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党的创新理论党课【4篇】(党的创新理论党课稿)

党的创新理论党课【4篇】(党的创新理论党课稿)


【篇一】党的创新理论党课

  同志们: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并坚持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再一次凸显了党的建设的历史传统,反映了理论武装的持之以恒。总结历史经验,用好理论武装这一党的建设法宝,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排除各种思想干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逻辑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体系中,思想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实践要求。

  (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理论武装”这一概念,却非常看重思想理论的功能与价值,把思想理论的先进性视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指明共产党在理论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是“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不可更改的教条,而是看作指导无产阶级斗争解放的思想武器,是为人类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的一种方法,并因此而强调理论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对于理论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可以被无产阶级当作精神武器来解放自己,深刻阐明了理论武装的极端重要性。

  列宁同样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认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而马克思主义是俄国革命者饱经苦难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为使先进的思想理论被掌握和运用,列宁鲜明提出了灌输理论,强调通过灌输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人们实践过程的指导力量。为了增强理论武装的效果,列宁总结了一系列思想理论武装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原则、对象的层次性原则等,也包括方法上的说理引导、榜样影响、调查研究、实践锻炼等。

  应当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武装的思想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总体建设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历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持。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内在地反映了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理论意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壤中,使中国在上下求索中掌握了解决自身问题的理论密钥,为中国摆脱苦难、追赶时代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使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牢牢掌握住历史发展的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发生伟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在于党的创新理论对全党的武装,在于全党不断增强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进而不断增强的行动自觉。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的二十大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所发生的伟大变革,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号令,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面对新的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面对发展过程中新的挑战的不断呈现,要完成新征程新使命,亟须全党坚守政治定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应对挑战、抵御风险、攻坚克难,亟须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形成坚不可摧的奋斗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思想建设不可缺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一刻都不能停歇,只能加紧不能松懈。只有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和教育全党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正确回应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才能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凝聚起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才能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永葆先进本色的根本保障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点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光芒,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中国,把中国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探索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以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夯实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以思想理论的武装铸就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着眼于党的长远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引导全党不忘来时路,坚定走好前行路,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把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彰显出来,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良好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先进本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理论源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保本色的重要保障。为此,加强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彰显科学理论的时代活力,同时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滋养初心,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增强全党践行历史使命的政治自觉,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历史实践

  中国共产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历程,是与思想建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程联系在一起的。在百余年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创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新路,形成了以思想建党为基础、与理论创新相伴随的理论武装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辉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开创思想建党中开启创新理论武装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大革命失败后,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武装之路。如何保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纯洁性,进而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成为当时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积极探索。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问题,强调“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929年12月,党召开了古田会议,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把思想建设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首先强调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确立政治观念没有错误为入党首要条件,要求把党内思想教育作为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和原则。1935年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吸收新党员应该注意到社会成分,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党不惧怕非无产阶级党员政治水平的不一致,党用共产主义教育去保证提高他们到先锋队的地位”,“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古田会议确定的思想建党原则,将全党对思想建党内涵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1937年7月,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如何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再次成为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为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战略任务。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为全党整风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42年,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明确了整风的内容和任务。到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促进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自觉进一步增强。延安整风整体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克服了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推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团结与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及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延安整风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有了重大创新和发展。也是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概括总结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即“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建党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即使在工人成分还不占大多数时,“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从思想上建党、从理论上教育全党的格局得以建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保持政治警醒中加强创新理论武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环境的变化使党内成员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这个时期,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新党员思想作风不纯、老党员居功自傲,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问题突出。为解决党内问题、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1950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严格整顿全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要求对全体党员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教育,强调这是“每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和必须具有的条件”,提出为克服“党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不纯洁的现象。……党必须认真地、谨慎地‘对于我们党的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普遍的整理’”。这次整党还和“三反”运动结合起来,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贪污典型案件,给全党上了一次生动的、影响深远的廉政教育课。

