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三篇(人生七年观后感200字)

人生七年观后感范文三篇(人生七年观后感200字)


人生七年观后感1

  人生七年,我们从来都没有结束,在这七年里我们过的充满希望,充满挑战,充满挫折,充满酸甜苦辣,也有成长。

  三年的时光,也许短暂,也许美好,但是,我们却是第一个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的,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挣取知识,去奋斗。

  在学校里,我们也有着许多的朋友,和他们一起上课,在宿舍里看书,甚至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开窗出去走走,看书。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会遇见许多的朋友,他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他们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老师就像一盏灯,在黑暗中照亮着我们,用自身的光芒点燃希望。

  在这段时间里,我读到了更多的知识,看到了更多的美好事物,那些美好的事情,如:爷爷奶奶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课文《梅花》一样,写的让人忍不住动容,仿佛这些美好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回忆过去,我们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像文中的英子一样,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5月2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并在那里做一名老师,可是后来的北京城南旧事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开始了写作生涯。

  《城南旧事》一书中共有五个短篇小说,写的是六岁的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每一篇都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而每一篇却都是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来题目命名的。这本书中每一篇的主人公英子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她是个单纯善良,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她不像其他的中国小女孩一样,她天真的那么善良,甚至还在帮助秀贞和妞儿团聚。

人生七年观后感2

  在光影之间,来一场梦的时空旅行,穿越古今中外,感受百味人生。

  继《地球脉动》之后我又来推荐纪录片了。早在两三年前就看到战隼老师提到过这部片子,只是那时没能找到资源,要凑齐所有阶段的每一集也有些困难。直到最近趁着看权游残留的腾讯视频VIP,才一口气补齐了这部被赞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其实也并未最终完结,只是到了最新拍完的56UP。

  当初在看战隼老师介绍时就觉得这个导演的切入点太有想法了。选取来自英国各个阶层的20个孩子,从7岁起进行第一次拍摄,每过7年跟踪回访一次,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发生了什么改变。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单从坚持拍摄的14个人的外貌变化上就感觉挺震惊的,因为集中在8集纪录片这短短的十几个小时中,一下子直面一个人50年的变化,确实有些冲击。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发自观察英国的阶层固化问题,但主人公们大部分都觉得这个预设不能成立,早在他们7岁时已经没有什么特权人物了,大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幸福人生。但出身贫富、家庭环境与教育程度真的对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没有影响吗?细细回顾每个人何以会变成56岁的模样,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对你的人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中3位人生路径有些出乎意料的主人公。

  第一位苏西(Suzy)。

  苏西应该是这部纪录片中原生家庭最为富裕的一个,作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从小就被安排到寄宿学校学习,课程中有古典芭蕾这样上层女孩才能接受到的高雅熏陶,14岁拍摄时是在自家苏格兰大庄园前的草坪上。原本以为她会继续精英模式,上一个好大学、谋一份好工作、找一个好老公,但是21岁看到她出现的镜头时还是吓了一跳。

  她竟变成了一个烟不离手、化着烟熏妆、对所有问题都持消极态度的叛逆女孩。她说自己16岁放弃学业,只身一人来到巴黎,上了秘书学校,找了份工作。她对婚姻持不屑的态度,言语中透露出对将来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看了这让人吃惊的一集后就十分想要看她28岁时变什么样了,结果又是180度转弯。21岁之后,她遇到了后来的老公,28岁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可以看出他老公的家境与职业都很不错,因此28岁的她已经又回到了贤妻良母满溢幸福的状态。而之后她的人生轨迹基本就没什么变化,35时又生了一个女儿,基本就在相夫教子的全职妈妈生活中度过。

  第二位是尼克(Nick)。

  尼克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与14岁都是在农场的环境里拍摄的,对他的期待可能就是子承父业,接手农场。他最初的教育是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学堂里进行的,但小学毕业后他被送去了一所寄宿学校。

  对他7岁的采访中询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的回答是想研究月球,14岁时表达了对于物理与化学的兴趣,21岁时他已经是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人。

  后期的拍摄中他也表达了对于英国政府不支持科学研究的不满,这促使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去美国发展,来到威斯康星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并最终当上了教授。

  第三位是尼尔(Niel)。

  这是在7UP时最活泼可爱的一个孩子,走路跑跑跳跳、讲起话来表情丰富。但到14岁时就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只能说外国人小孩时都太可爱,长到成年时外貌变化真是挺大的。

  变化更大的是他的性格,14时就感觉他消极沉默了很多,21岁他就从阿伯丁大学辍学来到伦敦住救济房靠打零工过活,这与观众对他所抱有的期待确实差距很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一名流浪汉,靠着政府的救济金度日,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一直没有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35岁时在一个小镇的剧团里客串表演戏剧。

  作为观众,对他漂泊的生活状态总是会多一些关注,连导演也觉得他可能精神方面要出问题。但42岁时他似乎好转了一些,他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抱负:从政。他又回到了伦敦,当上了自由民主党的议员。虽然生活还很窘迫,但是他的宗教信仰以及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有成就的人的信念,还有对于很多人生梦想的执着追求支撑着他努力地生活下去。

