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拿起《百年孤独》,许久没看搁在床头,乍一拾起人名都快对不上了,在人名情节的对仗中,下定决心看书再不可以半中间耽搁那么久。缓了一会儿,总算进入了情境。
在网络的一个应用上关注了一位女士,因为她的一段文字,她说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睡前读一百页的书。我们总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理由喜欢某个人,某个你想到达的目标在你还在仰望它的时候,你发现了跑在你前面的同伴,想要靠近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不相识,远远地就这么看着,我觉得她一定是美丽的!
美丽可以有很多方面构成:适当的妆容、得体的服饰,那是外表;善良、睿智,那是内在。爱读书的人一定多是善良的,善于思考的。人生本就是立体的呈现,生命算作长度的话,读书一定会增加你的宽广度,看待同样一个问题的立面点可以有很多不同,而宽广度决定了你的方向。
读书可以让普通又平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蒙上一层诗意。不是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吗!远方不一定常去,却可以把诗意过进生活里,让看待世界的这双眼睛发现普通生活里的美好,向善向美间传递正能量,实在很好!
自勉!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茶香缭绕,书香晕染,心香氤氲……我深深沉醉其中。
书好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心中的困惑之门;书好像一对翅膀,能够助我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书好像一盏明灯,能够指引我在黑暗中寻找方向;书是那一段阶梯,使我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在那些与书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照词,积智慧之沙,感文学之美。在书中,我结识了一个个不朽的人物,靠近了一个个闪亮的灵魂。记忆中最深刻的要属《鲁宾逊漂流记》了。当时对他的勇气和胆量感到佩服,甚至把他列为心目中的大英雄。在遭遇船难后流落荒岛,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一个可以聊慰的朋友,那种恶劣的生存条件,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但他却坚强的活了下来,他没有轻易向生活屈服,向苦难投降,他那坚毅的品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当今生活中,有一些人因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还有一些人竟然因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他们是多么的愚昧,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将失去光彩与价值。读书能赋予我无限的想象,仿佛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去体验春秋战国时代的连绵战火,观望盛唐的繁荣;读凡尔纳,柯南道尔的科幻小说,把我们提前带入缥缈而又精彩的世界。
品读《红楼梦》时,仿佛置身于贾府门前,感受着富丽堂皇的封建大家族,目睹着各式各样悲喜人物的不同命运。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体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展现了一个大家族盛极而衰的过程。我欣赏贾宝玉的率性自然,清高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喜欢林黛玉的娇弱清丽,才情横溢和孤标傲世;我佩服王熙凤的为人圆滑,精明干练。读过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学习了一些写作手法。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名著,与平日的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他将贾府的各处建筑甚至不起眼的小角落都描写的细致入微,他能够做到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并运用环境渲染,暗示衬托等多种手法使《红楼梦》耐人咀嚼百读不厌。读《红楼梦》就像是在与作者的思想交流,不知不觉沉溺在他所塑造的人物中。
读书好似品茗,需要细细品尝,常常让我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的残荷听雨声”的闲情,在金风徐徐的黄昏里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情,在汹涌的江水边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粗犷。在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与书相伴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书使我们去攀登知识的高峰,使我们求索于思考的天空。读书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体会到人生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徜徉在这书香墨海之中,让它伴随我们的成长,丰富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灵。
读书无止境,求知无止境,书是我们一生的老师,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感悟。
转眼间瑄宝成为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小“读书郎”已半年多,记得老师提到瑄宝幼儿园的表现时说他很爱看书,上学第一天就是舒舒服服的坐在小熊沙发里看书,的确,瑄宝是个爱阅读的孩子。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对宝宝来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受益一生。
现在回顾一下,我想瑄宝喜欢看书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吧:
