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雾锁函谷关

雾锁函谷关


不知道几千年前那个睿智的老人骑着青牛出关时,是否也如今天这样,被浓密的大雾笼罩着,锁着。如果有,那紫气东来的传说当在浓雾消散之后。或许那天浓雾过后,艳阳高照,天气晴好,当老子骑着青牛走近时,把守函谷关的尹喜看见了他身后的紫气。

偌大函谷关景区静悄悄,似乎就是我们3个大学老同学和老刘在漫天大雾中飘荡其中。十米开外就一片模糊的浓雾,给这本来就涵盖了神秘色彩的古老关隘,平添了几分神秘。晴好的日子里,即便在很远的连霍高速路上都可看到高高的老子塑像,今天我们分明从其身旁而过,大睁了眼睛,也只能勉强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

三门峡的朋友老刘说,古函谷关还在前面濒临深涧之处,眼下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道家文化展示区高高在上的殿堂正门前两行石阶中间,黑白分明的太极图案格外醒目。大大的“道家之源”牌匾高悬正中,两侧的对联“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 五千言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高度概括了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和道家学说上的巨大贡献。

进得大门,镌刻着“千古道源 万世德宗”的照壁散发出庄严肃穆的基调。转过照壁,太初圣宫赫然眼前。大门两侧镌刻“太初明道德万丈显光芒遍绕兴社稷 圣功沐天尊大同崇朗耀巍峨乐修真”的对联,根据想像而神话了的老子供奉塑像端坐殿中,正对大门,无须登殿,即可仰视其风采。太初圣宫两旁和后面,有函谷关大道院、修真馆等显示此处为道教学说发祥地的建筑,如同对待太初圣宫一样,我们是心怀崇敬但不参拜,只在门外伫立观看。每处都有几位身着道袍者相邀进殿,而我们一律置若罔闻。我们喜欢的是哲学家的老子而非神话了的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道德经》的开头,绝大多数人都能说得上几句,而能说得上几句,似乎便可自己以为有文化了。当我们来到函谷关,面对洋洋洒洒铺满几十米长一面墙的《道德经》时,忽然发现,我们自以为的所谓有文化,充其量不过沧海一粟而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据传几千年前老子出关时所著五千言《道德经》,随便一章一句,及至今天乃至后世,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修身养性均足以给人们辅佐与启迪。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我们眼下所在的秦关,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战争的硝烟。

登上静静伫立两山之间的函谷关城楼,西望一片雾茫茫,东眺雾茫茫一片。天地之间,人烟杳杳,景物模糊,历史沧桑,往事依稀。

浓雾终于消散,函谷关景区新开辟的人工湖烟波浩渺,岸边垂柳依依,颇有点江南水乡味道。湖畔道德经广场高高站立的老子塑像,金光熠熠;桥头那尊老子骑青牛的花岗石雕塑,栩栩如生。相比起来,我们更喜欢平易近人的有着几分严肃的老子骑青牛花岗石塑像,因其更加平民化,而我们,正是一介布衣普通平民。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