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官兵与叛军在此**。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 [7] [8-9]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批点唐诗**》: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诗镜总论》: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诗源辨体》: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唐风定》: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而庵说唐诗》: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蠖斋诗话》: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茧斋诗谈》: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唐宋诗醇》:李因笃曰:响悲意苦。
《杜诗镜铨》: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古唐诗合解》: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去服役了)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暮色苍茫,诗人投宿石壕村,正逢官吏捉壮丁。老翁逾墙逃跑,老妇出门探看。官吏一声吼叫,何等怒气冲冲。老妇一声啼哭,何等悲惨凄苦。诗中采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再现县吏深夜抓丁的残暴,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流露出作者极大的愤慨。
注释:
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投:投宿。逾(yú):越过,翻过。一何:多么。长已矣:永远完了。老妪(yù):老太太。役:差事,劳役。犹得:还能。绝:停止。泣幽咽:低微的、断断续续的哭声。
赏析:
县吏横蛮霸道,咆哮如雷;老妇内心苦楚,痛哭流涕。“一何”一词接连使用两次,加重了感**彩。官吏一呼,老妇一啼,官吏一怒,老妇一苦,短短十个字却刻画出两个截然对立的形象,使得悍吏耀武扬威的形象与老妇老泪纵横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矛盾的双方,也更让人憎恨蛮横的官吏,并同情可怜的老妪,蛮横无理的官吏也为下文老妪的诉说塑造悲愤的氛围。诗歌塑造出一幅充满悲愤的画面。
石壕吏 唐朝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官兵与叛军在此**。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石壕吏》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石壕吏》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
杜甫〔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门看一作: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投:投宿。吏:官吏,低级**,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啼:哭啼。苦:凄苦。前:上前,向前。致:对……说。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新:最近,刚刚。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老妪(yù):老妇人。衰:弱。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应:响应。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官兵与叛军在此**。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独:唯独、只有。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石壕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官兵与叛军在此**。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出处或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改写《石壕吏》作文10篇
秋色如天,黄沙弥漫。西风凄厉,犹如鬼哭,那苍黄的夕阳就那么一点一点地跌落下去。我无精打采地骑在那匹瘦马上,寻找落脚地。那**的天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正渐渐吞噬着大地。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前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可是意外地是家家户户大门紧锁,屋前屋后都杂草丛生,甚至连村前刻着石壕村的石碑也已模糊不清,只能看见几个大字。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胆战心惊地蹋入了这座死城。幸好,上天眷顾,我终于在这个凄凉之地找到了落脚处。
这是一座破败的房屋,窗户是用纸糊的,虽能挡风,但还是能清晰地感觉到丝丝寒意。房间小得可怜,但他们还是挤出一间小屋让给我,让我不胜感激。接待我的是位老人,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布满了血丝。
夜深了,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犬吠,叫得那么凄惨。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而猛烈的敲门声。我披上大褂,透过窗户认真地看着门外局势地发展。快开门,**征兵了,识趣地快交出你家的壮丁。门外有一名男子粗暴地喊道。正在这时,我看到院子里正有个佝偻的背影,原来是老翁。老妇正焦急地催着他快逃,可是他毕竟放不下这个家,还在和老妇交代着家中的事情,门外的敲门声更响了。就在老翁刚刚**逃走的那一刹那,门被踹开了。几个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一把把老妇推倒在地,恶狠狠地骂道:**,你想把老子累死啊,这么迟才开门。快把你家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揪心!大爷,屋里实在没有别人了。我的三个儿子都去戌守邺城了。两个已经站死沙场,一个尚有音讯,可也是苟且偷生啊!老妇哽咽的说。少啰嗦,你家一共几个人关我屁事,反正今天必须交出一个。差役瞪着眼说。可家里没男人了啊!突然,一阵哭啼从屋内断断续续地传来。死老太婆,你还敢骗我们,谁说屋里没人?说着便想要破门而入。老妇见势不妙,忙拉住差吏的袖子哀求道:大人,那是我正在吃奶的孙子,尚未满月。因为他在,所以他母亲还不肯离去。你总不能让他上**吧。如果不嫌弃,就让我去服役吧,兴许在天明前还能为战士们做上一顿早饭。差役奸笑地说:反正能交差就行,现在就快跟我们走。你可是功不可没啊。哈哈!
我按奈不住内心的悲愤,推开门,任凭那呼啸的风肆虐地向我挑衅。抬头,仰望,只有那月亮被孤单影只地遗弃一旁,寻不见星星的足迹。我回屋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成眠。隔壁传来的抽泣声如刀绞般刺痛着我的心。
天终于亮了,细雨丝丝,那山头与我道别的就只剩下老翁。他的眼红肿着,我目送着他离去,那背影又是那么的瘦弱,令人见怜,留下的只是深深地无奈和自责。雨依旧在下,我牵马行走在羊肠小道上,早已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清晨,石壕村一片死寂。村口,杜甫与外逃一夜刚回来的老翁道别。
晨风卷着衰草、枯叶打在杜甫的身上、脸上,今年的春天实在是来的太迟啦。望着一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回想起了昨夜的情景……。
黄昏送走晚霞悄悄拉上夜的帷幕,风吹动旧年余留下来的枯叶吱吱作响,村子里一片寂静。一个亮着豆大点儿昏黄油灯的破旧小茅屋里,年迈的老翁靠在粗糙的枣木桌前嗉嗉地喝着汤,用两块破木片定起来的凳子倒在地上,边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妇人在灶台旁收拾碗筷。黄豆点儿大的昏暗灯光下,用破布围起来的襁褓中的婴儿在甜甜地睡着,衣衫褴褛的年轻妇人死死地守在他身边,杜甫就在这样的一户人家歇了脚。
远远听得村中有嘈杂声且声音越来越大,老翁跑出门越过矮墙不见了踪影,子美老先生还未来得及反应,院中已踢门声叫喊声四起,老妪赶忙出门去应声。
你家男人呢?快把男人交出来!差役们声嘶力竭地叫骂着,高喊着。在火把熠熠的光照下,一个个横眉竖眼、张牙舞爪,活脱脱一群恶狼。
老妇人战战兢兢地上前哭诉道:我那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些天小儿子捎书信来说我那大儿与二儿都战死了……,老身哪儿还有多余的儿子交给你们啊!老妇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越说越伤心几乎泣不成声。
差吏暴跳如雷地吼道:少啰嗦,把能喘气的都给我叫出来。
家里再也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呀,官爷。老身不敢跟官爷撒谎啊,而今我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才几个月大,他娘才没舍得离开这个穷死的家,她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哪儿能出来见人呢!
