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感受)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感受)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楼建造技艺、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报送材料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们将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成功申报了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地盘子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了对南剧、地盘子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和民间歌舞地盘子《从小明理讲诚信》,在州内外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2010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8月,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

(五)、“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的评选。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吊脚楼建造师傅万桃元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野菊花》杂志和“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5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七)“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这种现状,拥有阵容庞大、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丰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咸丰县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咸丰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政府主导、文体局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已经成为提升咸丰县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得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咸丰县坪坝营旅游风景区一跃成为中国湖北恩施最美的几大有名风景区之一,成为湖北恩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宣传、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力度不强。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多媒介作宣传。非物质文化所在地,必须克服以文化遗存为招牌,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真正使自己的宣传工作落实到遗产本身的保护与传承上来。

2、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大,不能切实使遗产项目得到充足的保护经费。该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经费不足,该申报国家级保护传承的名录项目不能全部得以申报。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媒体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影响着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和渠道。文章以河北雄安古乐的传承和保护为例,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依托新媒体背景下动画制作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和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安古乐;传承

十九大提出以文化自信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发展,将传承和保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上升到治国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一、雄安古乐的来源、发展和传承

古乐是雄安地区最为重要和最为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吟唱曲和演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发展,距今约有上千年的历史,堪称民间古乐的活化石。雄安古乐的来源较为复杂,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其来源于流传到民间的宫廷音乐,如《感皇恩》由《苏幕遮》改编而成,明末时由于政局动荡,大量宫廷乐师流散民间,宫廷古乐也随着传到了北京周边地区。类似的古乐发展历程不仅能演示宫廷古乐和民间古乐的发展历程和相互渗透过程,更能作为宋明时期民族融合的典型例证。以《感皇恩》为代表的雄安古乐历经千年的发展仍旧可以窥探到宫廷古乐的古雅肃穆,同时融合了民间音乐的悲喜交错、跌宕起伏的感情特点。

作为雄安地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不仅是中国传统乐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本地自然村落发展和民间风俗发展的重要例证,向后人展示了雄安地区浓厚的民间文化以及悠久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雄安地区对以古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在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古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

以雄安古乐为代表的民间古乐能历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而不消亡,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充足和广泛的生存环境。民间古乐是民间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宗族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具有休闲娱乐作用,更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作用,所以古乐的发展和其周边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即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古乐才能得以发展而不致消亡。

雄安古乐的发展和当地的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宗族活动、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如古乐中的《关公挡曹》源自民间的关羽崇拜现象,亚古城音乐会则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成立。但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民间古乐正在逐步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以宗族为单位的民间活动受到商业化和全球化的剧烈冲击,民间的宗教庆典、祖先祭祀以及婚丧嫁娶活动逐渐脱离原生态模式,甚至逐步走向消亡,而附着于此的民间古乐也会随之丧失原生态的发展空间。

(二)人才不足,难以得到年轻群体的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键在于人。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就是民间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它不应当扎堆在故纸堆中,而应当活跃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多种形式展现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2]。因此一旦缺少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遭受重大打击。

当前雄安古乐的传承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随着老一辈的传承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古乐艺人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后继乏人、无人可传唱的现象。另外由于雄安古村落原生态生活环境的改变,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年轻受众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对古乐兴趣和关注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民间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古乐的热情和喜爱,并使之一直延续发展下去,成为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宣传有限,传播渠道狭窄

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和发展,以古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须向新型的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和创新,这是保护民间古乐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针对雄安古乐的保护存在宣传不足、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虽然雄安古乐的民间艺术家已开始实地宣传,赶赴台湾参加民族音乐交流,但仅仅依靠民间艺术家们实地交流,宣传力度有限,真正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河北雄安古乐仍旧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民间庆典、祭祀活动主要在广场、街道完成,本质上是村落或集市文化的交流,古乐的传播范围较窄,速度较慢,形式较保守,对发展河北雄安古乐的影响力有限,导致其知名度不高,缺乏文化产业价值。

二、新媒体背景下以动画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动画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播途径而言,新媒体将现代传播理念和先进科技结合起来。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创作也和传统的动画创作有所不同,尤其是数字动画技术,融合了多媒体传达高效、传播广泛、高度保真的特点,其影音合成技术不仅有利于提升物质材料的保存质量,方便物质资料的存储和运输,更能赋予创作内容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时,数字动画技术的科技含量更高,画面新颖极富趣味性,受众面较广,易于河北雄安古乐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更易被大众接受。数字动画技术还注重对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在互联网领域有广泛传播作用,能推动远程教育、在线交流等新媒体教育功能的更进一步发挥。