  虽说这三个主人公的故事更出人意料一些,但其实片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这部纪录片最为成功的一点就在于真实性,就如同真人秀节目最吸引人的关注点,我们或多或少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东西。

  而我觉得最值得观察的部分还是哪些因素在改变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借此反思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反思哪些别人的失败你还可以挽救,哪些别人的成功你同样可以把握到。

  我从看《人生七年》中所体会到的人生要素主要有:

  天赋与兴趣

  从7岁的采访中你就可以比较出孩子们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是有高低的,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有明显的深浅差异。其中尼克、我最喜欢的小外星人布鲁斯和约翰是最强的,最后他们三人都进入了牛津大学。

  布鲁斯(Bruce)

  原生家庭

  首先是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就像在福利院长大的西蒙说的,很多蓝领工人工资也不少,但他们不会舍得送孩子去寄宿学校。而受益于良好教育的寄宿学校三男孩安德鲁、约翰、查尔斯最终都确实获得了不错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安德鲁的这句话也一直反复播放: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好的财富就是教育,因为这是没人可以拿走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关系。前面我并没有提到,就是苏西和尼尔的变化都主要是由于父母在他们十几岁时离婚导致的,甚至差点毁了他们。你会看到尼尔需要用多少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压抑和打击是非常持久的伤害。

  约翰、安德鲁、查尔斯(John、Andrew、Charles)

  教育

  可能与时代背景以及英国的教育制度有关系,在这些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所受教育的程度与最终的职业是十分紧密相关的。

  好的预备寄宿学校就是一流大学的保证,而职业走向也会是律师、法官、科学家这样体面有身份的工作。综合中学中的学生只有拔尖者才能进入大学,而文法学校的毕业生基本就只能从事一般的事务性工作了。

  在35岁之后的采访中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后悔的事是什么?有好几个受访者都谈到了后悔年轻时没有能够好好读书,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有一些人在之后也主动参加感兴趣领域的培训,但毕竟人生中最好的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更深远的影响会体现到下一代身上,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受访者只有保罗的一个女儿上了大学,其他人的子女长大后依然从事着基础性工作。

  这在杰基和她的朋友们三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三人中只有苏的职业发展是上升的,56岁时还是伦敦大学的行政工作负责人,而杰基和琳恩虽然都很努力,但在中年过后已经面临失业的境况。

  杰基、琳恩、苏(Jackie、Lynn、Sue)

  婚姻

  在这14人中除查尔斯后来不参加拍摄外,只有尼尔一直未婚,其余5人离过婚,7人保持婚姻状态到56岁,其中有5人看上去婚姻美满。

  如同教育一样,自己家庭的组建对一个人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关键的是,这两个要素都是有长期作用的,随着年岁增长才会愈发体验出其重要性。而婚姻破裂对自己孩子的负面作用才是更难以愈合的。

  好在大部分人都经历了第二次婚姻并收获了幸福,但其中很有典型性的失败案例是杰基。她经历了3段不成功的感情,一个人要拉扯3个孩子,但她生性乐观、坚强忍耐、敢怒敢言,还是很让人喜欢并敬佩这个伟大的母亲。但感情波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她的生活条件会艰难很多。

  但无论如何,美满的家庭都会成为一个人在人到中年时最欣慰最幸福的安慰和支持,这在已经有了第三代大家庭的托尼和保罗的眼神中都能看得出来。

  托尼(Tony)

  对这部纪录片的解读可以有很多个方面,每个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观众也会得到专属的感触。最后我想到的问题是到底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成为科学家、律师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像约翰已经做到了皇家律师但仍对自己的地位不满,他想成为一名议会议员。而从金钱角度来看,做了一辈子出租车司机的托尼好像经济条件也不错,在英国有两套房,还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他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十分美满。

  当然这折射出了每个人的人生预设和期待是不同的,但是否有一些意义的分别呢?我就觉得布鲁斯的人生轨迹挺不错的,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的职业始终是一名数学老师,他曾去孟加拉国支教,并始终用心教育学生。虽然看似十分平常也没赚大钱,但是总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济世情怀,甘于为社会和他人奉献自己所能。回到文首的问题,这真是要靠家庭、教育来激发的一种价值取向。

  这可能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不以得到多少而是贡献多少去衡量我的人生价值吧。看这部纪录片也让人感到人生真是很短暂,值得回忆的片段就短短几个倏忽而过,幸福也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自己可以评价吧。

人生七年观后感3

  一个人的人生被诸多事物影响,时代大背景,原生家庭,阶层,教育,个人性格,伴侣,自己的小孩等。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与保罗·阿尔蒙德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有的来自中产家庭,有的来自工薪家庭。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一直拍摄到他们63岁。

