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余秋雨妻子写给余秋雨的话?(余秋雨写给未来的你)

余秋雨妻子写给余秋雨的话?(余秋雨写给未来的你)


余秋雨妻子写给余秋雨的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对于马兰来说这句话诠释了她和余秋雨最好的爱情。

当她再一次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上是以余秋雨现任妻子的名义发表的离婚声明,她本不是这样矫情做作之人,这次是她真的忍不住了,通过媒体唯一公开表达:“若有下辈子,我还会嫁给他。

怎么评价余秋雨

.

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所说,偶像就是心理结构与之有同构关系的人。余秋雨说,顺着与偶像间的同构关系往前走,虽然可能到不了伟大,但可以逼近伟大。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在流行文化盛行、娱乐流量偶像大行其道的今天,纸条君将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位曾经备受一代人推崇的文化偶像——余秋雨。


一、余秋雨简介

出生于1946年的余秋雨,是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也是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其散文集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大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手机、不上网,大部分的外界联系都交给妻子马兰处理……二十年来,不问外事纷扰,余秋雨一心潜心研究,亲身实地考察了多数文明古迹,并创作出大量文字作品,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余秋雨和妻子马兰

1.熏陶:热爱阅读的童年时光

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来看,余秋雨的身世颇具几分“传奇色彩”。出生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上海没落大家族的小姐。余秋雨的童年一直在乡村度过,生活简单,却充满童真与快乐。据说,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下着小雨,所以父母将他取名为“秋雨”。

少年时的余秋雨酷爱阅读,常常宁愿挨着饿也要长途跋涉去青年宫图书馆看书。少年时期刻苦的阅读经历,不仅帮助余秋雨积累下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看待事情的高度和深度。

2.机遇:因病幸获“武功秘笈”

1975年,正值青年的余秋雨不幸患上肝炎回乡下养病,后来,在其老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蒋经国在奉化山间的一个图书室。在纷乱的时代,能够觅得这样一隅“文化净土”,对于任何一位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极其难得的

在图书室里,余秋雨仔细阅读了《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与中国历史相关的经典著作,而正是这次潜心投入的阅读经历,后来成为余秋雨研究方向的重要指南针

凭借这次偶来的学习机遇,原本专攻西方文化的余秋雨,这次又重新深陷深厚博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开始了新的旅程探索

3.启航:身体与心灵都在路上

对中国历史苦心孤诣的研读帮助余秋雨积淀了历史的厚度,但是他并不甘于止步于此。都江堰、莫高窟、苏杭……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远,“横是绵延五千里,纵有悠悠五千年”,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之魂,他毅然决定亲自前往古迹实地,用踏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祖国的山河奇景。20世纪90年代的余秋雨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背起行囊,准备启航远行,独自去更深入地考察中华文化的历史遗迹

后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被他用以文字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的思绪彷佛也在跟着他一同远航,古老的城市遗迹、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风情,一阵阵羌笛声、一幅幅历史画卷……一次又一次在我们思维与想象的海域中肆意徜徉。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在文化古迹中找寻人生真谛,通过阅读跨过平庸,获得人生启迪。

凭借丰富的知识积淀、浪漫诗意的历史思维以及独具个人特色的文辞表达,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带领着千万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泛舟于古老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以其独创性的“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

余秋雨作品

二、阅读、阅读,还是阅读 

余秋雨4岁时,乡村小学的图书馆中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书,老师提出,写100个毛笔小楷字的同学可借一本书。为了获得宝贵的阅读机会,少时酷爱阅读的余秋雨在无数个晨昏,用一撇一捺的笔墨换来了心心念念的童话书籍。幸运的是,让后来余秋雨引以为傲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次难忘的“写小楷字换书”的经历中打下的基础。他曾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说:“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余秋雨的书法

在11岁时,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因为学校图书馆每天需要排长队借书,且想借的书往往都被借了出去,余秋雨经过打听,决定在晚饭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去青年宫图书馆借书。因为借书困难的缘故,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半个多小时,但往往看不了很多,图书馆便要关门。尽管如此,余秋雨还是十分珍惜这样的阅读机会。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每天步行近三个小时,就是为了能够争取到半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余秋雨对阅读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他认为,阅读如同人一样,过于丰满的时候也要考虑是否应该“减减肥”,为文化做减法,依据“自己的生命程度和结构程度”,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书籍,方能更好地优化阅读质量。