(二)依托数字动画技术宣传河北雄安古乐

一是合理编排动画剧本,保护古乐原生态。原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本质核心。雄安古乐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保持原生态即是保护其生命力。现在人们可以借助数字动画技术将古乐中的乐谱、词曲等物质资料进行整理、存储和传播,通过现代播放技术直接呈现给受众,使得古乐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变异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最大程度地保护古乐的原生态。另外,古乐的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古乐的词曲等物质资料,更包括人们演奏、演唱古乐的过程,因此在古乐采风过程中,注重挖掘关于古乐传承的故事,将雄安古乐搭配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做成情景古乐剧,以典型人物形象、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重点,将采风过程做成古乐纪录片形式,借助互联网和手机APP等方式,让大众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参与到古乐的表演,保障古乐传承和保护的单纯性和原生态,减少口耳相传中产生的错误和纰漏,进一步保护古乐的纯粹性。 二是依托校内动画工作室,建立古乐IP动画。IP动画是指在进行动画创作的时候,有计划地围绕某一形象创作的动画系列片。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年轻的学生群体是动画这种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主要创作者和受众。因此,在古乐动画创作中可以借助学校的动画工作室,包括学生自发组成的创作室和动漫专业的创作工作室,为年轻群体呈现原汁原味且极富趣味性的雄安古乐,也对传播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古乐的表演和宣传。建立古乐IP动画,既提升雄安古乐的趣味性,保留古乐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特征,又确保古乐在多种层面上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

新媒体趋势下的数字动画拥有广泛的线上宣传渠道:首先,利用微信、微博和网站平台等让年轻人有更多渠道去了解雄安古乐,依托学校动画工作室创作古乐动画,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尤其是要善于利用年轻群体的碎片化阅读时间,逐步积累受众群体。其次,雄安古乐的传播和发展不应当满足于以新奇性获取年轻群体的短暂关注,而应当注重深入挖掘雄安古乐中的文化内涵,立足长远发展年轻群体对雄安古乐的长久关注。工作室在创作雄安古乐动画时,一方面注重对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另一方面挖掘雄安古乐动画中的新奇性、趣味性,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审美特征,将雄安古乐演奏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甚至台前幕后制作成动画视频,使观众了解雄安古乐表演的方方面面。最后,利用动画的传播渠道打开雄安古乐知名度,创造商业价值。学校动画工作室可以和当地政府的文化保护机构或部门合作,创作出有趣的系列短动画,在出租车、公交和地铁等交通工具上播放,也可以和当地企业合作,在商业写字楼或电梯间播放。

三是开发文化产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首先,利用先进的数字生产技术,将雄安古乐表演和原创视频平台、知名网站相结合,鼓励雄安地区年轻人制作原创视频,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企业和民间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链条的发展,使雄安古乐在发挥社会文化作用的同时,获取商业效益,进而刺激更多的人投入到雄安古乐的开发和保护中。其次,雄安地区政府和文化产业保护开发机构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视频传播,如快手、抖音等,打破时空限制,让雄安古乐走出雄安地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后,在创作雄安古乐动画中注意穿插古乐的原生态元素,以采风中录制的现场音乐为主题曲或插曲,让古乐元素,包括词曲、旋律和乐器使用贯穿到动画全过程,保持古乐的原生态本色。

  三、新媒体下数字动画技术对河北雄安古乐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新媒体背景下利用动画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受众,更能为非遗文化注入新鲜生命力和活力,推动非遗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尤其是数字动画技术的高保真特点,一方面可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纯粹性,将最真实的古乐形态、艺术特征和创作风格展现在受众面前。另一方面数字动画技术的高科技特性改变传统口耳相传和文字记载的传播模式,以更加快速、高效和真实的途径将古乐传播到社会大众群体中,利用动画、动漫产业的高盈利性推动古乐走上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实现古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3

xxx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特殊的文化背景,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非遗保护普及宣传,

与时俱进创新工作,不遗余力争取支持,抓实抓细项目申报,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群众“非遗”认知度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重普查、深挖掘,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工作。

高度重视非遗的普查、整理工作,每隔两年开展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坚持深入镇村一线、深入庄户人家、走近田间地头,与各类乡村文化能人,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的原始材料,并在后期逐一进行项目归类、文字影像资料整理,进一步充实了我县民间艺术信息库,为建立县级保护名录,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非遗普查6次,收集各类信息3510条、线索1276条、拍摄照片3万余张、录制音像资料358盒,整理有价值的项目30个、撰写各种文字资料120多万字,调查项目336个。

