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区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有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吃透中央政策。在自治区层面出台有效的政策体系,够吸引第三方或者村集体投入。制定结合实际的市、县两级的政策方案,具有实操性。乡村规划要做前期策划,还要考虑后续的运营,确保规划发挥作用。注重规划先行,从实际出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与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相一致,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区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以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和农村厕所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农村污水革命和农村厕所革命。
第二,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鼓励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项目,最大程度发挥使用效益,同时切实防止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坚持建管结合,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推广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简单实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工艺和产品。目前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现建成的污水处理项目中,仅有部分纳入运维,与学习中了解到的浙江省部分村屯的污水运维户均500-2000元/户/年的投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出台、创新扶持政策。
第三、持续吸引人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受总体经济影响,近年来疫情因素,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目前的营商环境跟发达地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工作推进层面,特别如项目管理方面,条条框框太多,束缚太多,工作推进阻力重重。在激能方面,对基层正向激励少、负向问责多,容错机制不完善,束缚了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方面,领导干部担当意识不足,敢闯敢拼的劲头不足,创新意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虽开展过此类主题活动,但实效不明显。
第四,协调用地指标,解决乡村建设土地问题。受政策制约,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少且难调整。当前,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非常高,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很强。但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土地问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现有政策,每年下达县的规划用地指标很少,新农村建设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配置的是增减挂钩指标,属于建设用地,并且报批程序繁杂。占用土地建设是土地政策所明令禁止的,如果不报批土地就建设,属于违法占地,上级部门要追究责任。由此,建议自治区层面尽快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用地有关政策和措施,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或下放审批权限,缓解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解决新农村建设用地的瓶颈问题。
第五,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宣传群众素质教育,守护家园,守护政府投入家园的资产,同时解放思想合理利用投入项目的多元化使用。杭州干群思想比较融合,让群众参与到项目过程,群众也无偿愿意支持政府,无论是无偿贡献用地还是劳力投入,这个发展的最好支撑点。
近日,多家央媒连续聚焦“千万工程”二十年引领浙江乡村巨变,并梳理一系列数据,比如浙江连续二十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等,这些都见证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学透、用活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一”字密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读懂“一心向党”的信念密码,走好“一片丹心永向阳”的忠诚大道。“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虽说每个阶段都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的种种挑战,结果万千美丽乡村实景仍然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千万工程”的背后,是心中有民、一心向党,入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信念力量的印证,是一辈子干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件事。党员干部当接力继承、丰富和发扬“千万工程”经验,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动更多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方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盼。
读懂“一心为民”的民本密码,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心无百姓莫为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以“人民”二字为原点,二十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持续践行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千万工程”迸发出强大生命力。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乡村,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要胸怀“国之大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始终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铭于心躬于行,更要用“一心为民”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美丽乡村大门。
读懂“一马当先”的担当密码,苦练“一腔热血勤珍重”的实干本领。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千万工程”的成功实施,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对浙江省情的深度调查和把握,历时118天走遍11个地市,一村一村调研总结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一直紧抓不放,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千万工程”,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由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也不断丰富,既有农耕社会的田园余韵,也有现代文明的璀璨菁华。这无不是二十年来将“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成本转变为领先优势,广大党员干部接力奋斗的结果。当下,我们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追求,善学勤思常实践,永葆一腔热血、抓求真务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这一巨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来自当时对浙江省情的深度调查和把握。当前,全国各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千万工程”中读懂调查研究的“起承转合”,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务实功出实效。
“起”一心为民俯首调,调查之初当怀“赤诚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便着眼于人民关心的生态环保、乡村治理等问题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了群众所期所盼。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扎实做好选题调研,主动跳出“舒适圈”,走出“玻璃门”,直击基层一线,想尽办法摸矛盾、问诉求、看症结,掌握“热气腾腾”的一手材料。要集思广益,开好“头脑风暴”,瞄准“老大难”,发现影响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题材,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做到“哪壶不开提哪壶”,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承”慎思明辨求实情,寻根溯源当切“真症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锤炼真、深、细的硬本事,摒弃“流水线”式“打卡”调研,多深入“边旮角落”,搞“突然袭击”。要多开“板凳会”,融入“群众课堂”,以真诚的态度联系群众,紧紧关注群众的“眼色”“脸色”,抓住“民声脉搏”,听懂“弦外之音”,做到心中有数,不想当然、拍脑袋,在“细枝末节”下足察实情的真功夫。
“转”按部就班谋事观,改革创新当出“实举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党员干部,面对调研发现的具体问题,要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立足实际顺藤摸瓜,牵出内在矛盾的“核”,不能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要创新问题解决思路,不搞表面文章,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落后文化,多想该不该,少看能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变革、敢为人先。
“合”凤头豹尾常久功,解决问题当见“好效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作为党员干部,既要绘得好“工程图”,也要当得好“施工员”,在群众面前,解决问题不能“留空间”“打太极”,揣着明白装糊涂,要拿出鲜明的干事担当态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问题解决的“后半篇文章”上下足功夫,着力补短板、通梗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