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吃饭时妻子从冰箱里拿出了去年储存下的黄须菜,做了盘凉拌菜,我才想起这个季节正是黄须菜好吃的时候。吃在嘴里,那种淡淡的清香和爽口的味道,一下子勾起了脑际中尘封许久的记忆,也让我沉浸在家乡盐碱地浓浓的情怀之中……
儿时我们村后有一大片盐碱滩凃(现已建成了盐场和溴素厂),春天一到上面长着大片的黄须菜,我们经常拔回家里吃。里面有漂亮的野鸡、海鸟和野兔筑巢塔窝于其中,一阵春风刮过,野鸟惊飞,脆鸣声声,眼前黄须菜摇曳,如一块碧绿色的地毯直铺天际,置身其境,让人心潮澎湃。黄须菜幼时其叶为圆粒状肉质物,外观秀丽诱人,胖嘟嘟形似珊瑚、色若翡翠、晶莹剔透、润如珠玉。摸起来又十分的柔软可亲,一掐就断,掐一点上面的嫩枝尖,放在嘴里嚼了一下,有点咸咸的感觉。
黄须菜是遍及盐碱地上最大的野菜家族,堪称盐碱地之“魂”,这里面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传说:唐代薛仁贵征东时追兵紧追不舍导致军粮匮乏,将士们饥寒交迫,形势十分危急!无奈之下就用黄须菜充饥,大军才转危为安。后来东征胜利薛仁贵设宴庆功,不禁又想起黄须菜的功绩,于是令人采来摆上宴席,并将其冠名为“皇席菜”,百官品后众口称赞。在过去的艰难的岁月里,它的的嫩枝嫩叶和细小到肉眼看不清的黑色的籽实,人们用以充饥终于挺过了那段难熬的岁月,迎来了今天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时至今天经过厨师不断加工改良,吃法越来越多。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具有防癌、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小时候母亲摘去黄须菜枝干并挑拣出杂草,用清水淘洗干净再在开水里面焯一下,随即捞出来放进清水里面浸泡除去苦涩味,再沥干水分,拍点蒜末,一点热油泼在上面,再倒一点醋,便成了儿时可口的菜肴了。有时母亲也会用黄须菜菜炒鸡蛋,味道自然鲜美。为了改善生活,也会用以包饺子、蒸菜馍,都是那时家乡的味道。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味道,让我至今念念不忘。
黄须菜在这片贫瘠的盐碱滩涂上扎根繁殖,盛夏枝叶扶疏覆盖旷野,在骄阳的炙烤下,一些花草低头丧气,甚至蜷缩了叶片,但黄须菜一丛丛、一簇簇碧绿欲滴,让你心动神迷,让你眼波流转,给滩涂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深秋时,枝叶一派殷红,犹如无边的红云铺地,好像落花落下的红霞在燃烧,此时最能领略到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超然意境。它化身为一块块硕大鲜艳无比的酡红色地毯,一直铺陈到天边。极目远望,那红似火海、灿如朝霞的红地毯,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竟营造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唯美而大气,苍凉而奔放。寒冬到了,萧萧北风带着横扫千军的气势呼啸而至,曾经饱满的叶片顺应季节但安排,毫无怨言的飞落而下,枯黄的枝干巍然屹立像精神抖擞的战士,依旧驻守在盐碱滩涂的腹地。它们棵棵林立列队待检,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宣告一个季节的结束,诉说另一个季节的到来,使人睹之就会产生出无尽的遐思和联想。一年又一年,我就跟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黄须菜共同经历了几十个四季轮回,在风霜雨雪中学习它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经历凋零和繁茂中汲取大自然的营养,一点点的深深烙印上了盐碱地坚韧不拔、随和低调的性格。
黄须菜,生长在荒凉的盐碱地,与咸涩的海风相伴,不卑不亢地吮吸着阳光雨露,是否受到世人的关注,这些被人看重的东西,与它一概无关。它用一种轻松淡泊的心绪,对待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在盐碱滩涂中生生不息,用倔强的根系牢牢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经受着碱的渗透、盐的浸润和海水的冲刷,还有烈日旷日持久的炙烤以至于盐碱地上都冒出了“白霜”,狂风夹杂着暴雨肆意泼洒和无情摧残,可它却从不低头弯腰示弱。只要有咸涩的海水润根,它都会血脉贲张地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的有限生命交付给这片熟悉的热土,为生育它的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位哲人说过:黄须菜恰似佛陀,无论何种境地,心岿然不动,始终安妥静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盐务局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云海诗刊》,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满怀激情书写了大量赞美黄须菜的诗歌,勤劳朴实的盐业工人也往往以黄须菜的性格来形容自己。默默面对一株黄须菜,却让我自惭形秽: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再怎么修行我也跳不出俗性,生活中一旦遇到风吹草动,还会患得患失,跳不出红尘的束缚。
家乡遍地的黄须菜,餐风宿露,随生随灭,在人们的眼里再平常不过,但它永远以昂扬的姿态努力生长着,充盈着大自然的元气,偶尔间化成唇齿的缕缕香味,点缀着我们今天这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