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文范文第1篇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读书的重要性或意义,“前人之述备矣”。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不论对语体、对文章都很重要,仅仅探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大凡名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视读书的。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拗过去,拗过去”的读书动作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而历久不忘。一代名师于漪之所以对语文那么酷爱,有那么深的情感,恐怕与她年幼时受国文老师的肩膀“左右摇摆着的读书”有关。
然而现在受到教学时数的影响,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了。朗读课文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仅早自修有口无心地读1~2遍走过场了。因此现在的学生语感方面也渐渐薄弱起来,阅读和写作能力总体有下降趋势。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基础知识积累、阅读鉴赏能力的增强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因为不读或很少读课文,当学生看到基础的字音、错别字、词义辨析和成语练习时,很多都感到陌生,即便是课本文下有注解的词语也倍感生疏;因为很少朗读课文,当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习题时,看到常见的诸如“折柳送别”等文化现象深感迷茫,对题干要求和文章主旨理解偏差也比较大;因为朗读偏少,最明显的体现在写作方面,学生在习作中用的材料,多半仍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或者通篇无一句引用,无一论据,纯个人单调而乏味的论述。为此笔者曾布置每周一次的摘抄作业,但是学生上交的作业深度不足、阅读面不广,没有朗读优秀课文的习惯,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不下降也难。
笔者以为每日大声朗读900秒,如若能坚持,对语文教学必有裨益。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讲精读,将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自学。若一味为赶进度,成为应试机器,唯恐挂一漏万,到头来学生印象不深刻,教师仍然是做了很多无用功。笔者关于朗读教学的设想,部分已做了些许尝试:(1)每日早自修熟读一段美文,课后让学生从中挑选出用得精当的词语,说说它的作用,进而挑选你觉得越读越能感受其韵味的句子,说说它美在何处,然后背诵你觉得最美的1~2个句子,大声背给同桌听;(2)每日早自修读一首课本上的诗歌,一周背诵两首或一个文言语段,课后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或文章主题,并写出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每日大声朗读900秒,基础词语有积累,对书面表达有促进,鉴赏能力也会渐渐增强,如能配合每周记录一段生活小事情,会发现朗读的内容对生活现象实录这项作业有明显帮助,跟踪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语文习惯养成和语文素养提升必有裨益。文言作品读多了,能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凝练之语来表情达意,现代美文多读能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除了每日到校后的900秒朗读之外,课堂之上细细品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一个“读”字,要对诵读逐步提出读准、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的要求。在诵读环节中要形式活泼多样,采用自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模仿着读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对文本的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教师正确指导课堂中的朗读,注重让学生结合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课堂教学也会生机无限。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写道:“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的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现在学生特别讨厌背诵,提不起兴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铺垫未做好,没能让他们体会到需要背诵之文,美在何处。课文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读美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论语,文教,中的,美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治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直观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让学生抓住文中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比如《荷花》一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课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写荷花,通过我们的视觉看荷花,去赞美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本文所描写的荷花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很熟悉的,孩子们可能都看过荷花,可以说,他们的视觉记忆还能让他们想起荷花的样子,这个时候出现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就再一次展现了荷花的形象,让孩子更深印象地感知了荷花。这时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组织学生竞赛性诵读,特别是描写荷花部分的句子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本文是篇美文,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品位语句发现美
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位,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它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我们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要懂得关爱别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读中感悟,自己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孩子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让孩子仔细地读,在自己的读中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折射出小姑娘的心灵美。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词语来理解“大旱灾”对自然造成危害,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从对句子的品位中理解课文。理解“七颗钻石”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崇高,照耀人类,使普天下人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本文中作者通过水罐的四次变化和美好的结局,给予了小姑娘高度的赞扬,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位语句,学生会从中发现美、体会美。很自然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美的心理共鸣,教学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体验情感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自然地生发出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教师就要满怀深情地激起学生向上的力量,唤起学生深刻的思索、审美的愉悦。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多方面了解庐山的情况,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一个铺垫。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带学生去游览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结合学生以往看《西游记》等动画的经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带领学生“领略”庐山云雾的迷人风光。当学生仿佛已置身于庐山云雾令人陶醉的意境中时,教师又“趁热打铁”,在婉转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播放了“黄山奇松”“泰山日出”“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风光旖旎的彩色画面。这样,既使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学生融入了情感,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的,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美文范文第3篇