  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党武装和社会宣传,1951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要求在党员、党外积极分子中间及社会上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正确开展思想斗争。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报纸、出版社、广播、电影、学校及其他文化教育机构,开始向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始公开印刷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三卷也出版发行,在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中形成了理论学习热潮,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促进人民群众思想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在这个时期,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中,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面向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领导改革创新中推动创新理论武装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党全社会展开,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同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推进改革开放,党不仅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还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在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作出了重大理论回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根据新的变化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有了丰硕理论果实和思想结晶。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给党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员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针对不同阶段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性学习教育,并把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在强化理论认识、增强政治信念、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推动和实现思想理论教育成果与实践成果的有机统一,使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在内容丰富的同时,在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了创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面对党的建设一度宽松软所带来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党员在理想信念、政治定力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在高压反腐中确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突出强调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和践行。从2013年开始,党中央面向全党先后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9年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等。每一次教育都采取学习理论、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环节步骤,形成“学”“做”“改”环环相扣的党内集中教育新路径。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两个大局”的紧密交织,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理论回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各级党组织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推动理论学习。“学习强国”平台的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的发行,“三会一课”中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的内容安排,以及其他多种形式学习活动的开展,都使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实、走心,思想理论的威力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思想理论建设的历史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特色优势的更加完整的概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

  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经验启示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所积累的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水平,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旗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其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遵循,一刻也不能放弃;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刻也不能停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只有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从而不断丰富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内容,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紧密相随,促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实践转化

  在党的思想建设历程中,理论武装从来都是与党的理论创新相伴随的。理论创新是理论武装的前提,理论武装则是理论创新的实践转化条件。没有理论武装,理论创新的实践价值难以体现。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到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都充分证明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的创造力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理论武装所展现的强大思想引领力。历史经验表明,理论创新只有通过理论武装转化到实践中,才能释放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也就意味着新时代坚持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党员更加自觉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学会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切实推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必须坚持理论武装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巩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成效

  理论武装旨在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帮助广大党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打扫思想灰尘,补足精神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进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引导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世界。制度治党旨在通过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言行,发挥刚性约束功效。理论武装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思想自觉,制度治党则把党的思想理论主张以规章制度体现出来,在规章制度的长期运用中形成习惯意识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理论是灵魂,制度建设是保障”。这一论断既是对理论武装和制度治党关系的阐明,也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深刻反映了理论武装与制度治党相辅相成、彼此不可缺少的关系,充分表明只有同时同向发力,才能发挥出彼此的最大效能。

  (四)必须坚持形式方法的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充分发挥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作用

  形式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恰当的形式方法有助于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形式非常丰富。从建党期间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街头分发传单,到党成立后办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从苏区创办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学校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延安整风开展集中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执政后的党内整风整党运动,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专题教育,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主题教育,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在方式和手段上的创新变化,具有时代性,富有灵活性,更有针对性。从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反映了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载体更全面、更立体。历史经验表明,理论武装的形式与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勇于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看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党在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上有了不少特色和优势,但面对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还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拓展思路、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继续探求更多新的方式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使党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篇二】党的创新理论党课

  一、把学习当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才能,素质才能主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因此,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方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与学习的深浅,与理论功底直接相关的。实践证明,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会把能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最终将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正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必然造成工作质量低下或者失误。工作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种重要责任。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责任意识,就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就能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学习的量和质,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一年来,我对局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从未缺席,每个专题学习都专心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担任工程科长期间,能认真组织工程科的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交流座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还十分注重强调大家主动自觉地学习,引导大家善于利用工作之余,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