一、天性:小孩都有好奇和探索的天性,顺应孩子的天性,阅读会事半功倍。我们会有意识的结合他成长的特点,给他提供大量感兴趣的图片或书籍,还有相应的玩具。比如他从小就喜欢车,看汽车图片时非常专注,先认识汽车类型、国内外各种牌子、型号、排名(价格、速度),接着产地、用途、甚至英语名称都要刨根问底,到现在关心汽车怎么生产出来的、汽车为什么会开、为什么会撞车会爆炸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除了买以外,还会有意识利用可以收集到的任何资料,如汽车主题的台历、汽车网站的知识等加以引导,当他明白了一个问题时,会很满足。再比如因为世博会他有一段时间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中英文名字及国旗很感兴趣,我们就找来世界地图和一些小册子,他经常会要求我们同他一起看一起念,不厌其烦。我觉得目前阶段看什么学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培养他在对感兴趣的东西研究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的专注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给他准备了小书桌小椅子,腾出一个书柜专门放他的各种图书,想看书了自己挑;另外,我们自己也比较爱看书,小孩子也有模仿的天性,看到爸爸妈妈如此喜欢并享受阅读,潜意识中也会觉得阅读是件美妙而自然的事情。
三、交流:我们经常会和孩子讨论对书中故事的看法或困惑的地方,再加以引导,也会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如龟兔赛跑、天狼食月(节选自《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宝宝很喜欢,对故事的理解也有所加深,进而更爱看书。
因此,一旦孩子产生了兴趣萌芽,家长加以顺应和支持,并提供良好的物理、心理环境,闲暇时多作交流,我相信,变成一个爱读书的“读书郎”,指日可待!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受书本的影响,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
因此,与书籍结伴,就能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就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
所以,我们自小就接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
于是,我们自然知晓了读书之美,我们还在现实之外追寻一种和书中同样的意境,羡慕古人和先哲驾一叶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间,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豪迈;于是,也想学他们一样,惬意地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际,玩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于是,在一些与孤独为伴的日子里,沉浸在一抹夕阳的温暖里,独坐在房间的一隅,手捧一卷好书,陪伴一些如水的音乐,闻着菊花茶的清香,看它们独自沉沦,独自盛开,任凭思绪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和悲伤;于是,知道了读书的美,知道了那是清澈的双眸里紧锁的渴望,那是灵魂深处自然的歌唱。
或许,读书的美源自于追寻。
为了那些需要追寻的梦想,为了那些需要填补的空白,爱读书的人们平白无故多了一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因为孤独,人们徒添了一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因为无奈,人们便产生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
因此,喜欢文字的人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也正是在那种痛苦和孤独的沙砾中,磨砺出了永恒和唯美这样璀璨的宝石,让文人志士为之倾倒,哲人古贤为之憔悴。
所以,读书的美,读书的境界,都蕴涵于此。
小小书卷,涵盖了大千世界,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之人方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转眼间,已听闻春鸟报晓之音,心中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动和温暖。
小的时候,我也不懂选择怎样的书籍来读,更不知道书也能读出味道,直到自己长大一些,喜欢写日记,喜欢在笔记本里摘录那些感动自己的句子,直到自己把书中的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思想,也直到自己喜欢上了写作,并且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
才知道,读书,只有读出味道来,才能不断激活思想。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读完一本好书,犹如饮下一杯甘醇的美酒,酣畅淋漓、回味悠长。
人生多繁忙,事事总相随,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去读书。
所以,读书贵在坚持,读书需要心境,只有当我们捧出心中最为柔软的温情和最为细致的情怀去迎接书籍的墨香,才能对人生道理、人生价值的感悟有所把握,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清人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不会枯竭。
所以,我们身处凡尘,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自然都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
如果我们能站在智者的肩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就能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出口,就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味地读死书,沉浸在烘托出的意象中,脱离了现实,就会和这个世界分离。
因为,现实的残酷,人性的自私也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走,每天都是快节奏的生活,些许的无奈,些许的感伤。
所以,在徜徉书海,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时,还要清醒地知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的生活,毕竟这个世界俗人太多,也可以说高雅之人太少了。
只有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才能让书籍的清泉浇灌自己的内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
在每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日子里,读书不仅给我带来内心的宁静,还能让我在书中找到希望和安慰。
于是,我喜欢阅读,我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读,故我在!我读,所以,我快乐!