交人出来还则罢了,否则不出壮丁那是要杀头的。凶狠的差吏说着就冲进屋去抓人。
老妇人忙跑进屋哭着央求道:请各位官爷行行好,我家就这一根独苗了呀。各位官爷请看在我家男丁都死在**的份上放过我家儿媳吧,老身虽**年纪可腿脚还利索,做个饭还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启程明早到河阳还赶得及给你们做饭呢!
这群恶狼般的官差此刻似乎有了点人的本性,狠狠地吼道:那快走吧!
老妇人被官差带走了,微弱昏暗的油光下襁褓中的婴儿似乎睡的更熟啦,脸上一片安静、恬美,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
夜更深了,隐隐约约听得有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传来,大地一片漆黑,一片迷茫。
杜甫在赶路途中,又渴又累,一望天,才发现黑夜早已笼罩着世界。
杜甫休息一会儿后,眼看前方就是小村庄,心想前方定有酒喝,便无力而又兴奋的向前走去。
过了几个时辰,杜甫终于赶到村庄,随着突如其来酒香味,杜甫便随味追踪,到尽头,两眼一睁,才发现眼前是一个破烂的酒店,招牌“杜康”,杜甫大笑道:“好阔气的名字,只是这酒店嘛。还是先进去一品酒味啊!”进门后,许久不见店主,但杜甫却口渴难当,便拿酒后,在屋檐上沉醉酒香,想等店主出现后再付钱。
这时,一群官兵冲进酒店,只见一老头**而逃,而一老妇蹒跚出门。
只见官兵满脸愤怒,给了老夫一巴掌,恶狠狠的说:“**`,把人给我交出来。”
老夫哭哭啼啼的说:“官爷,求你放了我们吧,前几天我的一个被你们抓到邺城防守的儿子寄信回来说:‘另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我就只剩家里这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和孩子**了,求求你放过我们吧。”
官爷又给了老夫两巴掌,更加凶狠的说:“废话真多,呸!你今天不交出人来就别怪我不客气。”
老夫可怜的说:“我去给你们做饭吧。”
官爷又踹了老妇两脚:“恨,早说不就行了嘛。”
接着士兵就拖着老妇走了。
杜甫目睹了这一切,然而却很无奈,于是只好望着这无边无际的大沙漠,羞愧而又无奈的向前走去。
出了石壕村,我一脸茫然,心儿随着冷风摧打中的黄叶一起坠落。
一路上,田地荒芜,十室九空,难见路人。我该怎么办呢?眼下,最重要的是我要活下去。
连续多日的逃荒,我终于捱到了城墙脚下。城门口的官差耀武扬威、凶神恶煞的盘查过往的行人。我突发奇想:我要当官差,不求欺人,但求活命。
经过一道道程序,我终于披**一身官差的新衣。一天,又近黄昏,酒足饭饱之后,我在官头儿的吆喝下,接受了我人生的第一个任务去石壕村抓壮丁。
一路上,天黑黑的,阴冷阴冷的,凄风卷着狂舞的落叶不时打在我的脸上。也许,这就是命吧!