(二)抓认定,广申报,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高度重视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坚持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选重点项目逐级申报,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提升保护水平。

(三)强中心,建基地,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15年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文化馆维修改造工程,建成120平方米的“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坊”,下设五谷坊、刺绣坊、四宝坊、剪纸坊、游艺坊、鼓艺坊六坊,为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

(四)建站所,广传承,普及非遗保护项目。

积极争取省市非遗保护资金30余万元,依托各传习所、传承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先后在高级中学、第一幼儿园设立了洛河战鼓和羊皮扇鼓传习所,累计培训羊皮扇鼓、洛河战鼓爱好着2000余名。同时定期开展传习活动,实现了传统游艺进校园、xx剪纸进课堂等重点项目普及。定期在全县举办剪纸、刺绣、农民画等非遗项目培训班,2017年以来相继组织开展了“xx说书、陕北民歌、刺绣、剪纸进校园和“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镇进社区科普巡回展览”等活动20余场,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陕北民歌、说书、小品、非遗风情歌舞《踩场歌》《祈雨》等表演形式进行宣传;每年在 “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定期举办规模宏大的非遗宣传活动,广泛进行非遗成果展示。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到厦门、成都、深圳等地进行展演和展示活动,多次组团参加陕西省旅博会、文博会、丝博会等展览活动,让xx与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使xx传统文化在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中,得以升华。

(五)创品牌,助扶贫,打造特色保护项目

“xx剪纸、刺绣、xx传统游艺”,是我县招牌式的文化品牌,自从被列入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我们加大了对这些招牌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力度,先后打造出了剪纸6个系列产品、刺绣5个系列产品和xx传统游艺4个系列产品,使保护工作由产品陈列展示向市场销售方向跨越式迈进,“xx刺绣”已被列入首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积极全面开展振兴项目。大力开展xx非遗助力扶贫工作,成立了xx县德艺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有限公司,建成了总面积达120平方米陈列、销售基地,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贫困户”的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据效益优先原则,在项目优势镇办、中心社区,利用建成的传习所、个人工作室,在技艺上指导贫困户,实现临近收购,方便贫困户参与。邀请相关专家,举办xx刺绣、剪纸、农民画培训班,为产业、产品振兴献计献策,力争拓宽这三个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结合自身工作特色和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在非遗助力扶贫工作上,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县7镇1办5个中心社区65家贫困户被纳入实施范畴,13名残疾人在家进行定制的刺绣品绣制,年人均收入达5400元。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人员。非遗工作没编制、缺人才,特别是乡镇文化站被合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了代管,没法开展具体业务工作;二是经费保障不力。县财政没有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县级非遗传承人缺乏保护经费,非遗普查、项目申报等工作经费短缺。三是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必须由人来传承、去延续。目前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有的民间传统技艺因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资金缺乏、学习环境差、市场不景气、再加上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等因素致使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民间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老艺人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项目传承形势严峻,难以为继。四是非遗开发利用力度不大,目前,除剪纸、刺绣、民歌、说书、传统游艺、传统饮食有可能成为当地一项旅游产业外,绝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在产业化开发利用上难以做大做强。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切实加强非遗的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弘扬当代价值,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1.科学记录,全面普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科学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坚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原则,完善普查体系建设,科学制定普查程序,重点针对非遗缺项漏项进行普查,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组、不漏种类,不漏项目。树立“抢救优先”的意识,对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确保普查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效。

2.确定项目,重点申报。积极开展非遗各门类的非遗振兴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文明提升。一是申报xx说书、xx剪纸、xx传统农事三个项目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进一步完善在全县具有广泛影响、深厚文化底蕴和牢固群众基础的xx说书、xx剪纸等项目图文视频资料收集,完善传承保护体系,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现象,加强xx传统农事非遗保护项目挖掘,积极开展传统农事保护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传统农事,了解先人智慧,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将xx农民画、xx大秧歌、xx民俗礼仪等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的项目申请纳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3.争取支持,做好传承。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抓好现有传习所监管,每年培养发展1-2个非遗传习所,培养一批新的非遗传承人。二是争取县政府支持,将非遗保护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加大学校教育传承、民间传承,通过为非遗传习所、传承人设立保护资金,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三是进一步抓好非遗产业化工作。加强对民间工艺品的搜集、挖掘,重点对xx刺绣加强内涵挖掘,搞好非遗品研发、展示、销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助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

4.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对非遗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编撰出版《xx县非遗保护图典》,进一步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人人参与保护保护的良好氛围;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内容,大力开展非遗进村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途径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各位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继续关心我县的文化事业发展。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非遗工作,形成合力,努力使我县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重闪光芒。

参观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后感4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乙:女士们、先生们

合:大家好!