小的时候,总喜欢爬上屋后的山,山上有满满的苹果树,苹果树上总会有我的身影。我喜欢坐在不高的苹果树上,看着天空的飞鸟和云彩,吹着清风,望着远方零零散散的房屋。
长大的时候,学科繁多,我也回到了城市,城市的远方看不见山。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登山了,整天呆在家里写着试卷。
后来,终于有个长假,我放下作业和家人一起去登山。
我走在铺满水泥的山间小路上,却没有发现小时候的快乐与愉悦。我抬头看着天空,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
小时候的我,会从铺满砂砾的小路上寻找我的快乐:长大时候的我,会慢慢走在林间小路上,追寻属于我的闲适,观赏山间恣意生长的树木花草,偶尔想起背过的一首诗词。
记得书上有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要多实践。那么,我在想,实践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苏轼登山是为了体验“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妙景象,而我们登山却是为了锻炼,为了放松。那么,到底哪一种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呢?这些,书本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做到“实践出真知”----自己去探索。
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的一本永不褪色的书,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了解很多,学习很多,接触很多。单只是登山,我们就能够有很多感触。
我登上了山顶
山顶很空旷,野草丛生,怪石盘碣,在奇怪的石缝里偶尔还可以看到一株小小的树木,风吹得它们摇曳不止,却没有倒下。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从小就是好学生的我注定不能沦落为不读书的人,而时至今日,我才思考我为什么要读书,小学不知是哪里来的兴趣,而如今仍然如此,不过却多了一层疑惑,为什么要读书?长辈都是说,读好了书未来才会好、才会有钱,我从来没有在意过这句话,甚至觉得这根本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成功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走读书这条路,但现在我彻底否定我以前的思想,进了初中,才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跟如今学的有关,而将来会学习,在没有弄懂我为什么要读书之前,我幻想了一下,如果我现在没有读书或者放弃了认真学习,我会怎么样,我想我会很“轻松”,可以成天肆无忌惮的玩,大不了就是听听父母的唠叨,可能这样久了,父母也不会唠叨了,而老师也会放弃我,我会觉得这样很“快乐”,每次考试的时候,琢磨着作弊的各种鬼点子,幸运一点,没被老师抓住,倒霉一点,被老师训一顿,考试作废,可能之后还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到中考的时候,我无法作弊,而结果就是我彻底“解放”了,因为不想读书,于是我开始混社会,自己打工,一直玩心不减的我根本做不好任何事,所以也就成了啃老,成天跟“哥们”出去鬼混,如果倒霉,被人陷害染上毒品,我的一生就彻底完了,要在戒毒所待着,尽管出来了也不会受人待见,注定孤独终老,如果没有走到这条路,那么此后我也不可能一直啃老,肯定是要工作的,然后结婚生子,可是没有文化水准的我又能找到一个多好的对象呢,那么我也只好苦活下去,不会快乐,想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说我还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自己创业、白手起家,然后成立一家公司成了成功人士,但是在这之前你们有没有想过,没有文化的我或许连怎样注册公司都不知道,连要干什么都不知道,连资金都没有,也没有一个伙伴,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一个连好好读书都做不到的人他又怎么可能战胜这些困难,或许我可以当明星,但是明星是需要外表的,或许我可以整容,整容也只是好看一时,总会有副作用的,而当明星,要不红一时,要不根本没机会红,再不然有机会却怎样也红不起来,而老了以后,你又能干什么,一切私生活都被曝光在人们面前,一个连读书都不能坚持的人,怎么可能可以承受外界的骂名、不好的评价?现在不是战争时期,我们不可能可以没有文化纯凭一个爱国的心投身于战争,成为一位民族英雄,想到这里,或许又会有人说,我可以考体育发家,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运动天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就算你可以靠运动成名,如果你没有读书,当你站在奥运会上跟外国人比赛时,你还需要带翻译,如果那些人赢了你暗地笑话你甚至是中国,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有义务维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可是因为你的知识不够,你都不能反驳,你也不能证明中国是强大的……