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的跟着大部队。迅速的逼近了石壕村。
嘭!一家人的大门被踹开了,屋**呆立着以为战战兢兢的老妇人。未等我们开口,老妇人说:官人,我们家没人,就我一个官差头子手一挥,打断了她的话,命令道:少罗嗦!抓走!一个官差急忙上前,反剪着老人的双手拉走了。
队伍挨家搜查,居然到了我上次借宿的那家,怀着复杂而又忐忑的心情敲了敲门。我来!走开!一个莽的、粗的大汉推开我,抢先一步,一脚踹开了大门。
老翁傻呆呆的站着,我不敢抬头,但是我的身体仿佛散发着亮光一样,他看见了我。他看着我,满脸惊讶,我知道他认出了我这个两次光顾的'不速之客。他走向我,你你怎么会怎么与猪狗不如怎么还他扬起他的手,重重的铲在我的脸上,怒吼道:忘恩负义小人
身边的官差如饿虎一般猛扑上去,老翁被重重的压在地上,上手反捆。小人!无耻小他网名的挣扎着,反抗者,睁大的瞳孔亮闪着,射出清晰的怒吼。
我我我沙哑着喉咙,却什么也说不出,仿佛全身赤裸,每一根毛发都是**的无耻;每一条血脉都浸着黑的污血。突然,脑袋一阵轰鸣,我抓扯着我的官服,冲出了房门。一路上,我奔啊跑啊,一路上,我抓啊扯啊,直抓扯得我的官服支零破碎,一片不留。
许久许久,我*静了,才发现:风停了,月牙儿出来了。抬头看天,圆月通明;低头看地,月色撒照似水。其实,只有保持本心,坚守**的人格,我才毫无愧怍。
我迎着夕阳的余晖来到石壕,整个村里不足十户人家,百姓们一个个都是满脸的愁苦。我随便找到了一户人家投宿,只见门口柴扉已破,屋顶只盖些茅草,门前树木已枯,好像这战乱已殃及到了万物。不一会儿,月亮冲破乌云,残星闪烁,发出惨淡的微光,月光洒在树上,更显得凄凉。
半夜三更,明月升至中天。只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声喊叫着。老翁**跑了,老妇人安抚了孩子便出去了。我透过窗户纸迎着月光,看见老妇人拄着一根破木杖,弓着腰,用补满补丁的衣服擦拭着眼眶中不断涌出的泪水。老妇面部的皱纹因为哭泣,凑在一起,满头白发更显得可怜。
另外一边的两名小吏,一个拿棍,一个拿刀,脸部拧在一起,显得更加凶神恶煞。他们一步步逼问着老妇人:你家的壮丁去哪里了?老妇含着哭腔: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前不久终于盼到一封家信。两个儿子死了,剩下那个也苟且偷生地活着。说着便哽咽得更加厉害。那个拿棍的吏怒气却丝毫不减,朝着老妇的腰就来了一棍。本就站不稳的`老妇倒在地上,咳嗽了起来。拿刀的吏把玩着手中的刀,挺着肥胖的肚子,漫不经心地说着:你家没别人了吗,有的话快让他出来,不然我们就要强搜了。说着便向老妇投去一个凌厉的眼神。老妇停止了咳嗽,说道:家里没别人了,就只有一个襁褓中的孙子,和一个来回走都没有一件完整衣服的儿媳,最近这粥越做越稀,今天都断粮了。说着又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今天在吃干粮时他们的眼神有些不对劲,便把包袱中的馒头拿出了一半放到桌上。心中不由得为这些受战争影响的老百姓感到悲伤,只希望这战争快点结束。
外面又有了动静:老妇说要去河阳应役。便连夜跟着走了,此后,再也没有声音了。
夜已深了,月亮躲进了乌云中藏起来了,好像怕见到这荒废一片的大地。枯木盘曲着,在春天也不敢抽出新芽,怕引人注目。我只感觉到,外面的风咆哮着,从门窗中渗透进来,钻进身体里,更钻进内心深处。隐约听到低声的哽泣声,老翁回来了。只听得一声惊叫,便一夜无声了。
天空泛起鱼肚白,老翁出来与我告别,我看见他眼眶微肿,老妇果真不见了身影。我理了行装,更理了理心情,重新踏上那条通向光明的路。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却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硬邦邦的手干燥得裂开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茶杯在她手中抖动,水流了出来,老妇人***想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老妇人对差役说: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尽管年老力衰,但也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黄昏时分,秋风卷起路边的落叶枯草,簌簌作响。突然一只乌鸦“啊”了一声,叫完便飞走了。它打断了杜甫的沉思。
马背上的杜甫环顾四周,只见杂草丛生,遍地的白骨,顿时油然出一种忧伤的感情。杜甫见天色已不早了,于是投宿到了石壕村。
夜深,人已静。忽然外头传来阵阵狗吠声和官吏的叫骂声。不用说,肯定又是来抓壮丁的。人们关紧了门窗,胆战心惊地躺回了床上,不安地等待着灾难的再次来临。老翁慌张地跳后墙逃跑了,老婆婆准备去暂时应付。
“扑通”一声,门被凶恶的官吏一脚踹开了。“人呢?全都给我滚出来!”“来了,什么事啊?”一头蓬乱白发,身穿补丁衣的老婆婆急急忙忙地跑出来。她,居然忘了穿鞋。
“你们家的男人呢?怎么没有啊?叫他们快滚出来!少跟我玩鬼把戏!”
老婆婆一听,心想:你们还问我要男人?一提男子,老婆婆便勾起了对儿子的无穷思念。瞬间,她泪如雨下,用嘶哑的声音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邺城了。前不久我一儿子捎信回来,说那两个儿子在最近一次战役中战死了。”说罢,便抹着泪水。
“这是真的吗?那屋里的其它人呢?”
