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俯首向下看,整个世界丰富多彩,周围充满温暖的阳光,又不失清风相伴,轻踏着时光细嗅着空气里的淡淡花香,静静聆听着世间的善恶美,默默感受每一次邂逅的怦然心动,来去随风,简简单单,无声无息。
2、街头的灯火,已阑珊,不知有几人还在众里寻他。缘灭缘起,天上蠕动的云在低语:千百度后,一切归于流年。皓月当空,疏星朵朵,星星微动着嘴角,私语着秋夜的静美,朦胧又透着清爽,微凉又浸着惬意,这恬静的秋夜啊……
3、我坐在时光的长廊上,看那沐浴着光辉的流云如浮水一般静静地倚在天际一隅,映出淡淡的蓝;看那季节的风,吹过沧然世事后留下淡淡的痕;看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纷纷驻足荣华却最终一梦。
4、明明知道,今生或许再也没有机会与你并肩共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再也没有机会与你牵手共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可今夜我却依旧忍不住张望江上船儿往来,侧耳聆听江面是否有你渡过来的船。
5、漂泊在匿名的河流上,看过落花流水的姿态,路过千万重山川。当老去的那日,不问因果循环,不说离合悲欢,独握那存于心田一隅渺小的感动,独念早已与自己分道扬镳的天涯人,从此负手,无关云和月,不问风和,那这般心态,便真的简单了。
美文摘抄就可以是写下来,你看文章过程中,你觉得比较优美的一些句子,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体会
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
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日出日作,日落而息
悠悠岁月,风雨无阻
刀耕火种,远古文明
铁犁牛耕,进步社会
农耕发展,千年历史
养育生命,繁荣富强
生生不息,一路风尘
沉淀文化,丰硕厚重
农耕文化,文明基石
五千历史,深蕴故国
砥砺华夏,美丽璀璨
人类演绎,生产魅力
从古到今,华夏源远
故国世界,农耕塑造
四大发明,唯美华夏
历朝历代,农耕为纲
时代进步,农耕发展
现代农业,革新飞速
传统农业,渐行渐远
铁犁牛耕,悄然隐退
一个时代,句号在即
九零之后,淡漠疏离
暮然回首,历史转折
新旧交替,农耕国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
导语: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一、缘起缘灭还自在__李叔同
赵朴初曾有诗句云:“因缘不思议,新昌喜再来。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开。”其中道尽了因缘的巧妙。什么是因缘因,指生活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简而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正所谓“缘起缘灭”。
因缘是复杂的,我们很难去看清或者去把握。因缘之妙也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议。世人皆是不知不觉随着因缘走,弘一大师的出家也是因缘作用的结果。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这样写道:
我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后来,人近中年,在杭州的一所学校当老师时,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和夏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丏尊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原因了。
后来,我便经常跑到寺庙去小住一段时间,与寺中的法师聊天、一起探讨佛经。那时候就已经穿出家人的衣裳了,而且预备转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来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他就对我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
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劝,于是就赶紧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传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以就在那天落发。
一个人的缘起是存在于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上的。个人常常被外界人、事、物所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着外界的人、事、物,这种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相依相成的缘起关系。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这是对待因缘的大自在的态度。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人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应该随缘随性的。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子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子。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子买回来了,给了小和尚,说:“去吧,把草子撒在地上。”小和尚高兴地说:“草子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了!”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子一边飘。“不好了,好多草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子撒上了,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子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了,草子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小鸟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还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一晚上的雨,雨好大,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担心草子被雨水冲走了。第二天早上,早早就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子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子全都冲走了,怎么办呀”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子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过了没多久,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草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草长出来了!”师父点了点头说:“随喜!”
随是顺其自然。缘起不由人,缘灭不由人,由人的是对缘起缘灭的态度。随便是一种态度。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赏析】
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失随缘最好。”世间万物缘起缘灭,得失随缘的人方能体悟生命的大自在。
我的孩子通过阅读各类文章,弄清题意,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做到答题准确,有理有据,他(她)逐步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门径。
孩子阅读,家长可以写的评语:例如:我的孩子通过阅读各类文章,弄清题意,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做到答题准确,有理有据,他(她)逐步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门径.
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但同时也比自己想象的要普通。
一、陆川 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
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抠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
他是个猎人,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猎枪……
二、许镜清 巴金《灯》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那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三、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在延津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民,燥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四处流浪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东家老范家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着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银瓶除了嘴能说,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一次老范到后院新盖的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在驴马之间说:“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为啥”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说:“不为老汪。”
“为啥”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喂牲口的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