至此,我想清楚了,初中高中这六年,你玩得多开心,那么你以后的人生就会多悲惨,但如果我努力学习,熬过了这短短的六年,就算我没有成功,但我也决不至于沦落到以后的人生在悲惨中的度过,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读书这条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差异,现实总是无情的,有些东西,你躲不了,也逃不掉,有些选择,只有一次机会,一旦选择,就无法改变,其实怎么选择,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选,但是我已经选好了,我的心中已经有一座城堡,而现在就等着我一步一步的向它迈进。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我们指尖滑落,青春年少时的记忆大多早已尘封,唯有那段如痴如醉读书的日子,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悄然浮现,清晰如昨。
儿时的我就对书本生了浓厚兴趣,这主要得益于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个爱书的人,在他的床头,总会散落着几本发黄卷角的旧书。父亲一有空就读,读完后就讲给我们兄弟姐妹听。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夜晚的来临,每当这时,忙活了一天的家人围坐在火炉上,一边做着手上活,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姜太公钓鱼,薛仁贵西征等故事。火炉里的火红彤彤的,偶尔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和着父亲绘声绘色的说书声,让我痴痴地遐想着那古老的美丽的世界。父亲也有故弄玄虚的时候,每每说到精彩之处,由于时间晚了,他就停了下来,还拿着腔调说:“欲知事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任凭我们怎么央求,父亲就是不说,还要挟我们说,要是我们不听话,以后就再也不给我们讲书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意犹未尽地上一床睡觉。
稍稍认得了几汉字的我,便不满足于父亲的说书了,忍不住捧起父亲那些厚厚的旧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由于好多字不认识,那时也没字典,我要么大字不识读半边,要么跳过去,要么读形近字,至今想来还闹了不少笑话。例如我一直将“纨绔子弟”读成“执跨子弟”,直后来工作了被同事取笑了,我才改正过来。当时尽管半懂不懂,我却被那些的动人的文字所吸引,它们如同灿烂的阳光,暖暖的,暖进了我的心田,让我有种掩饰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在那没有电视电脑生活贫乏的年代里,读书成了我心灵的唯一慰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为了顺利地借到书,我费劲了心思。得到了书后的我如获至宝,每晚点上一盏媒油灯放在床头,我就侧身躺在床边,用书罩着微弱的灯光贪婪地读着,常常一看就是深夜。憨厚的农村父母没听说过什么叫近视,也就从来不管我,我也乐得自在,常常一个姿势看到深夜,正是这个原因,小学没毕业我的视力就下降了。
依稀记得我看的第一本爱情小说叫《生死恋》,那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读的。当时父亲是不允许我看这类书籍的,我就偷偷地看。父亲看书和我一样喜欢躺在床边,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书掉了,油灯泼了也不知道。我趁父亲睡熟后,蹑手蹑脚地溜到他房里,捡起地上的书本,再溜回到自己的房里,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忧伤美丽得令人震撼的文字,到了下半夜又悄悄地将书还了回去,连续几夜,我就把它看完了。直到后来我才告诉父亲,父亲一边笑骂着,一边扬手作打我姿势,我早已笑着跑开了。
最值得留恋的读书的时光是在上师范的三年里 ,不善交往又略带自卑的我,跳了农门没了升学压力,几乎泡在了书海里,一任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在书中放纵、驰骋,如一醉如痴地在字里行间穿行。每每读到动人之处,我会反复细读,然后将书捧在胸口,眼含热泪,将感动千回百转之后,便会幻想一些迷茫而遥远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优美的古诗词,师范三年我就摘抄了两大本。在那“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里,孤独和寂寞也成为一种时尚。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我,总爱沉浸在无边的幻想中沉醉不醒,但又难以压抑内心的狂一热,于是只好用书信与远方的朋友倾诉。于是就把从书中得来的诗词拿来卖弄卖弄,牵强附会地附上几句诸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量雨”之类的,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满腔“闲愁”喷一涌而出。如今闲来无事,再翻开那些“愁肠百结”的书信时,不禁笑出声来。但是依然感动于年少时的那份幼稚与纯真,虽然很肤浅,但也间接地积淀了知识,充实了青涩的青春。
令人怅然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却再没了年少时读书的激情。我总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很久没有心潮澎湃地捧起过一本厚厚的书。我在安逸的日子里放逐自己,在世俗的河流中随波逐流,与书本渐行渐远。在一次次杯盏交错的欢笑声中,一场场喧闹的亲朋聚会里过后,我会莫名涌上一股孤独和惶恐。我知道,骨子里,我是那么怀念那儿时陪伴我多少个不眠之夜的那盏油灯,怀念那些发黄少页、折皱卷角的书本,怀念那故作高深与朋友写信时的那份温馨与久违……