“你们瞪大眼珠子看看!这家再也没有大男人了,只有一个还需吃奶的孙子。我孙子的妈妈因为要给孩子喂奶才没离开家,我们穷得连一身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真是命苦啊!”老婆婆战战兢兢地央求道。
老婆婆素诉说着这些时,那些差役也没办法不信。可没完成任务也不好交差,所以离开这里又不甘心就这么两手空空地走了,一时拿不准主意,便僵在屋内不动。老婆婆一看这架势,便没安好气地说;“我刚才也明白说了,你们也看得清清楚楚,家里的确没人了。你们怕交不了差,就把我老婆子带走。虽说我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好,今晚我就跟你们去河阳服役。明天一早我还能帮忙做饭。”
差役们一看,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只好骂骂咧咧地退出门外,带着老婆婆一起走了。
夜更深了,大地又是一片沉寂,只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啜泣声……
第二天,杜甫启程前,紧紧握着外逃一夜刚刚跑回来的老汉的双手,黯然告别。
我匆匆地走在回华州的路上,途经一个叫石壕的小镇。已是傍晚,太阳渐渐西沉,夕阳像血一样染红了整个世界。四周破败的景象和着悲哀的天色,这种凄惨的风景,让我不由得悲从中来。
不愿再赶路,便找了一户人家投宿。这户人家应该是很拮据的吧,不大的屋子因仅仅只摆放了几件家具反倒显得很空荡。简单的晚餐过后,我早早地休息了。
我很难过,很忧愁,唐军全线崩溃的消息令我深感悲伤,难道大唐真的就要这么**了吗?我抬头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片清冷和孤寂,唉,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入夜没多久,就传来一阵喧闹声。起身探头向外看,只见老翁慌乱地**跑出院子,老妇则提着一个破旧的灯笼打开了门。原来是这带的差役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看见老妇出来,差役立刻凶狠地向她吼道:“你们家的男人呢?”老妇不禁打了个寒战,灯笼中的火焰扑闪了一下。老妇颤颤巍巍地向前走去,边流泪边说着:“我家三个儿子不久前都战死了。”她的眼泪伴着话语滴落下来,染湿了衣襟。“还有人呢?”差役不耐烦地吼着。“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那怎么办?”差役凶狠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差役的脸因残暴而变得扭曲,老妇显然吓坏了,小心翼翼地说:“我虽然很老了,但我请求跟你们一起回营去。”“你,你有个屁用!”差役狠狠地瞪了老妇一眼,声音又提高了八度。老妇吓得连连倒退几步,差点摔倒。刚站稳,她就赔着笑脸小声地对差役说:“现在赶到河阳去,还能够备好早饭。”一阵寒风**,是刺骨的寒意,老妇微弱的声音,讨好的笑脸,手中摇晃的破旧灯笼,滴落的泪水,都不断在我脑海中显现。我不忍再看,转身回房躺下,泪水打湿了我的枕头。
到了深夜,说话声音没有了,只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渐渐地亮了。我要继续赶路了,同我道别的只有老翁一人,想必老妇已经**去服役了。我望了一眼这间破旧的、摇摇欲坠的老房子,老妇低低的哭诉声,风吹动她满头白发和身上破旧衣裙的情景,都还清晰可见。转过身,我望着前面的路,漫长而曲折,唉,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
傍晚,夕阳还未落下。石壕村的天空,阳光没有一丝红色,但阳光却又是金色的,照耀在近乎破烂的房舍,犹如镀**金边一般,与残破的房舍显得分明。
杜甫来到房舍前,风打在杜甫的脸上,不禁将手搓了搓,又伸出一只手轻叩房门,许久,门打开了,开门了的是一位老妇人,老妇头戴着布巾,残破的衣服,枯瘦的手,脸上却有一丝笑容。杜甫投宿在了这家房舍里。
夜晚,大地死一般的沉寂,门外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有种**感。老妇的手放在胸口,似乎随着心跳,和着脚步的节奏,颤抖。老妇转身对正在床榻休息的老翁说:老头子,快从西墙出去,快!老妇的脸上显露焦急之色。老翁从床上蹦起,跨步想跳出西墙,跳出前,他回头望着看着他的老妇,在夜晚的漆黑中,霎那间有什么闪烁。
砰砰……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声音在四面回荡,似乎是命运的宣判一般。老妇望了望西墙,老翁已去躲藏,长舒了一口气,走出屋子,来到庭院,打开大门。
门外有十几人,是官吏,老妇看着眼前的官吏,竟然一下子说不出什么。你家还有男人吗?快点交出来!领头的手指着老妇,叫嚣。老妇人手抚上脸庞,低低啜泣:大人,老妇我本有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儿捎信回来,两儿已经阵亡了。
夜晚的寂静,老妇的啜泣声回荡。
少罗嗦,领头的官吏不耐烦地用手点着手中的红缨枪,到底还没有人?老妇的哭声禁止:大人,真的没有了。
此时屋中,婴泣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隐约还可以听见女子的说话声。
你不是说屋中没人了吗?官吏大声地吼叫。
老妇我还有一个在吃奶的小孙子,为了小孙子,儿媳不离不弃,出入竟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的眼凝视着屋子,似乎通过墙可以看见打着补丁,喂着小孩的儿媳。
墙外的一角,大雨下着,似银针落在地上,溅落一地,而这跟银针,却扎进了老翁的心里,又从眼角慢慢溢出来。
别跟爷啰嗦,把你儿媳交出来!官吏恶狠狠地说。
大人,儿媳是孙儿的命啊。老妇我虽然年老体弱,但是可以给士兵煮饭。现在赶到洛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做饭。老妇哭泣着。
那就快走!官吏上前带着老妇便匆匆离开。
屋内,杜甫看着这一幕,儿媳听着这一幕,孙儿不知这一幕。
夜晚,更深了,儿媳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低低哭泣。哭泣声打破夜晚的寂静
清晨,杜甫看着从外回家的老翁,一夜,老翁更加的瘦弱,淡然的眸子中,有一层雾,是晨雾,还是悲伤?
