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史铁生(史铁生最惊艳的一段话)

史铁生(史铁生最惊艳的一段话)


史铁生散文的特点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独具艺术特色,他的散文作品表述出来坦白真诚,意蕴深厚,谈吐亲切而且又比较凝重,语言表达比较严谨又不失幽默,充分表现出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时代艺术风格,他也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史铁生代表作散文

史铁生的三部文集:《病隙碎笔icon》《我与地坛》《夏天的玫瑰》。

我认为史铁生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我曾经这样写道:“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

他离开我们有十年了,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不断反复阅读他的作品,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集,收进了他的最经典的散文,这个新版还收录了他的诗歌。

《病隙碎笔》是他患尿毒症之后在接受透析的间隙写的一本生命笔记,但是读这本书时,我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

《夏天的玫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命若琴弦icon》《奶奶的星星》《死国幻记》等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每一篇都独具匠心,精雕细刻,文字极为干净。

史铁生代表散文是什么

史铁生代表散文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有哪些散文集

他的代表作是<我与地坛 >《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拓展资料:

人物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十大著名散文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毒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史铁生的散文风格是什么

语言质朴,简洁,却用意很深。以浅显的文字打动读者。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

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扩展资料:而他的语言,即使在倾向表述哲思的散文中,也往往不是抽象道出,而是与某种具象或人们的某种普遍体验紧密结合,以蕴藉的意蕴动人心智,发人深思,并且常于其中含着诙谐的语气和幽默的智慧。

人们从“庙堂”常听出的是超凡脱俗?趋向圣境的心声,史铁生则认为:“入圣当然可以,脱凡其实不能,无论僧俗,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随笔十三》)他以逆向思维指出了入圣和脱凡之间并不存在着某种必然关系。

人在本质上都是渴望被理解的,在入圣之可以与脱凡之不能的相对中,一种内在的幽默随之散发出来,让人们在“惊讶”的微笑中思索起人本质性的欲望。

这里利用人们常有的心理形成了幽默效果,又让人明白了人生哲理。

史铁生有哪些小说和散文

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记忆与印象》等。

一、小说

1、《务虚笔记》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2、《我的丁一之旅》

《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

《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散文

1、《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为史铁生的散文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3、《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拓展资料: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散文里赞颂母爱的句子

.史铁生关于母爱的名言

1、她有一个长到二十三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

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

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

——史铁生《庙的回忆》

2. 史铁生的母亲诗歌和散文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与地坛》

《务虚笔记》

《老屋小记》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3. 《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的句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动作描写 •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 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 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 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 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 心。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 动作、语言描写 •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 “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 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 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 “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 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 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 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神情描写 •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 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 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 理。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 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 • 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 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 “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

• 心理描写 •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 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 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 感。

4. 谁有《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的句子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史铁生合欢树散文的特点

《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她身后。

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史铁生的散文母亲读后感

作者通过这次写作回顾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日子。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当时的情景很容易想象,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那么被夺去了行动的自由。但这还不是最令他难过的,他内心的愤慨与失落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但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找到人生的价值。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