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语语言的精粹和重要载体,是英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瑰宝,诸如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培根、哈代、爱默生、海明威、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它的语言光辉、文学魅力、哲学思想、思想教育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在认识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基础上,外事工作人员有必要主动加强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赏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了解英美文化的知识背景、民族特点、精神思潮、科技发展等;与此同时,利用这些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扩大知识范围,接受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提高外事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功能。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一)针对不同的文学形式,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全面把握作品的意义以小说为例,《牛虻》是一部经典的革命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牛虻、神父蒙泰尼里与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性“两难”的艺术张力。塑造了主人公牛虻在面对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冲突时的思想挣扎与斗争;蒙泰尼里———作为神父也作为父亲的他,在面临信仰与亲情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震撼力,揭露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戕害罪行。又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多面性的,简爱的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家本人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作者本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此外,作品可以帮助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主题。充分反应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的等级森严、势利傲慢的贵族和鄙陋习气。通过对她们作品中女主人简爱的分析,透视了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和歧视的状况,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简爱,简爱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和独立的成为其性格中的特质,对现实和命运作出勇敢的斗争,这些宝贵的品质对读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女性寻求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细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所有真正的文学欣赏活动都从文本的精读开始。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或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认识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透彻地理解问题。作品选读虽说是经典作品精华章节部分,例如如果只是读了莎翁的《哈姆雷特》中的一些片段,是无法对哈姆雷特本人和莎士比亚做出全面的评价和判断的,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梳理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加深理解作品的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是对作品体现的民族思想及其演变的系统梳理和归类,它成为打破文学史限制和年代界限,灌注整个文学作品之中的动脉。阅读之前最好能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和安排,主动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诸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的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思想范畴和格局中进行,才能开放地、辩证地、批判地理解其内容,在充分了解民族思想的演变的基础上,又对文学作品有完整的解读和欣赏。具体地说,辩证地了解某种在英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认识不同时期作家对某种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反应、探索该民族思想对现今英美人文化、思想观念。经验证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阅读能力和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及思想,便于读者形成一套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思潮的掌握。
读美文范文第4篇
一、走近文本,解读文本内涵。感悟语文之美
语文之美,美在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滋养、智慧的启迪。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要使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契合学生的认知,必须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教师解读文本后获得的文意进行深入浅出的传递。如《秋姑娘的信》一课,激发孩子们帮助秋姑娘写信给她的其他好朋友。在写信的过程中,孩子们俨然成了秋姑娘,用自己的语言、稚嫩的文字传达着秋姑娘的感情与思想。就这样,一封封具有个性并富有情感的书信写成了。让我们来读一读“秋姑娘”的信吧:“可爱的小松鼠,冬天就要来了,快准备好充足的松果吧,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挨饿了。”“勤劳的小刺猬,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赶快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果吧,你就可以躲在洞里享受美食啦!”“美丽的小燕子,冬天就要来了,你快飞到南方去吧。那儿暖和,你一定会在那儿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的。”“勤劳的小蚂蚁,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你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多盖些被子,当心别感冒。”……这一封封充满了关爱、洋溢着人情味的信。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开放在庭院之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当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时,学生的心湖就会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的心海就会掀起阵阵波涛。文本的思想内涵已经像星星火炬一样传递到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学生的心扉受到了撞击,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文本的理解。课堂里。自然生命与智慧生命同生共长,充盈着真情与温暖。