在一个傍晚,太阳已经在说再见的时候,杜甫独自一人骑在马上,来到了石壕村。在一位老婆婆家借宿了一晚。在吃过晚饭,准备休息的时候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屋子里的老公公**跑到远处躲藏了起来。
随后便听到"咚咚咚"的响声。老婆婆去开门,出现在门外两个凶神恶煞的差役。眼睛瞪得**的,问老婆婆:"把你家里的男人都交出来。"老婆婆悲伤地哭泣着走到差役面前说:"我家里本来有三个儿子,可就只剩下一个了。"差役好像有点傻又说:"那把其他两个交出了。"老婆婆接着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取征兵了。现在我的一个儿子给我来了一封家信。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战场**。"
就在这时,屋子了的孙子被外面的吵声吓得哭了。差役听到了气汹汹的说:"家里不是还有人吗?"老婆婆说:"家里只剩下一个吃奶的孙子了。"那他的母亲呢?叫她出来。"孙子的母亲没有完整的衣服。就让我这个老太婆跟你们走吧。"你们别看我老太婆虽然年纪老,力气也不大,但也是可以帮忙的。差役已经十分不耐烦了,担又无可奈何,为了不被上头责骂,他只能勉强把老婆婆带回去凑数,他大力的扯了老婆婆一把说:"要给我耍什么花样,我暂且放过你家里那两个,给我走!"
此时的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十分同情他们,却又**为力。夜很深了,说话的声音似乎没了,但好像听到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哭泣……早只同老头告别。
2、石壕吏改写
夜,是深沉的。苍茫大地上,只有寒风呼啸不止。
老妇人已经被差役们带走好一会儿了,家中静悄悄的,渐渐的,有女子的啜泣声响起,可随即便消失在了风中。“嘎吱”一声,那是衣柜的门开了,一位少妇怀抱着一个婴孩蹑手蹑脚地从衣柜中走出来。少妇两颊凹进,面色蜡黄,头发也稍显干枯,神情忧愁憔悴,明明只有十七、八岁的年纪,看上去却又三十四岁的光景。少妇身上没佩戴什么首饰,仅用一支木簪将头发挽着,没有穿裙裳,仅着的中衣上也摞满了补丁。
这位少妇是这个家的儿媳,才嫁进门不过一年有余而已。少妇抱着孩子蜷缩在炕上,穿堂风一吹,冷得瑟瑟发抖。家里面没有劳力去打柴,为数不多的柴禾还要用来烧饭,已经好几天没烧过炕了。原本这个家还算小康,起码穿衣吃饭是有保障的,可自从家里的三个壮丁**走后,日子便过得一天不胜一天了。少妇想起自己刚过门两个月丈夫便**走,怀孕是因为没有什么补品吃,天天晚上抽筋疼醒,现在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婆婆又**走了,公公也去向不明,一时间情难自抑,眼泪又纷纷落下。
天,渐渐亮了。太阳慢慢爬上天空,周围拢着一圈灰蒙蒙的云彩,冷人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一个衰老的身影在晓色中向小院奔来,少妇见到来人瞬时泪流而下,“爹,娘被他们抓去军营了,这可怎么办啊!”
“什么?”老头儿霎时如遭雷击般定在了原地,待他反应过来儿媳的话后,一时间老泪纵横,干裂的嘴唇嗫嚅着,可最终也只是一阵沉默。
杜甫步履沉重地走来向老翁告别,他是这场悲剧的目击者,可他无力改变任何事情,只能是多一分悲凉沧桑在他的眼眸里。
杜甫离开了。雾气朦胧中,他回眸望去,只见老翁佝偻着身子在家门口立着如同被霜打了一般。明明家就在身后,可老翁却给人无尽的孤独感,就像**上的一叶扁舟,不知归宿。
老翁拖沓着步子回到房中,慢慢地爬到炕上躺下,他需要休息,他累了。
少妇端着一碗菜粥走了进来,带着豁口的粗碗里漂浮着一两片边缘泛黄的菜叶,碗底淀着几粒糙米她边走边叫老翁起来吃饭,可老翁好像很累,一点儿也叫不醒。少妇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缓慢地走向床边。床上躺着的老翁是那样*静,胸膛没有一丝的起伏。少妇手里的碗掉在了地上,几片菜叶可怜地伏在地上,地上湿了一片。
一阵仓促的脚步声传来,将少妇从彷徨中拉了回来,院门被粗鲁地一脚踹开,一队差役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两个差役上来不由分说便将少妇架着向外走去,一个为首的差役说:“你婆婆半路死掉了,现在你跟我们一起回营去。”“不!不!”少妇哭喊着。像是知道母亲即将***一样,躺在床上的婴儿此时也嚎啕大哭。
可再多的泪水也无法融化差役们那颗冷酷的心,少妇的哭喊声渐渐远去。房中只余婴孩的哭声在不断回荡。天上渐渐下起了雪,纷纷扬扬的。婴孩的哭声与风雪声夹杂在一起,渐渐的,只剩风雪声了。
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5)
——改写石壕吏作文10篇
风,呼呼地刮着。我打了个寒战,如果仍然见不到一个子,我今天就得睡在外面了。
还好,前面总算出现了一个村庄,村口旁边的石碑早已经破烂不堪了。只依稀见得,写着“石壕村”这三个字。
我挨家挨户地敲着门:“有人吗?”没有人理我……这是最后一户人家了。“有人吗?”我连续敲了十多次。“吱——呀——”破烂的木门被打开了,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年轻人,快进来吧。”我说明来意后,老妇人给我安排了一张床,睡下了。
半夜,我被狗叫声惊醒了。“快!你来搜这子!”外边传来一个人的声音。“哐!哐!哐……”那个人用脚踹着门,“把你家的男人交出来!”“哗——啦!”我听得出,这是老妇人在叫老人逃跑,老人跑得跌跌撞撞的,好不容易才翻过了后院那堵墙。老太太战战兢兢地来到了门边。刚一放下锁,门就被踢开了。
那般的着老妇人,老妇人跪在地上,哭得满脸都是眼泪!差吏吼叫得多么,老人哭泣得多么凄苦。
我只听得老妇人再向差吏求情:“我的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正在邺城防守,一个人帮儿子带来了一封书信给我,说i另外两个儿子都被了。活着的人活一天是一天,死了的人便永远死了啊!”