生命中总有些美好的记忆,在我们彷徨时默默温暖着心灵,年少时那份读书的痴狂,是我今生最怀念的、时时重温着的感动与记忆。是该重拾书本的时候了,当岁月的痕迹慢慢写满我们脸上时,我们才不会因为昨日留下的太多遗憾而叹惜。
小时候,我特別爱读书,可那时只有在离家很远的街上,才有一个新华书店。因为离街远,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况且家里窘困,哪有闲钱给我买书,偶尔看到一本书就像得了宝贝一样,爱不释手。
那时代小孩子八九岁,就要帮大人做事了。一天我好不容易借了一本书,很不愿意去干活,但也不敢不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拽猪菜。于是就把书藏在衣服下面,提着篮子坐到村头的大槐树下看了起来,看得入了迷,等到想起拽猪菜时,天已快黑了。于是心里一动,就找来几根小木棍架在篮子里,再往上面盖一些猪菜,篮子看起来像满满的,提回家让妈妈检查后,赶快倒在猪圈里。吃晚饭时,因为心虚,不敢正眼看妈妈的脸,好在没有被发现。胆子就大了起来,第二天如法炮制,第三天依然。竟然骗过了精明的妈妈。过后想来,妈妈一定发现过我小小的伎俩,只是疼爱我,没说破罢了。
很多时候,我找不到书读,就听收音机。我家有一个破收音机,经常接触不良,有时听着听着没有声音了,赶紧用手拍拍,就又有声了。我在收音机里听评书,听话剧,听新闻,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因为没书看,就饥不择食,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有时是药书,有时是农林技术书。只要有字的书,都翻着看,积累了许多知识。那时心里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能坐到图书馆里舒舒服服看一回书。
现在有条件了,见到好书就想买,反而很久也静不下心来看一本,更不用说精读了。记得《黄生借书说》里有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看着书柜上落满灰尘的书籍,心里满是惭愧,于是更加怀念年少时那段读书的岁月。
隔壁有个七岁的男孩,每天上学都要哭,还要和他妈妈躲猫猫,藏着不想上学。我笑,这孩子怎么这样怕上学啊?我家妮妮就从来没哭过。女儿在旁正好看到,对男孩充满同情,然后一本正经的说:“妈妈,如果可以,我也想大哭一场。”“为什么?”我颇觉诧异。“如果这是个自由世界的话,学校就是监狱。”这个我不能反驳。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纪律,我女儿最怕的就是成堆的作业,更何况还面临着小升初的关坎。“每个人都不是绝对自由的,比如你爸爸,每天都要起早带晚啊?也不是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啊?妈妈看上去自由一点,但是我天天看店,一步路也不能离开啊?最起码,你的学校还有许多其他的娱乐活动的,比如,舞蹈课、音乐课、体育课,还有每年两次的外出旅游,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如果你天天在家又会怎么样呢?还不是烦死,也没有同年龄人跟你玩。”
刚巧,有位顾客进来,听到这些,笑着说:“我孙女那会儿也不愿去上学,我就跟她说,好啊,那你就拿个蛇皮袋,拿根棍子去垃圾桶里扒垃圾,说不定找到什么瓶瓶罐罐的也能养活自己,后来她再也不提了。”听到这,我笑着问女儿:“那你愿意吗?”女儿耸耸肩,“给你上学,还不是希望你以后过好一点。”女儿不情不愿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我一直在想:上学的条件好了,孩子们反而倒不愿意上学了,这是为什么?
我喜欢夜间读书,但是我读书的姿势并不是很优雅,没有软垫沙发,没有清茶,也没有落地窗纱。我一般是窝在床上,靠着枕头,有时候仰累了还趴着,就像脱了水的鱼,头向上翘着,不得已的时候还用手掌托着下巴,以至于脖子不太酸。看到精彩的部分还要闭上眼睛想一会儿,有事还得备点纸巾什么的,以备不时之需。
我喜欢在夜间看一些短篇的心情文字,长篇一般不看的,因为太容易入迷,常常要熬夜,不看完不能罢休。床头常备一本宋词,一本散文集,一本世界短篇小说集。纸和笔是必备的,有时候心血来潮,还要把因为看某篇文章突然想到的记录下来,不想错过任何的思想波动,以为这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尽管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
常常鼓励自己,很多名作家都有每一天写一点的习惯的,叫勤于笔耕,这也是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所以,每天只要写上几行,心理也就觉得特别踏实,只有这样今天才没有白过。“徜徉于日月和泡沫之间,吐出沧海,呼吸均匀名句。”我虽吐不出沧海,但是我可以呼吸均匀名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诱惑”,优美的音乐、诱人的电视、内心的困惑、无边的网络,我们生活在无法自控而强大的包围中。我们依然兴奋着、快乐着,对自己、对别人诉求着对生活的渴望与希冀。这些“诱惑”在悄悄地侵占着我们的时间、空间,让我们迷恋,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无法摆脱,甚至忘却了摆脱。
嘈杂繁忙的生活中,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努力;为了生活的难题而苦思冥想,展转反侧;为了解决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奋力拼搏。人总是不停的忙碌着、奔波着,喜欢在喧哗中度过,在喧哗中展示自己,在欢笑的喧哗中遗忘自我。然而当繁华褪去,身心憔悴时,内心的躁动难以抚平,总渴望在自己的时间里做些什么?