二、走近生活,调动已有经验,感悟语文之美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想让学生跨进学习语文的“大门”。教师必须把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调动起来,抓住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教学,把语文教学融人生活这个大课堂。《雨点》这首诗歌,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形象地描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在孩子们的眼中,那一个个小雨点,就像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那么,怎样把它们对雨点美好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呢?在指导朗读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的时候,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池塘就像一个摇篮,雨点就像一个小宝宝,它躺在舒适的摇篮里,睡得多香甜呀!谁能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一个孩子起来朗读了,声音低低的,读得非常有感情。我及时肯定她,并追问:“你为什么要轻轻地读?”她说:“因为大声读,会吵醒小雨点的。”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小姑娘呀,我立即表扬了她。从她的问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她具备了关于“小宝宝在睡觉,我们不能吵醒他”的生活经验,她才能读好这句话。当然,这与教师语言的渲染和引导性评价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丰富。除了可以调动学生的常识性经验感悟语文的美,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运动性经验感受语文的美。例如《雨点》这篇课文中,在指导学生读好“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这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平时赛跑的样子,并学着雨点的样子演一演,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雨点不同的美。学生运用朗读这个独特的方式,再现了文本所蕴藏的内涵,这智慧的光芒与学生的灵气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兴趣盎然。
三、走近孩子,顺应学情,感悟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不是硬邦邦的说教,而是感染人的行为。如果你对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教学就是“空对空”,是空中楼阁,浮光掠影。我们只有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向深入,从而感悟语文的美。当孩子们学完了《雨点》这篇课文后,对雨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孩子们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句式写诗。“雨点除了落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大海里,还会落在哪儿呢?它们在那里干什么呢?”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美妙的诗句像泉水一样从他们笔下汩汩地流淌:“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雨点落在窗户上,在窗户上演奏乐曲。雨点落在泥土里,在泥土里安静地睡觉。”……一个个童话般的世界、一个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悄然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读美文范文第5篇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在时下的一些课堂中,音频代替了诵读,视频代替了文本,屏显代替了板书,流程设计代替了师生互动等等现象,让琅琅书声成为空中楼阁。
如今为人师,更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大力提倡朗读,形成朗读风气
初读阶段,学生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关键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乐意去读。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是僵硬的文字符号,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阅读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个体的独特见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稍作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犹记中学时代意气风发地朗诵《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激情在胸中回荡。语文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声情并茂的朗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还把朗读的阵地延伸到了课外,在课余组织的诵读比赛、情景朗诵、“配乐朗诵”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狭隘的课本,到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去畅游想象。
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做好学生表率
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的朗读能声情并茂、字字珠矶、发音准确,将无形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能流畅、饱含深情地朗读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敢读而依赖于磁带录音,认为它的发音更准确,但它怎能代替教师自身的“真音”,怎能代替老师的表率呢?朗读的功底差只会让这教育的契机白白流失。言传身教,言为心声,让我们用行动和不断地完善来给学生做好榜样。
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干瘪的语言和单调的教学是无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应采用多变的形式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
在课堂训练中,可采用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交叉读、领读等形式,将朗读灵活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变枯燥乏味的技法指导为轻松活泼的朗读训练,整节课书声琅琅、气氛活跃,无形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技巧,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朗读中的不和谐音符,及时准确找出朗读中的缺点,并对缺点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针对学生朗读中的“拉长调”和抢读现象,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调整语速、把握文章节奏的变化以及对比的方法来加以矫正。
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处于“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适时范读文章,随着课本情景的变化,朗读的语气跟着节奏跌宕起伏,表情也随着生动变化,或低沉委婉,或慷慨激昂,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海鸟的呻吟、拍岸浪花的轰鸣、迎风展翅的海燕……抑扬顿挫的语言、情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大海的辽阔深沉、海燕的勇敢无畏精神的领悟。从学生心领神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朗读的魅力,看到了它对文章起到的的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四、精选朗读内容,赏读并重
教材仅是读的范例,不要把朗读内容只局限于课本。读的太少和朗读内容的贫乏是语文朗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把阅读面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欣赏到美文,受到美的熏陶。既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沉淀下的优秀古诗文,也可以把握现代文明的脉搏,让他们徜徉于李白、杜甫“诗中有画”的意境中,又品味着当代名家散文中的四季之美、名山大川的锦绣壮丽。只有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生悟情,才能通过感知、理解等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形成认识、体味、欣赏的全过程。
成功的朗读是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独特见解的升华,这种独特性恰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表现,熟练而成功地运用朗读这一环节进行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