差吏十分生气,怒吼道:“你儿子死了关我什么事!快把你家男人交出来,好回去交差!”说罢,便要硬闯进来。
老妇人没敢去拦他,突然想到我还在里面,便拖住的裤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道:“大人,我家里真的没有别的男人了啊。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她的母亲便还没有离去,但是她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不能来见您啊!”她哽咽道,“老妇人我虽然年老力衰,但是做饭的力气还是有的。请允许我去军营,去洛阳服役,或许明天还能给士兵们做一餐早饭。”
差役迟疑了一下,踢开了老妇人的手,说道:“要去就去,哪来那么多废话!”说着,便转身朝门外走去。
夜更深了,说话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可还能听到老人低微的抽泣声,我听了十分揪心。
第二天,我天亮赶的时候,我只和老人告别了,那个老妇人已经**走了。转身望去,那老人的身影显得是那么孤单,落寞……
《石壕吏》是我学过的一片古文,现在我来改写一下吧。
在夕阳出现在天边时,我来到了石壕村,这里有安史之乱的硝烟,每个人脸上都很悲惨。我来到了一户人家。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这是外面有一阵响亮的敲门声。只见家里的老翁越过了墙逃走了。家中的老妇走到门前去开门。原来来者是差役啊。这麽晚了他们来这里做什么呢?他们在门口大声的叫着,让家里的男人出去,我只听见门前的老妇在哭泣。
她走上前对差役说:“我有三个儿子已经被你们抓去看守战场了,有一个儿子最近给我捎信回来说我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现在大儿子也是苟且的活着,死的已经再也回不来了。”差役一点不领情,还吵着要人。老夫无奈地说:“现在我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他的母亲还在,不过出入家门没有完整的衣服。”差役们还是凶狠的对着老妇要人。老夫最后为了不让他们把自己的儿媳妇捉走,只好说:“我虽然老了,力量也不够了,不过请让我和您一起回去复命,赶快去河阳去服役,还能准备早上的饭。说完老妇就被差役捉走了。
已经到了深夜,差役们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想必已经捉着老妇去河阳服役了吧。屋里躲着的儿媳妇还在低声地哭泣。凄惨的一夜就这样过去了。天亮了起来,我早上起来准备继续赶路,只和那个老翁告别。
这就是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悲惨生活!
在夜幕降临时,匆匆赶路的杜甫,来到石壕村,他不得不到一个老百姓家投宿。老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
深夜,石壕村一片寂静。劳累了一天的杜甫正待安歇之时,只听到咣咣,咣咣……的砸门声,又传来开门,开门,听见没有……的叫骂声。只见老汉披上布片**而逃,老婆婆边答应着边去开门。
你家男人呢?快把男人交出来!差役声嘶力竭地叫骂着,高喊着。他们一个个瞪着眼,又腰站在那里,差役一个个横眉立目,张牙舞爪,在火把的照耀下,好似一群**,一群恶狼。老婆婆颤抖地战战兢兢地哭诉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我儿子捎信说‘老大老二都战死了’,我们活着的人还能活几天呢?唉……没等老婆婆说完,不耐烦的差吏暴跳如雷地吼道:少哕嗦,屋里有谁?快把人交出来!老婆婆涕泪横流,痛哭失声,她悲悲切切地说:家里再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小孙子才几个月,**才没离开这个家,她连一件整裙都没有啊,怎么出来见人呢!那也不行,快,快交人!说着,凶暴的差吏就冲进屋来抓人。老婆婆又哭着央求道:求求你们啦,留下我的儿媳吧!你们非要人,就让我跟你们去好了。我虽年老力衰,可是连夜赶到河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呢!那就快走吧!差吏恶狠狠地说。
夜更深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哭泣声,偶尔还听到一声半声的秋虫鸣叫声,大地一片漆黑,一片迷茫。啊,啊忽然传来乌鸦的叫声,杜甫从沉思中猛抬头,四周空荡荡,荆棘丛生的荒野,零落的白骨遍地,瑟瑟秋风,潮湿的浓雾,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迎着凄风愁雾,向前行,走啊,走啊……
话说,两个官吏到了石壕村,来到老翁家门前。
老翁翻着墙走了,老妇出门看。两个官吏问老妇:“你家还有什么人?”
“两位大爷,我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战死,另一个正在边疆打仗。现在家里只剩下儿媳和孙子。”
“那你就跟我们走吧,给我们烧火。那儿正缺个人烧火。”
“大爷,求求您们,饶了我吧。”
“不行,你必须得走。”
老妇人被官吏拉走了。官吏笑着拉着老妇走向**,此时老妇已是饥饿难忍,筋疲力尽加上长途跋涉,现在快撑不住了。
“快点走,在天黑之前得赶到前面那家客栈。”官吏的速度加快了。老妇的步伐也加快了,老妇快不行了。
突然,老妇饿倒了。“怎么不走了!快走,不走我可就打了。”
“大爷,给点吃的吧,我饿的不行了,你打我也没有用啊!”
