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席记》是作家孙犁的散文名篇。
作品以近乎速写的笔调,记叙了白洋淀织席女子的劳动场面和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乡村集市的风情,表现出织席女子们急于卖席的急迫心情。因为她们只有迅速卖出席子,才能再到苇市买苇,当天回家解苇,甚至轧出眉子,赶制好下集的席子,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挣得生活所需。织席女子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织席女子们“绝处逢生”。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使织席女子们“收获很大”。政府还将苇田分给穷人,使人们有了“生活上的最大变化”。
这篇文章取材虽小,但开掘颇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凭着敏锐的眼光,从寻常的苇席中,从织席女们的平凡劳动中,发现了并不寻常的时代巨变和社会进步,给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保存了一幅珍贵的留影。
《黄鹂》孙犁散文类型:叙事抒情散文。
文章记叙三次见黄鹂的经过,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思考的三个层次。描述初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山村听到黄鹂的啼叫和看到鸟的迅飞,意在表现对美的执著追求;记叙在青岛的杨树林里又遇黄鹂,表现的是尊重爱美之心的可贵,以及对摧残美的事物的鄙视和憎恶,表达了愿美常驻人间的心灵呼唤;写第三次在鸟市上看到关在鸟笼里的黄鹂,则进一步表现了对美的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全篇文势起伏,跌宕有致;寓深理于琐事,笔法圆熟。语言朴质清新,具有素淡雅致的艺术风格,是作者建国后的散文代表作。
这篇小说大体上能够概括孙犁小说的一些风格特色:取材小中见大; 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小说的构思由两个细节——“山地蓝”和一双袜子引发开去,布局巧妙,章法严谨。小说由当前出发,追忆往事,从一个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土靛染的浅蓝粗布裤褂,回想起多年前山地战斗生活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由和平时期很少见到的土里土气的浅蓝粗布联想起战争年代被视为“鲜亮好看”的“山地蓝”;再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连袜底也用麻来纳,引出一双袜子的故事,然后回叙“我”与那个姑娘及其一家人那段难以忘却的动人的往事。
因为这双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成了老交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正是1941年冬天,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年代。那双袜子的经历侧面透示了时代的风云,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它是如此坚实牢固。
“我”走遍了山南塞北,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由于一次偶然的疏忽,袜子被奔腾的黄河水冲走了,却冲不掉“我”对山地生活的回忆,也冲不掉“我”对那姑娘的怀念之情。
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像嚼橄榄一样,念起来回味无穷。可见小说的思路是沿着上述那两个鲜为人注意的细节逐层延伸、拓展,开掘出新意的。构思就显得很独特,不落俗套。
《菜花》这篇散文作家以娴熟之笔,由花及人,借花明理,为我们揭示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首先为我们描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这三种菜花有着共同的外在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味淡、朴素平常。然而,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意义: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能“亭亭玉立”,也能开花,也能招来蜜蜂,供人们欣赏。在这里,作者以一种赞美的眼光审视菜花,赋予菜花一种平凡的美,一种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品质。
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些平凡的菜花、平凡的人,来歌颂平凡的人,歌颂平凡的人生。文章由物到人,赞叹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使菜花言近旨远,含义深刻了。
其实,人生能轰轰烈烈固然伟大,但能像菜花那样,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生命也照样有价值。这就是本文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这是一篇杂糅回忆和感喟、历史与现在、偶然与莫测,以个体出发深入人性与时代的佳构,以具象到抽象而使得瓷人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