曾几何时,我爱上了读书,夜深人静时,周围一片寂静,拿起一本书,随手翻起来,渐渐地,我的内心不在躁动不安,油然而生出一种久违的感觉,亲切而温暖,我被书中那些睿智的语言所吸引,尤其是故事中的哲理再次启迪了自己的思维。我尝试着记好词好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读书使我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再次看清自己缺了什么,需要什么,确定什么,追求什么?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王云五先生,自幼失学,但求知的欲望却在他心里生根茁壮。到了能自立的年纪,不断涉及各种知识。为了购买一套《百科全书》,而做了许多苦力。最后,他成功了,成了一名饱学之士!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查字法,倍受世人景仰。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要因为觉得读书苦而放弃享受读书甜美的权利!只要坚持努力,读书是最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在书中,我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着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色,聆听著名人大师的谆谆教诲……真是开卷有益,收获颇多啊。读书让我明白,在激烈地竞争中,书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在好书中行走,结果也许是篇妙文,也许是一项发明,也许是一个点子,也许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同时,赋予生活更加精彩的内容。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国度里,我渴望一叶扁舟,带我畅游于古今中外的书海,享受其中,迷醉于芳草书香。
最近有些浮躁,不如读书。
倚靠在床头读书,腰酸背痛,坐在沙发上读书,茶几上的零食时时在引诱自己的嘴巴,过了一时的嘴巴之快,却会懊悔自己自制力弱。其实,家里读书最好的处所,就是坐在卧室飘窗下那把根雕椅子里。
想当初,我是与那把根雕椅子一见钟情的。
正如有些人,冥冥之中,恰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逢时机地出现在你眼前一样,当我走进那个根雕店,那把朴拙的,带有原始风味的根雕椅子,就立在门口。我相信眼缘,站在椅子前面,我想象着坐在椅子上的惬意。一问价格,也是我能接受的,于是让店里伙计搬到车子的后备箱里。从此,这一把根雕椅子,成为我的安乐椅。
时常喜欢躲在一隅——我的卧室飘窗下的这把根雕椅子里,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发呆、晒太阳,比如看电视、读闲书。
有句名言:“你的第一责任,就是让自己幸福。”此刻,我想对自己说:你的第一责任,就是让自己宁静。坐在自己用心淘来的根雕椅子里,安静地手捧一本书,慢慢品读,眼前身后立马风烟俱净,我的世界我做主,不管尘世纷扰。
早些年,当“文青”或者“伪文青”们大谈特谈《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没有闲时来读此书。总觉得能够读此书,并读出深味的人,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有一天,我带着虔诚,终于读完《瓦尔登湖》。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作者梭罗在这本书里,告诉人们去做一个哥伦布,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去做自己领域中的主人。梭罗,正因为做自己领域里的主人,于是,当他孤独时,整个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侣。住在瓦尔登湖的木屋里,他不孤独,他也不寂寞。每一个黎明,每一个傍晚,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浸润着喜悦。他在他的世界里,有他的太阳,有他的月亮和星星,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当一颗灵魂被澄清的湖水洗净以后,被完全融入大自然以后,那些黎明的曙光,那些黄昏的霞光,那些滴答滴答的雨声,那些积雪,冰冻,蛙声,鸟声,甚至那些悉悉索索来来往往的山鼠,都让他感觉与大自然作伴是多么的甜蜜和受惠,让他感觉无穷无尽的友爱和温暖。
