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打卡威尼斯(打卡威尼斯水城)

打卡威尼斯(打卡威尼斯水城)


  打卡威尼斯

  袁维和

  意大利威尼斯水城是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城市兴建于公元452年,后来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亚得里亚海上的一颗耀眼闪烁的明珠,成为欧洲物资贸易交易中心。威尼斯的经济,军事,商业,贸易,文化一跃而起,成为当时欧洲非常强盛发达的地方。曾经辉煌一时。

  那年夏天,我和妻子去欧洲旅游,专程前往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我们是乘坐游船进入威尼斯的。

  蔚蓝色的大海,水天一色,微风轻拂,海鸟群在行船的四周欢快的起舞,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当游船接近威尼斯时,远远望去,宽阔的海平线上,威尼斯水城就如一座梦幻中的海市蜃楼,静静地飘浮在海平面上,令人神密而又向往。

  游船顺着航标指示,缓缓前行,看到海水中裸露出许多排巨大的乌黑木桩,我一时想不明白,它们是为固定泊船所用呢,还是被遗弃了的什么建筑物?或是今天另有所用?船缓缓的靠近水城的时候,逐渐映入眼帘的,是规模不大的码头,宏大精美的各式洋楼,没有大山或森林做参照物,水城的楼房,似乎都漂浮在大海的海面上。

  威尼斯水城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在海水中呢?这也许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们是在无意中建设发展起来的。

  传说很早的时候,威尼斯是块众多的滩涂湿地,属于海中的浅水滩,而且随季节和潮水的变化,滩涂或露出水面,或没入海水之中。当时从外部逃窜来的很多难民,他们为了活命,躲避战乱,躲开日耳曼人的追杀,跑到这块无人光顾的湿地上。最初,难民们在大海中的这片沼泽湿地上搭起木架板房,或坐在小木船上,可怜孤独的相伴而居,靠打渔为生,使原来惊魂落魄的逃亡生活,变得安定有序了下来。之后,战火趋于平静,借助于大海的恩赐,他们一代代的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不能永远靠原始的打鱼生活,不能长期过白天烈日炎炎,晚上披星戴月的风餐露宿生活,必须有自己的一个窝,有遮风挡雨的石头房子住。他们便从陆地上砍伐了无数的树木,加工成巨大的木桩,将木桩挨个排好,密密麻麻的打入这片潮湿的沼泽中,然后在上面垫上石头做基础,盖起了一座座的小楼房。出门的道路便是水路,家家户户靠划船外出沟通交流。

  我们的游船泊岸后,下了大船,又登上了小木船。小船叫贡多拉木船,两头翘起,中间有坐的木板。坐在船上,船主靠木桨板划船,或用长木杆撑着水走,很是有趣。船慢慢行走在宁静优雅的水巷中,别有一番情趣。水巷两边是密集的小楼,偶尔透过窗户,甚至可看到屋子里的家具摆设,看到居家住户的身影。水巷曲里拐弯,我们就如航行在迷魂阵里一样,辨不清东西南北。也许遭受大海含盐风雨长期的洗礼,遭受这潮湿流动运河水的浸蚀,抬头仰望,许多小楼的外部墙壁,都已经被浸蚀的斑驳剥落了,我想,住家屋子里的各类物品,也难逃被浸蚀的命运吧?住在这是,究竟是喜还是忧呢?

  我们的小船在圣马克广场码头靠岸。听说圣马克是早期基督教的传授人,他慈悲为怀,德高望重,很受当地人的爱戴。他去世后,威尼斯人将他的遗体葬于此处,并在上面修建了这座圣马可大教堂。教堂是人们经常礼拜祈祷汇集的地方,人们要聚会交流,随之,便在教堂前面修建了圣马可广场,广场地基也是用木桩夯筑建造的,广场周围建有宏伟大气的长方型楼群,为总督府等。

  此时,艳阳高照,鸽子散落一地,由十几人组成的西洋乐队在精心伴奏,一位身穿黑裙子,披着金发的小姑娘,正在演奏着小提琴曲。她的演奏娴熟而又灵巧,但我好像听不懂西洋乐曲的内容。我在想,根植于民族民间的音乐,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中国人也常常在街头演奏板胡,唢呐,笛子乐器,似乎更容易听得懂,这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有关。人类的记忆,最终是渗透到内心里的文化的记忆。

  威尼斯有“桥城”之称,总共有四百多座大大小小的路桥,把各个小岛和房舍连接起来。其中有一座“白色巨象”之称的大理石桥,叫里亚托桥,是旅游人必去的打卡地。已是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来到这座桥边,沿河边选了个最佳观赏大桥的位置用餐。

  听说这座桥最早是木桥,16世纪改建成了大石桥,石桥呈拱形横跨于运河之上,桥面中心建有一座浮亭,宽敞的桥面两边是卖各种纪念商品的小石房间。这座石桥的出名,不光因为建筑结构别具匠心,是精彩艺术美感的杰作,还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有关。当年莎士比亚创作的《威尼斯商人》,舞台开场的背景就是这座里亚托石桥。戏剧的公演使人们充分理解剧中各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赋予了这座石桥的人文灵性,人们都愿意来这里亲眼目睹一下石桥,实地亲身感受一下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所处环境。

  沿河长长的太阳伞凉棚里,坐着许许多多的用餐游客,运河水面上不时有大小游船掠过。我们坐在临河凉棚里,看到眼前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各种肤色的游人,都报着神奇心态光临石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匆匆行走中,都习惯性的仰头观望品味一下这座好几百年的石桥,体会莎翁剧中人物情景。

