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4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4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巨龙腾飞的过程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一毛钱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装订死板的连环画,看不到笨重的黑白电视占据一隅。我们赶跑了霸据香港、澳门几百年的欧洲列强,在霸权主义的重重阻挠下我们挤进了世贸组织,我们也用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回击了反华势力。中国近几年来出口贸易逐年加大,GDP稳居世界第二,无不体现出来改革开放的巨大魅力。改革开放的40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40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超过了1010万,录取新生逾570万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学习,提升素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因篇幅不大,读起来也可以“一气呵成”,得出如下几点观感。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简史》对改革开放的系统论述破除了改革开放重要成绩集中在经济建设领域的窠臼。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当认识到,改革开放自始至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1979年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之时所言:“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明确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简史》清晰全面地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长期探索基础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由此走向深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必须以法治建设推动改革开放。通过法治推动改革开放,有史可依、有章可循。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由全国人大主持修订了新宪法,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顺应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中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只有把成熟的改革经验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以法治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
光辉历程见证伟大飞跃,雄心壮志踏上崭新征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这是一篇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重要讲话,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宣言书、动员令,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0年的成就令人振奋。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40年的辉煌催人奋进。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方法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创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基本方式。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一种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将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特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探索,既是实践的探索,又是理论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总坚固践探索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探索的发展。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改革的华彩乐章。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一样,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就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败的例子还少吗?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经验,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像是开不同的锁,只能用不同的钥匙。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13亿中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长期稳定、长期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长期发展。长期动乱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要长期稳定就必须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长期稳定。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分三次,通过中央部委负责人的宣讲,向全国展示了改革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并且利用网友答疑环节,以接地气的方式解答了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种种疑虑,实用性与理论性兼备。11月13日上午播出的第三场论坛解读了我国在反腐倡廉、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政法领域以及人民军队这五个方面的改革推进,我在观看之后,思绪万千。
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更改变了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政治生态。是改革,使得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的贪官们被“下马”查办,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观念深入人心;是改革,使得党组织体系日趋紧密,党员积极性与思想高度日益提升;是改革,使得宣传思想工作形式更加多样,群众接受度、认可度持续攀升,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民力量,打好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改革,使得法律法规越来越趋于完善、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更加全面完备;是改革,使得人民子弟兵的军备力量愈发强大,“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愈发掷地有声。
“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意味着在时间上的延续,还意味着将改革举措从宏观落实到微观。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通过总结各部委工作推行部署的成功经验,我对基层改革措施的落地有了几点新的思考。
发现问题需要群众参与。挖掘现存问题是推行改革的第一步,而群众参与则是客观提出问题的必要条件。作为人民公仆,公务员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乡镇公务员就更需要与村民深入接触和沟通。只有建立符合实际的村民监督体系,乡镇工作才能做到村民的心坎里。相较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城市居民,乡镇居民的参与形式应该更为简单和直接。在各村施行流动“镇长信箱”,以手写纸条的方式反映群众面临的问题可能比起复杂的网上信箱更加简便;在微信普遍使用的今天,微信群众监督平台可以不仅仅接受文字投稿,还可以采用语音投稿的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执政中来。
解决问题需要组织力量。借用论坛中张建春同志的话,“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基层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做好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就成为推行工作的重要一步。只有做好基层党建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让人人皆懂党员发展流程,让人人皆明党员管理条例,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以外力促内化的转变,才能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量。与此同时,做好乡镇党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也尤为关键。不仅要干部学理论,更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带动村民走进_、理解党章;不仅可以采取传统学习读本和宣讲理论的方法,更要结合实际创新创造,引入通俗读物、音频在线听书、小视频等新颖形式,带动村民学习热情。只要把宣传做到每一天每一处,只要把宣传做得丰富通俗,就一定能让党的路线深入村民心中,指导村民生活。
根除问题需要对症施策。工作推行困难在基层工作中很是常见。思想不统一、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村内落实的走样和变形,此时需要乡镇对政策的深入宣传解读,拉近干群思想上的距离,使得双方互相理解和支持。畏难情绪会使基层工作人员固步自封,过分的自保往往加剧干群矛盾、加大推行困难,这时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鼓励干部做事热情、提供干部借鉴方法。而落实力度以及落实效果的衡量,还需要上级部门的评估检查、督促问责,完善的监督体制是为政策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行政村“两委”班子的干事热情和办事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考评体现,进而督促村干部落实工作、保证成果。
不忘来时路,方知何处去。改革需要回头看,落实基层工作也需要回头看。每一次整点行囊,都能给予自己向前奋进的信心,也能积累向前迈步的动力,更能找到快速抵岸的技巧。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从国家改革到基层推行,我们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改革本身包罗万象,内容多样,如何抓住牛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简史》(以下简称《简史》)简洁系统地介绍了我党领导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内容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这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不是小,有几个特点描述概要的要点。谈到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人人生轨迹,影响不深。其内容繁杂,恐怕几本书不能说清楚。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握改革开放的基本要义?作为熟练的党史专家,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同事可以说手牵手,粗取精、从表到里精炼总结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重要文件和重点人物,在大家面前,简洁地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过程分为历史的伟大转变和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改革进程深入管理整顿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等6个阶段。
阐述系统的全面性。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很多人关注农村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创建经济特区等经济领域。此外,学者和媒体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介绍,这很容易让人们认识到以点,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领域。根据《简史》的介绍,除经济体制改革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领域、对外关系(包括港澳和两岸关系)、防卫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继续取得新的成绩。例如,党的建设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重新成立中央纪检委员会,到党的十二大整顿党的组织和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再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这一系列措施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建设领域进行的持续有效改革,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确理解表达。作为给党和国家修复官史的权威,中央党史研究室制作的简史在文字表现上正确理解。例如,对于改革开放最早涉及的农村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很多人简单,与承包家庭相同。实际上,当时农村实施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既有承包到家,也有承包到家。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更彻底、更简单,即放弃承包产品,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工分分配的一环,农民按规定直接完成提交任务后,其馀部分都归自己。对于这样的细微差异,简史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概念的表现非常正确。
详细可靠。这本书很短,但并不意味着陈词滥调和空洞无味。全书引用各种数据,使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是数据的原始性。根据脚注,书中引用的数据具有时代特性,即哪个阶段的数据引用哪个阶段的文献。所以我们会的。
现论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阶段的,所引绝大部分是当时的文献数据;论述党的十五大以来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阶段的,所引绝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文献数据。再是数据的可靠性。作为“官修”的《简史》,所引数据自然没有那些“旁门野史”,或是作为“个体”的学者研究所得数据,而多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及国家部委相关研究数据,从而尽可能做到“言之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