼儿知道利用中心对称进行作画,由于这个活动对大班幼儿展示的,因此我并没有用范画来约束幼儿,而是让他们参照图示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一次性盘子上进行装饰,我们会发现幼儿作画时情绪都很高涨,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展示时我们看见了各不相同的青花瓷盘,感受到了青花瓷盘的独特美。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要培养幼儿创造性可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绘画促进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
美感在幼儿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能促进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青花瓷盘”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现在的幼儿对传统的文化了解的很少,为了让幼儿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深入了解,我向幼儿展示了不同花纹的青花瓷盘的图片,让幼儿发现它独特的色彩搭配,并提供各式盘子供幼儿选择,蓝、白颜料,棉签等材料供幼儿作画,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画,各具风格,他们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我表现的愉悦情绪体验,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绘画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幼儿的任何一件作品无不需要幼儿的手与脑的结合,如:小班幼儿主要是涂色,它也需要幼儿思考用何种颜色进行涂色,色块与色块之间的颜色搭配;中班幼儿在模仿范画的基础上,进行涂色,又比小班提高了一个层次;大班幼儿在作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并涂上背景,要求就更高了。逐步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的能力,同时幼儿绘画不仅是记号笔作画,还会有水墨画、棉签画等,《青花瓷盘》就是一项棉签画,幼儿不仅体验到棉签作画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作画的技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绘画活动中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依依对着甜甜说:“你画的什么呀,好难看啊!”这时甜甜听到后伤透了心,打击了她的创作欲望,使她感到很自卑,这时我听见后及时鼓励他,“依依,可能甜甜还没画好,我们看不出她画的什么,不如让她来跟我们说说吧。”甜甜把画的内容跟我们说道:我们还小,我想让奥特曼来保护我们,就画了个奥特曼。听完后我赶紧鼓励说:“你的想法真不错哦!”她听后又恢复了创作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树立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见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幼儿有多么重要。
创作绘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一点快乐,也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眼中的事物是美好的,我们教师的责任是让幼儿时刻感受世界的美丽,希望孩子在自由绘画中绘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蓝图。
周六的课余班结束后,我对有的完成作业不太好的幼儿家长交待了一些希望注意的问题,比如说在家让孩子多动手画画、撕撕,或者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画一起剪,看看孩子是怎样创作自己的作品,可是家长总是不以为然。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性,对别人未必是新颖的创造,但对孩子自身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美术技能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不是必备的素质,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会深深地铭刻在幼儿的头脑中,并且长期地影响着幼儿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美术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它赋予幼儿的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善感的童心,更给了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空间。幼儿期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甘肃省保育院的卫蓉老师研究认为: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更好培养创造性思维释放幼儿的情绪情感,是家长们必须注意和关注的问题。
我希望小四班的家长们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他画小鱼你画波浪,他撕汽球你撕白云,不论再忙,晚上一个小时阅读游戏时间总是要挤出来的,不要让时间白白溜走,且行且珍惜……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也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在美术教学方面,我也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开创新路子、改变新的观念,我们逐渐认识到:孩子们笔下那稚拙可爱的形象是最生动有趣的,谁说他们只是随意的涂涂画画呢?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观念的更新
过去的美术教学,会把幼儿绘画单纯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只注意孩子线条画得好不好、像不像,颜色对不对,是否与老师的范画一样……这样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渐渐地领悟到:通过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且也培养了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使孩子的能力和人格得到健康成长。
二、绘画工具及材料的多样化
色彩是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幼幼儿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幅幼儿作品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亮丽的色彩。其次才看技巧及创造能力的表现。大部分的孩子对一些艳丽的色彩有兴趣,喜欢涂抹颜色。如果绘画工具仅限于蜡笔或油画棒,由于涂色时需要一定的力度,绘画速度稍慢,时间过长会削弱他们的兴趣,甚至会厌弃这样的活动。而水粉颜料鲜艳、强烈,有很强的覆盖力,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并且水粉笔容易掌握力度的大小。我在指导幼儿绘画时,经常用勾线笔、蜡笔、水粉等工具,指导幼儿描绘出色彩丰富、充滿童趣的作品。还可以手工与绘画及装饰结合组成一幅画。既丰富活动又从多角度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运用多种材料配合进行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给孩子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树叶等,孩子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这样的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给幼幼儿以绘画形式上的更新,满足了幼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也更加生动活泼。
三、绘画技巧的练习与创造应是同步进行的
现时有许多的文章与资料都谈到非常重视幼儿绘画的创造,但对于技巧的练习是谈之却少。就从我个人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谈,创造固然重要,反之,没有技巧的练习创造谈何而来呢?就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远远要大于技巧的表现,但由于技巧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心中有画”但无从下手。我认为,对于初学画画的孩子来说,技巧的练习应该作为重点来抓。特别是小班的教学,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进行范画讲解。时下,不正说幼儿园美术教学要以创造为主,活动中进行讲解,这样会限致幼儿的思维。我觉得不然,创造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认清这两者的关系,在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更好地进行美术教育。
绘画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可是,许多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童趣,这样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您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不要强制孩子按照大人意愿绘画。
