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开展。驻村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六查六问”排查、防汛救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排查、护林防火、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
防返贫动态监测是一项长期工作,定期排查脱贫户、低保户、残疾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安全状况,对返贫致贫风险进行综合研判,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到村“六查”入户“六问”,与防返贫动态监测同时开展,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0xx年入秋以后,黄龙县遭遇了一轮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驻村工作队配合村委开展灾情隐患排查、防汛值班、灾情统计等工作,灾后我们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帮扶群众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去年底的新冠疫情,我们共安排部署疫情防控执勤点5个,组织村内公共场所消杀3次,整村人员流调排查2次,全村核酸检测1次,确保村内人员动向实时掌握,保证群众健康安全。
集体经济发展。20xx年,中国银行延安分行出资15万元为吉家河村建起一座养殖规模200箱的中蜂养殖场。自蜂场建成后,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十余万元。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依托中行的客户资源,与营销部门主管制定采购方案,最终由中行采购蜂蜜1000斤,一次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5000元,20xx年全年实现了蜂蜜销售收入近8万元,并向农户分红1万余元,极大的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自然灾害造成中蜂场损失中蜂逾百箱,最终中行研究决定申请拨付5万元捐赠资金为蜂场补充中蜂100箱,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此外,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村民解决核桃、土鸡、猪肉等农产品累计12.5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吉家河村党支部是省级示范基层党支部,在日常组织工作中,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工作、“四议两公开”制度,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黄龙县“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支部设立了5个党小组,吸纳22名党员、积极分子和村民代表成为党小组成员,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村庄建设、环境卫生治理、疫情防控、疫苗接种、春耕备耕、红白事办理等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现实中乡村怎么振兴,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产业发展方向怎么选择,集体经济产销衔接怎么实现,农村怎么留住人才,怎么唤醒农村经济活力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一.把握一个重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一个带头:干部的引领和表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突出一个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X篇”,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X“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以“治”促“兴”,关键在农村,主体在农民,要切实抓好乡村振兴,结合阿坝州和马尔康实际,做好了“乡村善治工程”也就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切实改善民生,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篇文章,扎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基层组工干部责无旁贷。
建强组织,筑牢“桥头堡”。坚持打牢基础,让农村党组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村村寨寨。目前,一些乡村的基层组织弱化、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等,根治这些乱象,首先必须强化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靠强有力的党组织来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重视人才,选准“领头羊”。能人治村,乡村振兴。因此,大力培养一大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调整产业结构有办法的“三农”工作队伍,吸引一批致富能手、在外创业人士、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投身“三农”工作,鼓励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的专门实用人才到农村来出“金点子”的人才队伍是最为关键。必须优化村级“两委”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注重加强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注重培养后备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务实创新能力、带领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等,让党员干部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优化队伍,夯实“先锋队”。按照“严格党员发展质量,抓好党员教育管理,树立党的光辉形象”的要求,全面贯彻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狠抓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使全市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对党员创业致富人员进行“能人培训”,加强对
贫困党员和老党员的关心关爱力度。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治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和危难险重等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依靠群众,牵住“牛鼻子”。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够愚公移山,充分发挥广大农牧民群众改变乡村面貌的巨大力量和不可估量的积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农牧民群众以主人翁心态的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只有“生力军”,决不能少了众志成城的“集团军”。
发展产业,找准“突破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就是突破口,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动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推动乡村向景区、田园变乐园、农村向城镇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为产业融合筑平台。农副产品卖出去,“腰包”鼓起来,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扎实功底,做好“服务者”。组工干部不仅在工作学习中起到引领,更要在服务社会和乡村振兴中树立典范。做好“服务者”,重在“示范”。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引路者”,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组工干部就要做好新时代的“服务者”,发挥党员同志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服务者”,贵在“担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并时刻牢记使命,真正把心思集中到干实事中去,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做好“服务者”,强在“创新”。组工队伍不只是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从严的队伍,更要是一支思维活跃、勤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能够始终念好“四字诀”,灵活运用于工作和服务群众中,为群众多办几件实事,使组工干部牢记宗旨,用创新理念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员”。
近日,中央组织部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定要抓牢乡村振兴“主心骨”,打牢乡村振兴“奠基石”,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大兴“敢想敢干”之风,带领乡村振兴发展。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抓牢乡村振兴“主心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专业技术人才是基层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引进并培养一批适应地方“土壤”的“三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层专技人才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需多举措并举。一要引进来。发布“招贤榜”,放宽专技人才招录的标准,加强空岗补员,依托“互联网+”,扩宽服务渠道,简化服务流程,为基层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二要留得住。严格服务年限,优化岗位结构,实施特设岗位管理,完善职称倾斜政策,加强基层人才培养,营造关心支持基层人才的良好氛围,确保乡村能留住人才。三则要因地制宜地引进、培养人才。以“需”为纲,查缺补漏,厘定人才范围,避免盲目从众心理,因地制宜地引进、培养人才。
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打牢乡村振兴“奠基石”。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干部则是“排头兵”。选用、管理、培训多角度,深度优化基层干部队伍。要严守住“德才兼备”选才标准,确保基层干部质量,坚持科学精准用人导向,及时优化调整队伍结构,善于汲取新鲜“血液”,从村优秀党员、村应往届优秀大学生、“土专家”“田秀才”、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出核心人才。要树立起“严是爱,松是害”的管理理念,优化奖惩结合的考核标准,党员干部要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握好“紧跟时代,创新模式”的培训方向,聚焦市场与需求,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提升基层干部学习培训质量。
挖掘地方特产特色,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因地制宜寻找特色亮点,抓住主要矛盾,深刻分析,着力打造乡村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先富”带动“后富”,积极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依托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讲好文化故事,打造红色故里。唯有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才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原动力,带动全域村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之中。
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法治保障助推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当前我们农村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阵地建设,化解基层矛盾。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对农村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法治乡村建设各项任务。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上,将熟悉农村工作、善谋敢干、群众公认的精兵强将充实到村级“两委”中,实现班子优化组合;在党支部书记人选上,注重政治素质,坚持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党员选拔到岗位上来。建立党支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的“一核多元”运行机制,形成“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调解工作方式,依托法治保障开展各项工作。
二、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理各项事务。村党支部在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了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以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测评党员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使村干部各项管理行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建立村民监督小组及民主监督平台,增加村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向群众公布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宅基地使用等保障村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创建民主法律示范村。法治建设的目的在于打开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局面,法制乡村建设普法宣传民主法律示范村建设是关键。一是要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宣传栏、手机、微信等平台,宣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提升农民群众法志意识。二是要借助阵地开展法治培训,让村党员干部集体学法,将农村阵地打造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场所,将党员干部培育成“普法宣讲员”和“法律明白人”。四是要发挥法律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广泛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村(示范户)评选活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步伐,以示范村(示范户)先进典型事迹带动普法工作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深化延伸。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