  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与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多与学少也不一样,学习肤浅与学习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地学,把学习与解决问题(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更加不一样。我认为学习必须有约束机制,要有量的体现,才能有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干部,确实应清醒地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经常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贴近群众,是否贴近实际,是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否符合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良好作风。如此这些,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广泛系统又有深度的学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证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讲究学习方法,循学善进,力求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碰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是工学矛盾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我对局统一安排的学习辅导,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学习出差或上级有会议无法请假外,都能做到服从局的学习时间安排。曾有几次,早已安排好的会议或约定都因与局安排学习相冲突时及时调整安排,从不以任何客观理由不参加学习。所以,我参加学习每次必到,从未请过假。除了局统一安排学习以外,我每天都坚持挤时间看书看报。我深深体会到,看书看报也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看的《领导科学》、《党风》、《半月谈》、《学习研究参考》等,这些书刊杂志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很多文章我学习后都很受启发和教育,对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处理实际工作都有很大好处,对局学习的专题辅导内容进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能够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单位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关二支部近几年的工作情况充分说明了政治理论学习对促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机关二支部由省局机关站网处、计划处、水资源处、地下水勘测队等四个业务处室的党员组成,现有党员22名,占职工人数的62.9%。支部党员的理论学习,对于带动业务科室的理论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机关二支部按照省局党委的部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动摇,通过支部集体学习和党员自学,带动了职工群众的学习热情,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崇尚正义,睥睨邪气,积极向上,争先创优意识普遍增强;支部上下团结一致,班子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业务处室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加强,整体工作一年一个台阶有了很大的进步。进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理论学习确实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从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三】党的创新理论党课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0xx年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就是理论创新的90年。正是因为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党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胜利。

  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90年,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又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特殊道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化三改”的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关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三大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始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

  的理论突破: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率领全国人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xx大以来,我国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抓住党的建设的关键,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就把握了党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几点启示

  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前人的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深刻、彻底的理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反对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反对借创新之名、行“砍旗”之实的错误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对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急于构建“创新体系”的不良作风。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理论的前沿,这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继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情特点,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鲜明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理论本身只是纸上谈兵,不能面向社会实践,那就无法实现其使命和目的,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当今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时代。不断发展了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许许多多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创新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解决。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才能解答现时代提出的种种复杂问题,沉着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高度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全党的行动,这是党的理论创新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心实意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及时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和根本方法。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与理论武装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论的价值得以实现。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武装和善于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理论武装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的进步,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都同全党重视、加强理论武装密不可分。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应当跟进一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篇四】党的创新理论党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强调创新。那么我们有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创新问题。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来说,在各种创新之中,其中理论创新是居于核心地位,理论创新的深度、广度也决定着其他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什么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对什么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过去我们是把马克思中国化理解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时代特征。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德国,我们现在反对西化,反对全盘西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那是不是西化呢?所以我们在探讨中国理论创新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应该把这一点弄清楚,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西化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它需要辩证地看待,是要做具体地分析。比如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讲:“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有一般性,因为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所以我们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啊,当然它不是西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反对全盘西化,但西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西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

  第二点,为什么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西化的内容?这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当时怎么传入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的,但是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也就是源自西方。但是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不是主流的思想。那么尽管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它也不是主流思想。同时,大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往中国传播是通过什么渠道?当时主要是通过俄罗斯的渠道,后来经过列宁主义这个中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啊,我们后来是通过列宁主义。尽管从日本也传过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主要传播过来的是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主流市场,也不是通过正宗的西方渠道接受过来的,因此那个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般都把它同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当时我们讲反对全盘西化,普遍都认为这个西化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西化的内容。所以这就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就在当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大家都不愿意改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讲的党的生日,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党的生日是7月1日,实际上党的创立那一天是不是7月1日?它不是,后来考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定为7月1日呢?因为习惯了,所以也就这么延续了。而且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原因。

  除了约定俗成还有一个原因,那么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现在是指导思想,但是在西方国家目前还不是主流思想,基本上还是过去那种状况。这是讲的是理论创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也就是把马克思中国化。刚才我们讲的原因,为什么对马克思中国化,就是理论创新?它为什么?除了它不是西方主流以外,更重要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具有革命性、具有实践性。

  20xx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尽管现在的时代在变化,有的人就会怀疑吗?马克思主义按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现在我们时代发展这么快,他怎么样能够知道我们现在的时机,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就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对毛泽东思想,我们是从课本上学的,我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亲身的经验和体验了,有感性认识。所以对毛泽东思想你要给真正的弄懂,弄熟、弄透,达到真信、真学、真用。你要真正地学、真正的能够信,真正的用,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毛泽东思想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20世纪20xx年代末,我们党的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比如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大家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就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37年,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对中国革命在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