读《瓦尔登湖》,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的时间读。而我在浮躁的时刻,希望在梭罗的书里,寻到了一份甜蜜的安静。虽然我无法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欲无求,虽然我无法像梭罗一样,遗世独立,我却可以让瓦尔登湖的湖水洗洗心灵的污垢,让心灵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与清凉。幻想着自己沉浸在瓦尔登湖边,湖水平静无波,心湖也波浪不惊。我享受梭罗给予我的启示:只有返璞归真的内心,才会真正宁静。
我带着崇敬,读完《萧红全集》。
我们那个时代读中文系的时候,萧红,并不是老师重点要讲解的作家,几乎是忽略而过。后来为生活打拼,虽然也读读书,但是很少系统地读过某一位作家的全集。而这个安静的暑假,终于让我安静地坐下读读萧红了。
萧红,是个惊世骇俗的女子。逃婚,私奔,未婚先孕。在那个冷酷而专制的环境中,萧红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解事颇早的她,唯一的乐园,就是她家种满各种蔬菜、堆满各种旧物的后花园,她唯一消遣的地方,就是那间黑暗而尘封的后房,她唯一的伴侣,就是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她用自己纯真的眼睛,看到了尘世的纷乱与愚昧,她那颗早慧的心灵,在呼兰河千篇一律的刻板的生活里,注定就是寂寞的。于是,当我读着萧红用含泪的微笑来回忆她童年生活过的呼兰河的时候,我的心境却是沉重的。
寂寞的萧红,她寻爱,爱得那么热烈,情到浓时,万般皆好。“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这份爱,何等痴迷,何等一往情深。然而,她却总是被爱游离。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如今,她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然而,萧红的身后,并不寂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萧红也许不会知道她的文章,在她死后,会如此受到许多读着的喜爱。但是,有一点,萧红是知道的,她是用赤子之心来写作的。她的内心始终有一团火,她的眼前始终有一线曙光。她的灵魂也就永远活在她真诚的文字里。
我享受着萧红用寂寞的、真诚的文字,带给我的愉悦。我沉醉在萧红的那种独特的文字里。她写景,是那样的活泼率真,清新自然,她写人,是那样地细腻深刻,用词独特。读着她的语言,无疑是一份美丽的精神大餐。
读董桥,却是用一种闲心来读。有人说:“你一定少读董桥。”,也有人说:“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于是,在某一天,与先生到书店,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董桥的书就在其中。捧一摞书到家,迫不及待先读董桥。读他的《白描》、《绝色》、《金朝风日好》,与他一起沉溺在老故事里,在旧时光里。但我不是文人,也不是“遗少”,董桥文字里那种对“过去好时光”的浓浓的眷恋,我是难以体会到,他那种精致与讲究,也与我等平凡之人有很长的距离。但是,在董桥的文字里,你可以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隐,我让人感兴趣的听他说那些藏与纸香里的文人雅士和他们一尘不染的高洁灵魂。他文字在叙说的时候,不经意就会触动你的某一处神经,于是放下书本,与董桥一起回到那些古雅的旧时光里面去,回到旧文人的纯净的心灵里。董桥的文字,洗练得如柔软的奶白色的绸缎,泛着淡淡的光芒,不刺眼,却能照射到内心,于是引起你回味某种久违的况味。
如果总能用文字带来欢愉,该有多好。寂寞这个词,有时候会像毒蛇一样缠绕在你的身体里,让你无处可逃。读书,或许可以让毒蛇从内心深处爬出体外。让自己有宁静的片刻。我羡慕那种可以沉迷在书香里的人,可以沉浸在字里行间把凡尘琐事搁浅。而我不是书虫,更不是学者。读书,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填充内心深处的空洞,抑或是想用充满诱惑的文字来取悦自己。让自己浮躁的心性得以安宁。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心灵鸡汤。偶尔读读,还觉得提神。可犹如喝饮料一样,如果天天喝着带着甜味的饮料,未免会让人生厌,甚至会搅乱了味觉,吃什么都无味了。真正能让心灵充实饱满的,还是那些经过了岁月沉浸以后泛着人性光芒和透着人生哲理与温暖的文字。所以,每当我心性浮躁的时候,若想让自己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就对自己说:不如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