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鲁迅《野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晓风《雨之调》,巴金《巴金散文集》,林清玄的很多经典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很多,这几个我比较喜欢,希望你也喜欢。
徐志摩:《再别康桥》《去吧》《八月的太阳》《我等候你》《朝雾里的小草花》
先秦散文,近现代有鲁迅《朝花夕拾》,朱自清《背影》、《春》、《荷塘月色》等,还有梁实秋、毕淑敏等人。
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滕州人。现居北京。作家、媒体人。历任央视《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栏目的指导和主编。
著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跟随勇敢的心》等十余本书,作品入录国内外数百种优秀作品选。经典散文有《江河之殇》《谁偷走了夜的黑》《湮灭的燕事》《蟋蟀入我床下》《这个叫“霾”的春天》《人是社么东西》《春天一定要让风筝放你》《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等。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有以下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2、注重真情实感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生动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扩展资料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不同定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1、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2、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狭义的散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动形象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
1. 题材广泛多样
散文题材的选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访友、怀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刻画国际风云,细摹花鸟虫鱼。地方风俗,街头景色,往事回忆,感情抒怀,以及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无所不可。它往往摄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抒写作者特定的感受和境遇。
2. 结构自由灵活
散文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散文行散,指的是运笔自如,不拘成法,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抒情言志,时而侃侃议论。散文神不散,指的是中心明确,零零散散、信笔所至的描写都贯穿在精深的思想感情的红线上,虽然落笔漫不经心,却紧扣主题。
3. 抒写真实感受
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
散文的特点有三: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语言简练而感人,同情与讽刺兼备,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散文代表作:
1、《西川集》:写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
2、《脚步集》:出现在上海书局45年1月第一版。记录了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还有我们感受到的现代教育理念,都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贡献: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艺术手法。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散文结构不应仅仅指文章的外部组织方式,而应是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所以,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结构,我们看到,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仍然占着相当的比重。也就是说,有不少散文仍遵循传统的文章做法来结构散文,或围绕某个事件组织材料,或采用线索串珠式将一些生活片段连缀在一起,或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串起一系列人事,铺陈而成文章。这类散文的共同特征是讲究开头和结尾、中段有照应、有伏笔,整篇作品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严谨精巧。应当承认,侧重于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由于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加之主题集中,表意清晰,结构易于把握,因此这类散文颇受到上了年纪的读者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欢迎,但在肯定这类散文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类散文的结构毕竟是一种侧重于外在层面的“线性结构”或“常规结构”,因此它不是我的研究的重点。我的研究重点是超越“线性结构”和“常规结构”的情绪结构,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群落结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结构。
这些结构的表现形态:1) 情绪结构 2) 意识结构 3) 意象结构 4) 寓言结构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世称“随园先生”。
他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个性,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散文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
首先,主张欲复古者先拒今",强调取法乎上,从三代、两汉之书中汲取营养,因为他对宋代以后的古文评价不高,特别是认为明清古文沾染上八股文、考据文的弊病,更不足为法,但并非倡导拟古,故而批评“优孟衣冠,摩秦仿汉”“守八家空套,不自出心裁”为古文之弊。又正面声称“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可见复古”之旨的落脚点与论诗之倡言独出性灵是殊途同归的。
其次,于古文的内容,反对“锬心论性,颇似宋人语录",宣扬理学,作高头讲章,亦反对“专引载籍,非博不详,非杂不备”与“程蕺园书亟祉书数典",“娱以注疏为古文",卖弄学问,以考据为文,这与论诗讥讽“娱把抄书当作诗"是一致的。
袁枚的散文基本上实践了他的这些观点。袁枚的古文涉及到碑文、墓志铭、行状、传、序、记、祭文、书、论、说、表、名、尺牍等等。其内容则囊括论理、记事、写人、写景、抒情等多方面。
五四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家,以鲁迅为代表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散文。影响广泛的有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谢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此外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郭沫若、瞿秋白等人的散文创作,成就也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