“你还问我要吃的,我问谁要吃的去,你就算渴死了,我绝不会掉下一滴眼泪。”
“我实在走不动了,我又渴又饿,与其累死,不如**。”妇人喃喃地说。
嗵!沉重的打在老妇人身上,老妇发出了一声惨叫。
“哈哈!现在知道我们的厉害了吧,你最好是老实点跟我们走吧!没人会可怜你。”官吏恶狠狠地说。
又是一棍打在老妇的身上,老妇倒下了,哈哈大笑的官吏傻了眼。
其中一个官吏说,这样我们没法交差,大不了我们再去趟石壕村!
寒风仍呼呼地刮着,老妇躺在路上一动不动……
在一个傍晚,太阳已经在说再见的时候,杜甫独自一人骑在马上,来到了石壕村。在一位老婆婆家借宿了一晚。在吃过晚饭,准备休息的时候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屋子里的老公公**跑到远处躲藏了起来。
随后便听到"咚咚咚"的响声。老婆婆去开门,出现在门外两个凶神恶煞的差役。眼睛瞪得**的,问老婆婆:"把你家里的男人都交出来。"老婆婆悲伤地哭泣着走到差役面前说:"我家里本来有三个儿子,可就只剩下一个了。"差役好像有点傻又说:"那把其他两个交出了。"老婆婆接着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取征兵了。现在我的一个儿子给我来了一封家信。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战场**。"
就在这时,屋子了的孙子被外面的吵声吓得哭了。差役听到了气汹汹的说:"家里不是还有人吗?"老婆婆说:"家里只剩下一个吃奶的孙子了。"那他的母亲呢?叫她出来。"孙子的母亲没有完整的衣服。就让我这个老太婆跟你们走吧。"你们别看我老太婆虽然年纪老,力气也不大,但也是可以帮忙的。差役已经十分不耐烦了,担又无可奈何,为了不被上头责骂,他只能勉强把老婆婆带回去凑数,他大力的扯了老婆婆一把说:"要给我耍什么花样,我暂且放过你家里那两个,给我走!"
此时的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十分同情他们,却又**为力。夜很深了,说话的声音似乎没了,但好像听到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哭泣……早只同老头告别。
一片凄凉中,我来到了石壕镇。夜幕笼罩着大地,风卷残叶,簌簌地在我身边飞舞。大街上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家家户户都闭门灭灯,整个街道沉浸在凄凉中。我又饥又饿又困,实在累得不行了,就想在镇上借宿。敲了几家的门,没有人来开门,终于,一家的门开了。
开门的是一位老人家,她穿着破洞百处、遍处补丁衣服,满脸皱纹,佝偻着腰,蹒跚地走了出来,嘴里唠叨着:“我家没人了,我家没人了……”
“你是谁?”她看见我不像官吏,问道。听了我来这里的缘由,便同意我借宿。门刚关上,又响起了脚步声。里屋问道:“谁啊?”一个老翁的声音,“你带了朋友了吗?”我摇摇头,他马上越过了墙,躲了起来。
“嘭”,门被撞开了 ,有个官吏挎着大刀闯了进来。他长得虎背熊腰,谁见谁怕,一脸的胡子更是吓人。他大叫道:“你们家男人哪去了?老实地给我交出来!”
老妇人小声地说:“官老爷,我仅有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了,大儿子刚写信回来说弟弟们都战死在沙场,连尸体也找不到。可怜我的儿啊……”
官吏又叫道:“其他人呢?有力气的都跟我走!”
老妇人哭道:“官老爷,不是我不交人,是家中实在没有人了。”
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屋中的娃娃睡醒了,哭了起来。
官吏有一听,用手指着屋里说:“你听,那是什么?再不说实话,我就搜了!”
老妇人被逼无奈,只好说:“家中还有个吃奶的孙子,因为他,**妈还没走。”
官吏说:“把她叫出来也可以。”
老妇人狠狠心说:“我力气虽小,但请让我去吧,去河阳服役,我还能烧明天的早饭。”
夜又恢复了宁静,只有北风为老妇人悲伤地唱着哀歌,乌鸦呱呱地大哭起来。
第二天早晨,我只与老翁告别,独自赶路去了……
月色笼罩着石壕镇,全村一片寂静,诗人杜甫经过石壕镇,见天色已晚,便投诉到石壕镇的一户人家里。
杜甫刚想睡下,突然听到官吏来捉人的喊叫声,他便穿好衣服走出房门,看到这家的老头越过墙头逃走了,又见老妇人正在门口站着。杜甫走到大门口,看到官吏那生气的表情,又看到老妇人正在啼哭。杜甫上前去问官吏缘由,官吏恶狠狠的说:“我们来找这家的壮丁了,这老妇人却说没有,谁信呢?”官吏的话音刚落下,老夫人就带着哭腔诉说到:“我家有三个儿子,我这三个儿子现在都在邺城防守。前不久一个儿子托人捎新回来,说我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现在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永远逝去呀!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还未断奶,所以她的母亲还未离去,现在进进出出都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裙子。老夫我力量虽衰弱,但我请求今晚和你们一同回应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过赶得上准备早饭。”官吏一听完,说得有道理,便赶忙催着老夫走,杜甫在一旁觉得老夫很可怜,又年纪大了,遍体老夫向管理求情,这两个管理毫不留情地说道:“哼,杜甫,念你和我们是同行,我们不抓你算不错的了,别得寸进尺!”杜甫见状不多说。老妇人进屋和他的儿媳妇交代了几句,就出来了。老妇人头也不回的走了。夜深了,杜甫在房里听到有人在抽泣,便走出门外,见这家的儿媳正躲在墙角哭泣。杜甫深知这妇女的悲痛,便不前去打扰,独自回房了。
第二天早上,杜甫要离开了。他去向这家人道别的,却发现老头子已经回来了,杜甫也只能与老翁道别。
在石壕村投宿的这个晚上,周围阴森森的,好像要发生点不好的事。果然,半夜就有几个官吏四处抽壮丁,老头儿听见了,怕自己**,就**逃跑啦。老妇人开门去看个究竟。
开了门只听见官吏咆哮:“怎么才开门,你们家的男人呢?给我出来!”