  出生农村的Nick,靠梦想和持续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和阶层。农场主儿子,小时候村里的孩子只有他跟哥哥,家乡在他心里是美好/壮观而又苍凉的。靠着从小对物理,宇宙,自然的热爱和一颗学术心,他实现了基层的跨越,在大学任教,而且后代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片中精英阶层的孩子,Andrew,Charles,John,从小上私立学校,出生上层精英家庭的三个小孩,从小目标明确,且他们的人生就是按照规划一步步来,他们实现了阶层的保级,从事律师,公职,制片人等体面的工作。庄园主的女儿,Suzy从小生活优渥,学习芭蕾舞,有保姆,后来出现家庭变故,青春期也曾迷茫叛逆,后来遇到了自己的老公卢博,婚姻幸福。小时候家庭对她的教育和滋养影响了一辈子,Suzy情绪平稳,长相属于古典优雅型。她在经历家庭变故的时候,会选择进行“伤痛咨询”。精英阶层的资源衍生的阶层格局视野会影响人的行为。Suzy跟片中其它女性相比,过得是相关幸福的一生,回顾往事,她对青春期没关注学业感到遗憾。

  更好的阶层是什么?是广阔的视野,优质的信息渠道,是能够从挫折中爬出来的自信心,是对正确事情的坚持,是持续的奋斗。

  Jackie,Lynn,Sue是出生在伦敦东区工薪阶层家庭的三个女孩子。出生环境差别不大,后来境遇甚至大相径庭。Lynn有颅内神经疾病,成年后从事儿童移动图书教育事业,对她而言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小而美,早年在婚姻的选择上没那么慎重婚姻家庭养育孩子也占用了她很多的事情和精力,导致在美好的年龄无法更好的发展自己,她的后代跟她的基层基本一致,没有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Jackie同样早婚早育,后来离异再婚离异,家庭生活的困境外加关节炎,让她的性格变成一个敏感,易怒,消极的女人,甚至在导演相对客观呈现她的生活状态的生活,她不太能够接受,觉得说了太多过于私人的事情,觉得导演公布了自己不太好的一面。很难讲她的性格和hard模式的生活是谁影响了谁。Sue性格相对客观一些,未婚先有子,靠自己的坚强抚养孩子,单亲后再婚又收获了爱情。她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一种客观的心态,唱歌也好,后来在重返社会在大学从事行政工作。

  Tony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人,是“英国梦”的典范,出生下层社会,15岁辍学,但是生命力量旺盛,是典型的行动派。年少时喜欢赛马,干过初级赛马师的活儿。后来跟酒吧侍郎妹子结婚组建家庭一起奋斗。靠着自己的乐观,顽强,从事出租车事业,后来去了西班牙发展,收到经济的影响,后来回国继续从事出租车事业。为了生活他还兼职过演员。他跟太太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一种踏实向上的战斗人生。他可能没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在可视范围内,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果敢坚毅行动力十足。

  Paul,Symon都属于孤儿院出生的小孩。其中Symon属于有色弱势群体。当导游问他在社会中是否遭受到种族的困扰,他的回答大意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不太能够感受得到社会的不公和种族歧视,但是想要跟社会对抗是非常难的。他属于无欲无求的那类人,这种低欲望来自阶层自带的一种无力感,可被自己掌控的事情太少了,他在可掌控的范围内“生活”,如从冷库的香肠工人到货运工人,知道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被迫在这里不做任何改变。不停地生孩子,让孩子围绕自己身边,像是在弥补曾经父爱的缺失,又像迷信多子多福。问道觉得孩子确什么的时候,他又较为矛盾的说“不缺什么”。他的两任妻子对他的影响大,算是晚年有福,孙辈环绕家庭生活温馨。他像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相对低欲望,第能力,好控制,是国家的基本盘。Paul更幸运一些,小时候缺乏自信,神采灰暗。成年后,他与一个母爱十足的妻子结成了家庭男弱但是女强,性格上算是互补,他们在澳洲墨尔本生活,靠自己奋斗,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受到她积极性格影响,慢慢变成了一个善良而开朗的人,由此可见,良性的亲密关系可以改变一个人。

  Neil和Bruce,Peter都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Peter生活在利物浦的郊区,28岁因被称为愤青退出拍摄,年龄大了组建乐队之后重返拍摄。他后来重修法律成为公务员,太太也是公务员,维持了他的中产阶级阶层。Bruce是个腼腆的小男孩,小时候被欺负,有着一个“布道”心,童年想做教士,早前去孟加拉国等地区支教,后来在伦敦教学,他腼腆而乐观的人,老婆是老师,晚婚晚育,从早年的布道回归到晚年过小情小爱的日子,可能意识到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吧,他的生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美好,相信他的后代也不会太差。Neil是片中少有的阶层降低的人,父母老师,但是他21岁的时候收到挫折辍学了,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后来当过流浪汉,靠国家救济生活,晚年参与社区政治,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中间有一些集,他的经历还是让人唏嘘不已的。拿的一手不错的牌,在青年期没很好克服人生的挫折,导致中年蹉跎。

  片子不见得对中国当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所面临的社会背景,阶层划分跟英国可谓大相径庭。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即使是社会的底层也能获得相对比较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单身母亲等也想多更友好一些。有一些关于“人”的生命力的东西是互通的。UP的人生,是精进的,踏实的,行动力强的,是性格客观的,会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是对自己坚持的事情投入持续的努力。这种品质不可以考证你一定升基层,反过来,如果没有,人很容易走下坡路。我们的人生多么的不容易啊。共勉。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