  党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概括,并把它载入党的章程,所以七大党章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也就是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进行了概括。那么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根据历史文件的决议,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当然后来它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探索,但主要的还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又在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词之前先加上一个“新”,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在中国,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原来也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有了辛亥革命。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资产阶级一方面具有革命性,一方面具有妥协性,所以它的革命就带有不彻底性。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前面加了一个“新”,这个“新”表明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然,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大家这样就理解了,所以中国革命是两步走,所以当时有争论,二次革命论,这个是错误的。

  中国革命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这两步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过程,它不是割裂的,所以你把这一点搞清楚了你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弄清楚了,你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

  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是革命,革命就得有什么?就得有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一点我们大家可能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说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它具有方法的意义。

  五是关于思想的工作和文化的工作。

  六是关于党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在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把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称为党的伟大工程,它是我们社会搞改造工程是相配合。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其中党员不断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第一个板块的内容,就是6个具体方面。

  第二个板块是属于对这6个方面的再概括,哲学抽象,也就是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现在我们一般不是叫活的灵魂,我们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它的精髓,现在我们一般不说活的灵魂,当时概括得叫活的灵魂,但意思是一样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执行立场、观念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不仅表现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我们大家知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我们日常行为中是不是没有指导。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讲话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干部考核,我们各方面都要说要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那么我们在现实活动当中群众路线对我们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干部考核我们说你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民意,西方国家喜欢用“民意”这个词,我们国家比较喜欢用什么?“群众基础”这个词。怎么建立群众基础按?当然你要走群体基础。

  第三个独立自主。这个我们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为什么我们中国革命要独立自主?按理说我们联合别人不是就会更强大吗?我们一般意识上说人多力量大,中国革命当时具有特殊的国情,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没有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我们说的毛泽东思想。

  那么我们大家可能还会问,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的建设的理论。这个时代都过去了,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过时?我们在大上学的时候都会问这个问题,有的老师给我们讲的比较清楚。有的老师讲的时候可能听一遍我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实际上从我刚才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两个层次来理解,我们就是比较好理解了。

  从具体内容,有的内容现在是过时了,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那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当然没有指导意义。当然,有的具体内容之间也有意义,比如说政策和策略。当然,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政策和策略,比如说军队建设,比如说党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发展,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 有一般原理性,当然对我们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它就回答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我们党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还是我们的党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我逐渐记事的时候了,就是这个过程我真的有切身的感受。小的时候就是听说但没有学习,到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比较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内容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由单一的理论构成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形成,1997年党的xx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理论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又不仅仅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因为它从唯物史观对我们党的

  20xx年党的xx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最突出的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党的xx大的贡献。xx大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简单地把三个关系一加、一拼凑,它有着科学的依据。

  一、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内容上各有侧重,也各具特色。但是,从理论立论基础看,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看,都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从理论的实践基础看,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从理论的主题看,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的目标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理论的精髓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点,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各个理论和各个部分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相互连贯、相互连接、不断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所以由于这两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我们从字面、从字数上看,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它更加科学。

  这样的概括它有什么样的优点?这样的科学有什么样的优点?有这么几点。

  第一,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分别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但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概括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去把握和运用。

  第二点,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称谓的本源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命名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是以它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那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此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它简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规范的表述。

  第三点,它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尽管我们没有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比如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发展到什么?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达,它更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很长的理论阶段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一个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也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点它体现了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理论要比较简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学了要管用,你要搞得非常复杂就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掌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就非常简明,所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精神变为物质的力量。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像党的xx大报告中讲到的一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么这个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党的xx大报告对此的回答,xx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段话就讲的非常清楚。

  那么既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括既科学又有特点,那么我们想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到底有什么用?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定位?

  第一点就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就是它的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定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道路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我们比较好理解。

  第三个定位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尽管毛泽东思想仍具有当代意义,永远都不过时,但是能够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行动纲领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完了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或许就会问,这两大成果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又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那么,我们过去曾经说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什么意思?始于毛泽东、成于邓,成于邓小平。我们现在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放在毛泽东思想里面,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人们就会问,这不是不是割裂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此我们就要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把这两大理论成果比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就像奥运赛场上我们跑赛跑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当然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递棒子,你没有递好他也会失误,如果你递好前面人没有接好他也会失误,所以它是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衔接关系。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邓小平这句话就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