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郗真文
行医乃行善,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是一种行善和行仁的行为。医学的本质和目的从来是行善,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解除疾苦,治愈病痛、维护健康,保护生命、救死扶伤"作为唯一的目的,又是人类实践道德理性、展示宗教式悲悯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或者其他什么教,都把行医作为行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医学也因其至善而崇高和伟大。
可见,医学与"善"有着历史与本质的关系。圣人"止于至善",行善是人类道德性的终极目的之一,是人类各种文明共同的价值指标。行善是人身修为的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种基本的行为要求。如《春秋左传》所言:"施善不倦,求善不厌","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等等;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作为试验对象,也就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疾苦,显示出了神农氏高尚的道德品德。
古代的医患关系更是具直接性、稳定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医生从望、问、切、听到号脉,对任何病人的疾病都是全方位的考虑的,哪些药该不该用,用了会不会起其它副作用。同时,医生更注重的是病人的心理因素,主动地去接近、关心和了解病人,把关爱、博爱倾注给了病人,使病人树立起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更加尊重医生,把医生当"圣明".
随着时代在前进,医学在发展,医疗界大量使用物理、化学的诊疗设备,帮助医生在诊断、治疗病人,使医生有了依赖性,从而使医患双方的感情、思想交流少了。加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业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医生只对某一种病或病人的某一个部位的病变负责。过去那种一个医生与一个病人的稳定性联系,一下子就分成了几十个甚至更多的线头,让病人拿着一大把检验单楼上楼下来回跑,不知屎样尿样往那搁,如遇上一个冰冷的面孔,没有怨言的人也就有了怨言,这样来医患双方的情感联系相对就逐渐逐渐淡薄了,情感链条逐渐、逐渐就消蚀了,就断了。但是,"行医乃行善"这个道理,仍然无法改变。
在众多的医学院校,每年都会组织新生或毕业生举行宣誓仪式。每位医学生都会庄重的举起右手,高声的承诺:"我决心竭尽全力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苦,执著追求,为祖国的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1这些举起右手臂的莘莘学子们,是否理解了这个誓词的真正含义?是否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又是否真正体现了誓词中"行医乃行善"的真正意义所在?
但我们始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任何医学知识、医学技术、医疗设备都是为了"医学行善"得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假如我们医生的知识、技术、设备不能治病救人,那他就失去了内在的目的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假如我们医生的知识、技术、设备不仅不能治病救人,反而成为谋取私利、满足私欲、追逐名利的工具,那它远远就失去了"行善"的意义,那他就会被人们遗弃与唾骂。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以生命相托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行医乃行善"是医生最基本的一个操守。全国开展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重庆市巫溪县镇八寨村村医郑子全靠着一双"妙手"、"特脚"走遍巴山,一生行医、一生行善,受到百姓喜爱尊重。医术的圣洁和尊重在于: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因为"德乃医之魂,术乃医之本,爱乃医之根",一切的知识、技术、设备只是为"行善"服务的,所以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患者,更要善待社会,"医患和谐"关系将会日久弥新,因为"行医乃行善".(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联系地址:陕西省镇巴县人民医院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6-6712261/6718958
qq:67535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