丙:金风送爽,苹果飘香。

丁:霞光万道,彩旗飞扬。

甲:今天是个好日子,果都栖霞宾朋云集,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

乙:今天是个好日子,果都栖霞群星荟萃,到处闪耀灿烂的光芒!

丙:在中国山东栖霞第七届苹果艺术节开幕之际,我们在苹果之乡栖霞举办山东省“果都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丁: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中共栖霞市委,栖霞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艺术馆,烟台市文化局联合承办。

甲:山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块神奇的沃土,养育了勤劳朴实、重信重义的亿万齐鲁儿女,开放出了独具特色、芬芳璀璨的齐鲁文化之花。

乙:山东,文化之乡,底蕴深厚。这片肥沃的土壤,孕育了资源丰厚的齐鲁文化,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7个。

丙:为了充分展示近几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突出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我们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采撷了一束束艳丽的奇葩在这里进行展演、展示。

丁:参加这次展演的有来自全省各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十二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他们是栖霞八卦鼓舞表演队

甲:临沂市河东区龙灯?扛阁表演队

乙:商河县鼓子秧歌表演队

丙:齐河县手龙绣球灯表演队

丁:淄博市临淄区的阁子里芯子表演队

甲:淄博市临淄区闻韶舞龙表演队

乙:海阳大秧歌表演队

丙:淄博市淄川区磁村花鼓表演队

丁:淄博市临淄区徐家圈舞狮表演队

甲:德州市德城区跑驴表演队

乙:嘉祥县鲁西南鼓吹乐表演队

丙:胶州秧歌表演队

丁:同时,参加演出的还有还有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栖霞城乡的十多支民间文艺表演团队。

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乙:山东省“果都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合:现在开始!

甲:观众朋友们,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由栖霞市中小学生组成的军乐队、彩束队、花束队。

乙:激越高昂的军乐,那是奋起直追的栖霞赶超发展的脚步;

甲:五彩缤纷的彩束,那是勤劳纯朴的栖霞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

乙:鲜艳夺目的花束,昭示着充满希望的栖霞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甲:朋友们,看我们的小同学精神多么饱满,动作多么娴熟。

乙:是呀,他们所展示的就是栖霞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累累硕果。

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鼓掌,向他们表示感谢和祝福!

甲:观众朋友们,首先登台表演的是栖霞八卦鼓舞表演队。

乙:八卦鼓舞来源于道教,发源于栖霞,是一种集民间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近几年来,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八卦鼓舞这一艺术瑰宝从民间走上了舞台,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八卦鼓舞,在表演道具的使用上,首次将道教八仙人物的剑、玉板等,作为特色乐器运用到整个表演当中,使八卦鼓舞起伏跌宕,浑厚奔放,体现了栖霞人民勤劳智慧、粗犷豪放和热情奔放性格特点。

乙:这支由108人组成的八卦鼓舞表演队伍,阵容庞大,声势威猛。潇洒的舞步、飞舞的鼓槌,奔放的鼓乐,充分展示了开放的栖霞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甲:栖霞八卦鼓舞的演员们,你们为果都栖霞争得了荣誉!谢谢你们!

甲: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临沂市河东区的龙灯?扛阁表演队。

乙:龙灯?扛阁是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它发源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主要流传于河东、兰山、临沭县等地,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甲:表演者把龙灯和扛阁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整个表演在龙体翻滚卷起的雾霭中时隐时现,给人以驾云腾飞之感。

乙:过去龙灯?扛阁多用于祭神和求雨。愿龙灯?扛阁能给齐鲁大地带来风调雨顺,能给果都栖霞带来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商河县鼓子秧歌表演队。

乙:商河县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至今。

甲: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所跑的场子有“牛鼻钳”、“勾心梅”等百余种。其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着浓厚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乙:鼓子秧歌在商河非常普及,全县21个乡镇,800多个村庄,村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目前,鼓子秧歌已被列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男性训练教材。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齐河县的手龙绣球灯表演队。

乙:“手龙绣球灯”起源于济南市长清区境内,是以手龙和绣球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甲:传说,明末清初,凶猛的黄河水冲破了堤岸,淹没了长清的一些地区并威胁着济南市区。龙王爷的六子“螭(chi)首”下凡治水,他的兄长“鸱(chi)吻”为助其弟,也私自下凡。后因违反天条,龙王大怒,将二人斩首分尸。

