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贝,请勇敢一些。即使没有那万丈的光芒,即使害怕魑魅魍魉,即使不知道漫天神佛抚眜的是何方。
请自信一些,与脊梁相通的是高山巍巍松柏累累,与心跳共振的是天边晨曦的光晕流转,与叹息缠绕的的是耳畔拂过的微风,与思绪同频的是遍野的散碎零星。
请放松一些,古老的埙可以哼出最原始却又最美的音调,破旧的吉却最适合闲暇的轻吟浅唱,最简单的画笔可以勾勒出最复杂的符号,轻松的瑜伽带着印度神环的笼罩。
宝贝,宝贝,即使蜚语流言,即使质疑飞漫,即使迷雾重重,即使前路蜿蜒,宝贝,请不要慌张,做自己,不怕前路,不畏过往,胸怀敞亮。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就像是一次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的确,人生伴随着自己的哭声到来, 又伴随着别人的 哭声里去. 虽然人生看起来十分漫长, 可实际上又是那样的短暂 生命是顽强的,可却又是脆弱的.
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
《小池》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
《忆王孙·夏词》宋代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
针线慵拈午梦长。
5)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入冬以来,最盼的就是这第一场雪。晶莹而洁白的雪,这是大自然恩赐给人世间的精灵。每年,总是在更深夜静最冷的时候,紧裹着寒风从天而降,轻盈的步态悄然无声,好象唯恐惊醒人们甜美的梦乡似的。
漫天飞舞着,满世界都成了她们的舞场。虽然没有舒缓的音乐伴奏,浪漫的舞姿一样轻盈而洒脱,在空中大翻,小转,而且每一朵雪花,都是在独舞,跳累了,跳够了,才扑进有着青草气味和泥土芬芳的土地,静静地听着大地的心跳,向大地无声地倾诉着一年的思念之情。
第二天凌晨,当人们打开门一看,整个世界,一片洁白,被寒冷冻着的身子,立时会舒展了开,一颗心也随之亮堂了起来。
禁不住会走出门在雪地里来回走,听着嘎嚓嘎嚓的踏雪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捡回了早已远去的童趣。最高兴的,是那些孩子,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整个冬天没见他们这么开心过。
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又是一番景象。
阳光下,一朵朵雪花,有的静静卧在梅树的臂弯,轻吻着一朵朵浸着暗香的梅花,就象是久别的情侣,在用身体倾诉着相思柔肠。
有的紧搂着松树的青枝,堆积的一层层白雪,就象一条条围巾,围在松树的脖子上,怕他冻着似的。
更调皮的,是雪花凝成一团团,压着翠竹高耸的枝竿,仿佛是在试试它是否能承受其重。
被压弯的竹竿猛地一个弹起,惹得雪花满天飞扬,在半空中乐开了花。
尤其是经过几天的太阳照射,银白的雪,开始化了,雪地里,流淌着一条条细泉,更象是离家太久的游子,跪伏在母亲的怀里,流不尽那份思念的泪。
入夜,尤其是在有着月色的夜,皑皑白雪,在月光的反衬下,天越发显得亮,尤如白昼一般,老远都能瞅见人。
此时,在有着火炉的小屋里,一家人围在一起,丈夫端着酒杯在慢斟细饮,妻子不时添个菜上来,青春的脸被炉火映得象桃花似的。
调皮的小孩,趴在桌边,望着悠然自得的爸爸,在暗衬酒怎么这么甜。
你能不感受到一个家的温馨和温暖。或是三五个知交,在野外散步,一边欣赏着的雪景,一边谈古论今,吟诗唱和,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如果一个人静静地捧一本书,会很容易进入到一个空明而又纯净的世界里去,同时,更是静下心来沉思和思考的最好时候。
每当我凝视雪地里一串串脚印时,总在想,上天把白雪恩赐给这世界,是不是叫每一个人认真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是正,还是歪了当你欣赏这叫人喜叫人爱的白色的精灵时,实际上也在告诉你,人心也该是什么样子的雪,总是这么晶莹,淡泊,洒脱,从不与这个世界争什么,更不索取什么,有一颗玉一般的心。就是来,也是静悄悄地,从不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更不张扬。
心情浮躁的人,灵魂有阴影的人,是很难感受和体会到雪的这份平淡和高雅的。
君当如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浊,一生一花开,不争平生之荣辱,愿付辉煌于一瞬。——《九国夜雪》玲珑骰子相思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馀云。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周晋《柳梢春·杨花》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顾贞观《金缕曲》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