小瓷人,从国外买回,经历了“文革”抄家,地震震荡,到偶然双手砸断,到对瓷人之残”的联想和抒情,短小的篇幅里,写得风生水起。最后,引老子的话“美好者不祥之器¨沉郁而戛然收尾,余味不尽。
这篇是孙犁先生晚年忧愤之作。对时代和现实的关注和介入,使得他晩年生活越发孤独和郁闷难解,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他晚年文体风格的形成。
扩展资料:
《残瓷人》原文:
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白瓷造像。小孩梳两条小辫,只穿一条黄色短裤。她一手捧着一只小鸟,一手往小鸟的嘴中送食,这样两手和小鸟,便连成了一体。
这是我一九五一年,从国外一个小城市买回的工艺品。那时进城不久,我住在一个大院后面,原来是下人住的小屋,房间里空空,我把它放在从南市旧货摊上买回的一个樟木盒子里。后来,又放进一些也是从旧货摊上买来的小玩艺,成了我的百宝箱。
有一年,原在冀中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我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我过封锁线,他是军分区的作战科长,常常派一个侦察员护送我,对我有过好处,一时高兴,就把百宝箱打开,请他挑几件玩艺。他选了一对日本烧制的小花瓶,当他拿起这个小瓷人的时候,我说:“这一件不送,我喜欢。”
他就又放下了。为了表示歉意,我送了他一张董寿平的杏花立轴。他高兴极了。
后来我的瓷器多了,买了一个玻璃柜,专放瓷器,小瓷人从破木盒升格,也进入里面。“文化大革命”,全被当作四旧抄走了。其实柜子里,既没有中国古董,更没有外国古董。它不过是一件哄小孩的瓷器,底座上标明定价,十六个卢布。
落实政策,瓷器又发还了。这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抄家,东西保存得很好,一件也没有损失,小瓷人也很好。
我已经没有心情再玩弄这些东西,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稻草编的筐子里。一九七六年大地震,我屋里的瓷器,竟没有受损,几个放在书柜上的瓶子,只是倒在柜顶上,并没有滚落下来。小瓷人在草筐里,更是平安无事。
但地震震裂了屋顶。这是旧式房,天花板的装饰很重,一天夜里下雨,屋漏,一大块天花板的边缘部分,坠落下来,砸倒了草筐,小瓷人的两只手都断了。
我几经大劫,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了惋惜心情。但我不愿有残破的东西,放在眼前身边。于是,我找了些胶水,对着阳光,很仔细地把它的断肢修复,包括几片米粒大小的瓷皮,也粘贴好了。
这些年,我修整了很多残书,我发现自己在修修补补方面,很有一些天赋。如果不是现在老眼昏花,我真想到国家的文物部门,去谋个差事。
搬家后,我把小瓷人带入新居,放在书案上。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有些伤感了。
我的一生,残破印象太多了,残破意识太浓了。大的如“九·一八”以后的国土山河的残破,战争年代的城市村庄的残破。“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残破,道德残破。个人的故园残破,亲情残破,爱情残破……我想忘记一切。我又把小瓷人放回筐里去了。
司马迁引老子之言;美好者不祥之器。我曾以为是哲学之至道,美学的大纲。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完整的,很不健康的。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作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其阅读短文及答案是《白洋淀》一书的作者孙犁笔下描写的无花果短文,让人看后浮想联翩,其独特的树冠,墨绿肥硕的叶子,并在看不见花蕾而又慢慢逐渐长大的圆球形果实,成熟后的果实吃一口香甜软糯,写得仿佛让人身惊其境,感同身受。
1这篇文章通过叙述“我”和爸爸栽种的无花果树的事,展现了无花果树强大的生命力,赞美了它默默奉献毫不炫耀的精神。告诉我们,我们也要做像无花果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炫耀不娇气,默默地奉献。
2 从“当杨柳抽出枝芽的时候,无花果枝条的顶端果然吐出了嫩芽,仅仅一年就四尺多高了!啊!无花果,它同杨柳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看出
3 联想的句子:它在微风中摆动着叶子,好像在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归来。
动作的句子:我摘下一个放在口里一尝,哎呀!又香又甜,真好吃。
心理活动的句子:我暗暗地想:什么那是爸爸插的无花果
4 文中赞美无花果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的品质。
5 不能,因为果然表示已经预料到结果,只是在结果出现后与预料相同。
居然表示没有预料到结果,结果出现后很惊讶。
读音是sūn lí。
犁汉语汉字
犁:lí ㄌㄧˊ。《说文解字》:“犁,耕也。从牛、黎声。”。牛耕地是犁之范式。本义:用犁耕地。如:犁地。犁庭扫闾(喻彻底摧毁敌巢。亦称“犁庭扫穴”)。衍义:引申指“耕地的农具”。如:犁杖、犁铧、犁头、木犁。衍义:又用作姓。
形声字。从牛,利声。本义:牛耕。
犂,耕也。——《说文》。字亦作犁。犁其庭。——《汉书·匈奴传》。注:“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