乙:人们为报答他们,扎制了两个龙头祭于庙堂,走街串户一一答谢,后又加入了绣球,似龙身与之相接,形成了现在的“手龙绣球灯”。

乙: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淄博市临淄区的阁子里芯子表演队。

甲:阁子里芯子是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南王镇南仇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乙:阁子里芯子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发,逐渐形成今天的表演形式。在民间节庆中非常受欢迎,遂相沿而下。至清光绪年间,经艺人改进,正式称为“芯子”。

甲:阁子里芯子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尤以京剧故事中的人物为主,有福神天降、文王访贤、嫦娥奔月、碧波仙子、小放牛、高台车技、三打白骨精等内容。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淄博市临淄区的闻韶舞龙表演队

乙: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来自临淄区西高村的舞龙起源于清朝后期,有150多年的历史。

甲:闻韶舞龙为一雌一雄两条,每条龙长20米。表演的内容有二龙戏珠、跳龙、滚龙、卧龙、大盘花等动作造型,如果在晚上表演,还可以点上蜡烛,表演火龙。

乙:闻韶舞龙的特点是挪腾跳跃,快捷迅速,整个表演大气磅礴,表现了当年齐国泱泱大国的威势,营造出欣欣向荣的的气象。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海阳大秧歌表演队

乙:海阳大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她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恢弘磅礴的表演气势、幽默诙谐的表演特色而著称。

甲:海阳大秧歌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

乙:海阳大秧歌已列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教材,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海阳大秧歌还舞进了鸟巢,向世界展示了山东民间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山东人争了光!乙:朋友们,鼓掌,为他们加油!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淄博市淄川区磁村花鼓表演队

乙:磁村花鼓俗称“打花鼓”,清同治年间由流浪艺人传入,逐渐成为淄川区磁村百姓节庆活动的主要艺术形式。

甲:磁村花鼓形似腰鼓又大于腰鼓,表演时鼓斜背在舞者背后,其击打用具为两条一米多长的软绳,绳端有葡萄结。

乙:表演时舞者要从背后舞绳击打鼓面,鼓绳在背后上下翻飞,灵巧、欢快、舒展,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乙: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淄博市临淄区徐家圈舞狮表演队

甲:徐家圈舞狮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乙:在清朝道光年间,该村武状元徐华清任福建陆路提督时,将南方的舞狮艺术带回故里,与当地舞狮相融合,又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改进,成为独具一格的舞狮表演形式。

甲:徐家圈的狮子高大威猛,灵活粗犷,表演内容主要有双狮滚绣球、高台对舞、跳火钻圈、过独木桥、爬梯板等,最具特色的节目是“小狮诞生”。

乙: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德州市德城区的跑驴表演队

甲:德州跑驴历史悠久,以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乙:跑驴演员为2人、4人或多人,一骑一赶为一对。骑驴者称二姑娘,天真活泼,扮相俊美,赶驴者称王小,风趣幽默,憨厚淳朴。

甲:在清脆悦耳、节奏明快的鼓乐伴奏下,骑驴者披红挂绿、浓妆艳抹,赶驴者皮鞭啪啪作响,毛驴跳跃欢腾,情趣盎然,气氛热烈。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嘉祥县的鲁西南鼓吹乐表演队

乙: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嘉祥县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甲:鲁西南鼓吹乐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建造于东汉末年武氏祠内的画像刻石,六块石刻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鼓吹乐表演的场面。

乙:新中国成立后,嘉祥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唢呐演奏家,奠定了鲁西南鼓吹乐在我国音乐艺术界的重要地位。目前,鲁西南鼓吹乐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朋友们,下面将要上场的是来自青岛的胶州秧歌表演队

乙: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植根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又称“小戏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行当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

甲: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在民间,是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自行流变的广场民间艺术。

乙:胶州秧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被列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教材。

甲:我们从历史走来,带着先祖的光荣和骄傲;

乙:我们向世界走去,带着满腔的深情和祝福;

丙:我们走向未来,播撒着灿烂的阳光和笑容。

丁:朋友们,让我们祝福山东,祝“文化山东”成果丰硕,熠熠生光。

甲:让我们祝福栖霞,祝栖霞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乙:朋友们,让我们记住今天的欢乐!

丙:让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逢!

丁:山东省“果都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到此结束。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们,

合:再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