不同个性的孩子会在绘画中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一般来说,活泼外向的孩子更喜欢用粗犷的笔触来作画,他们绘画速度快、画面连贯,流畅,有较强的表现欲。而文静内向的孩子,他们的画细腻、严谨,画面一般都比较精致、紧凑、而且作画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一个偏爱动物的孩子,通常能画出动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孩子,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凭记忆画出来。什么个性的孩子就让他画什么样的画。这样,孩子的原创热情才会被激励。您可以问他画的是什么,但不要去干涉他画什么、怎样画。
二、一个主题,画不同风格的画。
同一幅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画出不同的画。如果您想让孩子的画有个性、充满创造力,不妨在平时让他练习就一个题材,画出不同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他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内容,从而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三、鼓励孩子大胆介绍他的作品。
如果您拿到孩子的画,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那么就请孩子来介绍他的画吧。他画了什么,这个颜色代表着什么,那边一团又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您也许会惊讶,原来孩子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您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
四、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
孩子喜欢缤纷的色彩,有些在大人眼里看来非常难看的搭配,孩子却非常喜欢。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用色“大胆”,您千万不要对他的画指手画脚,抹杀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对颜色的热情。
兴趣是指对某项事物的爱好与追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如果这种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延缓,就能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如果生成了这种长效的动力,无疑会为幼儿认识、创造世界的活动打下最好的基奠。
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直接影响作用于绘画过程中的感知、表现表达及想象创造等多个环节。可以说,兴趣是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幼儿美术教学所要围绕的中心。可是,在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问题上,当前幼儿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有的教师过多的强调美术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必要性;有的教师又唯“兴趣”独尊,在绘画活动中缺乏引导,一味的放任自流,使幼儿绘画水平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长此以往反而使幼儿逐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显然,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原则,是对“培养幼儿绘画兴趣”这一问题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在绘画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对绘画对象观察感知的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帮助幼儿保持、建立持久的绘画兴趣,是我们当前应该首要研究的课题。毋容置疑,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但在培养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发挥这种主导作用,将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呢?结合多年的幼儿绘画教学实践,我提出几点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对象
一个人从一出生,睁开眼睛看世界、动手接触世界那一刻起,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上有形有色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当襁褓中的婴儿用胖胖的肘臂拍打被褥时;当依呀学语的孩子在地上“尿尿和泥时”,他们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和对“涂抹”游戏活动的强烈兴趣。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欢玩弄各种色彩,更喜欢在纸上大手笔的涂抹,他们不在意画出的作品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更多的是沉浸在有趣的绘画过程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共性都是因为对绘画情有独钟、兴趣使然。但是由于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绘画兴趣也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了个性的方面。比如,农村的孩子喜欢画自家养的大公鸡、田间地头突突奔跑的拖拉机…,而城市中的幼儿则喜欢表现飞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幻想宇宙中将要爆发的星球大战。女孩子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子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又如:涂鸦期、象征期的幼儿喜欢描画小花、小草、大鱼、房子等比较单一的事物,而形象期的幼儿却不满足只画一条大鱼、一座房子,描画“神奇的海底世界”、“美丽的城堡”才能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可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指向是因人而异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和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对象对绘画兴趣有什么样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在绘画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差异,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二、精心选材
精选教材是搞好幼儿绘画教学的关键。因为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孩子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主体。不夸张的说,选对了题材就等于绘画活动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选择易于幼儿表现又能令其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
易于表现的事物造型简单,具有典型性。比如,《太阳宝宝》这一选材中的描画对象“太阳”幼儿都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圆来概括出其基本形态,加之幼儿稚嫩的笔触正好可以恰到好处的描绘出太阳宝宝生动可爱的形象及诙谐有趣的表情特征。这类选材幼儿易于把握增加了幼儿对自己绘画表现力的信心。
2、选择孩子最熟悉的事物或身边刚发生过的事物。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令幼儿自如的表达;越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物越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事物都能引发他们强烈的绘画兴趣。在幼儿刚刚参加完幼儿园的自助餐活动后,组织幼儿绘画《快乐的自助餐》,幼儿边画边仿佛又回到了热闹的餐桌前,满桌的佳肴、同伴大吃的形象跃然纸上。使积聚在幼儿心中的情感得以自然的宣泄和表达。
3、选择孩子们最喜爱的故事、游戏和动物。
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的游戏;可爱的小动物…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这类题材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最能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4、选择幼儿生活化的题材。
题材的选择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比如:小班幼儿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常常将绘画、游戏和现实生活相混淆。可以帮他们选择一些《给妈妈画长发》、《帮太阳公公串糖葫芦》、《我喂鸡宝宝》等蕴含丰富情感的题材;中班幼儿进入象征期阶段喜欢描画具体事物。可以尝试选择《我是鱼王》、《一辆花汽车》等表现具体内容的题材;大班幼儿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和了解;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思考和想象。可以多选择一些《瓦罐联想》、《未来世界》、《足球比赛》等能够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