“官爷你听我说呀”老妇人未曾开口泪先流,“我们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战场**,只有他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的爸爸很久以前就死啦。家里哪来的男人呀!”
“真的吗,那我可要进院子里看看。”小吏四处张望,“这种环境怎么可能有住了,我们到下一家去看看。”官吏刚一出门,室中传出了啼哭声。这可官吏激怒啦,一把就把老妇人推到在地:“不是说没人了吗”老妇人赶紧解释:“对不起呀!官爷,我是不想骗你,可我也是迫不得已呀,室中还有一个婴儿和她的母亲,你把她母亲抓了,那我孙子不是没奶喝了吗?求求你了,不要抓我媳妇儿。”
官吏那里肯信相信,硬是要闯进去,老妇人一把抱住官吏的脚乞求道:“官爷,真的没别的人了,再说我那媳妇儿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怎么方便见官爷您了,要不我去服兵役,好吗?”
官吏一脚踢开她的手,愤怒的说:“要你有何用?”“虽然我没力气打仗了,但我还可以帮你们做早饭,求你啦官爷,不要抓我媳妇儿,让我代替她吧。”
“那好吧,你就跟我走吧。”官吏无奈的说。
夜深了,老头儿才回来,老头儿看老妇人不见啦,便和媳妇儿孙子哭作一团。天亮了,我只和那老头儿道别便上路了,回头看着老头孤单的身影,我心里一阵悲凉:这战乱何时是个头?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春,由于指挥部**,郭子仪等被史思明的援兵打的全军溃败。唐肃宗为补充兵力,在洛阳从西至潼关一带,无论男女老少,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有一天,杜甫来到了石壕镇办差。由于他行了遥远的路程,感到很辛苦,就来到一家客栈睡了一觉,直至半夜。
一阵吵闹声震醒了杜甫,杜甫出门看了看,差役在到处抓人。差役正想抓杜甫,杜甫出门看了看,差役在到处抓人。差役正想抓杜甫,杜甫从客栈里拿了一个官牌,差役看了对他毕恭毕敬,没一会儿又去别处抓人了。杜甫正想回客栈休息,看见一个男老人**跑了。杜甫正想去问他为什么**逃跑,一个差役带了一对差役,指着老人的家说:“搜。”差役们正要把门砸开,一个老妇人开了门,为让老头子能跑更远,应对着差役们。
差役们凶狠的向老妇人喊道:“你这个老家伙挡在门口干什么?”老夫人悲苦的诉苦道:“我的三个儿子被你们抓去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最近写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已经战死沙场了。还活着的人偷偷地生活,死了的人已经死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子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就连我们一家人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裳。我的虽然小,但请让我进也更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可以给你们做饭。”
到了深夜,周围都像是凝固了,但好像还能听到有人在低声的哭泣。天亮了,杜甫同那个老头子告别,继续赶路。
天灰蒙蒙,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了石壕村,今天就在这里住下吧,我心里这样想着。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听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逃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老妇告诉我老头子逃跑的原因,我感到很惊讶,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听着门外局势的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我透过窗户看见老头已经逃走了,老妇赶忙出门上前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且还活着,死去的永远不会回来了,我家里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很老了,但是我可以和你们连夜赶回去,还可以给战士们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既然你家没有男人你就和我们回去吧。"我准备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她的儿媳拉住了我,示意叫我不要出去。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隐隐约约听到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时,只能同那老头一人告别。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6)
——《石壕吏》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急浮?br>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
四、说设计:
(一)导入:
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目的: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强调两个读音:老妇出门看(kān)咽的三种读音。“走”、“已”、“裙”、“前途”、“且”、“虽”、“急”等词语的意思。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
3、一生读课文互评,教师点拨古体诗的停顿、节奏。
再指生读。强调感情基调。
师范读。------**读。-------指生读-------齐读
目的: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4、疏通文意。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不安。
2、分析老翁、老妇、官吏、杜甫的形象特点,从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品味作者的思想倾向。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想象老妪说这些话的用意,结合插图想象官吏会说些什么。同桌配合补充吏呼的内容,并在班内说一说。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五)“走进石壕村”
1:生动的复述故事。目的: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记忆文章内容。
2:四人一组演短剧。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总结
(七)延伸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照顾全体,拓展知识。
1、解词:(抢答)
投——;逾——;一何——;附书至——;且——;
新——;戍——;犹得——;幽咽———;急——;
虽——;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
仿写:草堂佳作在,——————。
国家强盛,—————。
3:背诵《望岳》比较与本诗风格上的不同。目的:体会文学源于生活。培养写作。
(八)作业:
1、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村)(有吏夜捉人)——社会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呼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老妇:啼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设计目的:理清脉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说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展示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设计意图:引用*、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明确: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明确: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确: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忧国忧民。
补充: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设计意图: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材料;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