  此时,意大利男服务员递过图谱菜单让我们点餐,我俩根本听不懂意大利语,只能一边翻看菜单,不时手指选准的菜品。最后,他叽里咕噜的反复问了句什么话,可是我们一句都听不懂,语言的障碍使相互都很尴尬,他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耸耸肩膀离开我们下单去了。过了好一会儿,我忽然想起,他是否想问我们喝点什么样,英语把水叫house,我就指着邻座食客的水,househouse的喊了两声,那位男士服务员算是明白了意思,哈哈哈地笑着,拎来一大玻璃瓶矿泉水,礼貌的倒在两个高脚杯中,又歉意的笑了笑,头一歪,抛了个鬼脸,然后笑眯眯的离开了。

  坐在运河边上,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轻风吹拂。我们一边学着意大利人,懒懒散散的用着餐,一边欣赏着两岸古典建筑群落,感概多多。其实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经因为战乱,多次遭遇战火,公元十世纪时,威尼斯建立了共和国,有了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威尼斯才并入了意大利王国。由于威利斯地处亚德利亚海的最北端,这里曾经辉煌过,发达过,中世纪时,曾经是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地区,造船业,兵器工业,手工业非常发达,海军人数和武装征战力量也非常强大,只是到了后来,由于欧洲新航运道路的开通,商贸重心逐渐向西欧大西洋边上缓慢的转移,威尼斯才慢慢地衰落了下来。但是,文化记忆的链条仍在延续,曾经经济的繁荣昌盛也造就了一批中世纪黑暗统治的掘墓人,这里掀起的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也正是从这里萌发,之后向外传播的。因为这里距离米兰,比萨,佛罗伦萨都不是很远,这里的人们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如滚滚洪流震撼了欧洲大地,完全彻底的撼动了“万流归宗”的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和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欧洲大地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了与中国有关的马可·波罗。十三世纪中叶,马可·波罗就出生在这座水城的一个商人家中。富裕的家庭条件使他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长途探险旅游。历史总是在无意识间,创作和留下了宏篇巨著。一次东方旅行后,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作品问世,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繁荣昌盛的东方世界画廊,给欧洲人打开了一扇窥探东方文明的窗口。一时间洛阳纸贵,短短几年里,此书在欧洲大量的出版发行。欧洲人惊叹道,万万想不到,在东方,还有如此富裕、神奇、美好的国家,这为欧洲人后来的航海探险和远征打下了基础。尽管现在欧洲的一些史学家求证认为,马可·波罗可能欺骗了欧洲人,他只是到过东方的伊朗,在那里接触了许多去过中国的商人,道听途说后编写出这么一本书。但是作为我们中国人认为,马可·波罗曾经到达过中国,因为游记中的许多细节已经被考古印证,中国人对马可·波罗有特殊的感情,许多他曾经到过的地方,今天为他塑像,民间流传着他的经历,讲述着他曾经的故事。其实,《马可·波罗游记》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远远大于他是否亲临亲历过中国,书籍传阅后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书的本身价值。马可波罗的探索发现精神表明,欧洲人只有走出去,充分认识世界,并相互沟通交流,才能使本民族更快的发展进步。

  俗话讲,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意大利是历史文明古国,古老辉煌的文明,厚重渊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影响和造就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我发现,与就近的德国人严谨,认真,守时,专一相比,意大利人的性格多了些从容,幽默,散慢,甚至拖拖沓沓。听人们说,他们干什么事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口头语是:“慢慢来。”可不是吗,我们从罗马乘坐法拉利高铁北上,前往佛罗伦萨,刚走了一小站,高铁车就成牛车了,之后,竟然慢悠悠的停靠在下一站上爬窝不动了。导游问列车员是什么原因停车,她只答复说情况不明,慢慢的等吧。然后摊开双手,耸耸肩膀,走了。此时,后面的高铁列车,一列又一列飞驶而过。莫约等了好长时间,我们又去问列车员何时开车?她仍然答复,无可奉告,慢慢的来吧,然后无奈的哑然一笑完事。直到晚点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法拉利动车才又飞驶了起来。

  意大利人虽然性子慢,但很幽默,听说有人开玩笑问,你们意大利历史上曾经也是老大帝国,但近现代为什么总吃败仗,爱举手投降,怎么一打就垮了?意大利人风趣幽默地慢慢道来:我们在古罗时期打了无数次仗,血流成河,现在才发现打仗没意思。我们闲暇之余喝喝红酒,唱唱歌曲,吃吃冰淇淋,神仙似的日子,是多么开心惬意的事啊?这种用自己的特色红酒,冰淇淋,歌唱自我解嘲的方式,不失为意大利人灵活幽默的高招,可以看出他们是在悠闲安逸中享受生活。但慢性子并不是无所作为,慢工出细活,他们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也不少。

  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乘坐水上巴士,从威尼斯S型的运河走过,返回宾馆。

  这条人工运河从城市中心曲曲折折的穿行而过。河面宽阔,水上巴士风驰电掣,弯弯曲曲的前方,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眼前是涌动的河水,是行色匆匆的来往人群,是风格各异的古典建筑群。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豪华住宅,旅馆,有哥特式风格的,有巴洛克风格的,有拜占庭风格的,一幢幢飞速从眼前划过,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建筑师,非凡的创作灵感。人们说,建筑是无声的流动音乐,这风情万种的无声建筑艺术令人惊叹。我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一种在西方天堂中遨游的感觉。由于水上巴士在运河中急驶,涌起的波浪又使小船左右摇晃颠簸不止,我看那些古典建筑,就宛若晃动的一幅幅水彩图画一样,看不清晰,但又很美。

  我惊叹古人真是了不起,他们用高超的智慧,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创作出如此瑰丽无比的建筑群,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随着未来海平面的升高,最终将融入大海。如何有效地继承和保卫,延缓它的衰老年限,则是后来人的历史使命和头等大事了。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