纸条君的悄悄话:余秋雨的故事,可以这样用在作文里 ↓↓↓

适用主题:

适用于阅读、勤奋、选择等主题,如2017年山东卷《24小时共享书店》,2016年全国卷二《如何提高语文素养》,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等。

示例: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阅读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早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已融入他们的精神血脉之中。余秋雨在电视节目《开讲啦》中谈到“阅读的本质”,他认为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心流”,实则为两个生命结构的碰撞与交融。在阅读之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自然之美,感受人文之淳朴深厚。情到深处,也能如孩童般抬起头,提一些简单,但仔细想来却又十分终极的问题。正如余秋雨所言:“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的远方。”在阅读之后,我们不要忘记背上行囊,跟着去灵魂流浪,在山川、瀑布、云雾中读自己,悟生命,释放真情。

三、“以最大的安静,穿越最大的峡谷” 

余秋雨演讲

余秋雨曾这样说:“一生当中遇到过很多麻烦,但是我都能够过来,是因为我不太害怕一切。”这种直面困难的勇气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从小在山区长大,七岁那年,余秋雨有次放学回家,奶奶告诉他,妈妈在表外公的家里去做客了。表外公家是两座山的那头,荒凉的山,有虎有狼,余秋雨勇敢选择一人独行。

这种坚毅勇敢的品质一直伴随着余秋雨往后的生活和创作之中。为了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余秋雨实地穿行四万公里,到世界上各种充满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人类璀璨的古文明遗址。在一次去探寻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时,他们要穿过600公里的沙漠,而唯一能够行驶的公路就是国际著名的“死亡公路”,这条公路的沿途除了“一个加油站,其他什么也没有,而劫匪却经常在这一带出没”。余秋雨一行人也知道这条路十分坎坷,“不少车祸就在这条公路上发生,不止一国的大使都是由此而结束生命”,但为了亲身探寻、感受两河文明的魅力,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饿着肚子拼命赶路。

在创作《文化苦旅》的时候,每天回到小招待所中,没有很好的纸,“凡是手要接触到的地方都是油腻”,但即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余秋雨仍然坚定自若,潜心研究与创作,为的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知道,“我们不仅有一百多年的苦难,我们还有一千多年的辉煌”。

纸条君的悄悄话:余秋雨的故事,可以这样用在作文里 ↓↓↓

适用主题:

适用于勇气、冒险、坚持等主题,如2014年湖北卷《山顶的风景》,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等。

示例: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文化苦旅》就是穿越苦难去寻找辉煌,但“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脉络”。于是,余秋雨走遍世界上极其危险的地方,在行走中领悟千年历史文化中所蕴藏的人生的真谛,同时用文字表达出历史深处文明的厚度和人类原始的情感。成名之后,余秋雨仍然几十年如一日,不参加人多的会,“只为留出更多时间搞调研、搞研究”,就像一位虔诚的朝拜行者,任他外界喧闹嘈杂,却独自一人静心沉浮于历史文化的洪流中,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不断探寻着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四、“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命” 

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在互联网的世界,圈子越来越小,足不出户,似乎在朋友圈中便可看便世界、尝遍百味。但“不用手机、不上网”这样常人几乎难以做到的行为,却成为余秋雨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余秋雨认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就是正是被密集的传媒的浪涛所裹卷了。

在余秋雨看来,现在的年轻人一直在被外界的信息洪流所裹挟,难以逃离其中去追寻精神上的远方。不仅如此,这种“破圈”的困难还伴随着年轻毕业生以后的生活。余秋雨认为,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很快容易被人际关系的圈子所困,还包括他人的生活标准、陈旧的专业结构、过时的工作的模式、朋友圈的互相攀比等等,这些俗世、陈旧的“圈子”都会大量消耗着我们的生活。基于此,余秋雨也鼓励年轻人“一定要创造圈子之外的生命”,寻找远方的自己。

纸条君的悄悄话:余秋雨的故事,可以这样用在作文里 ↓↓↓

适用主题:

适用于打破信息茧房、追寻梦想、走出“舒适圈”、追求卓越等主题,如2020年江苏卷《信息茧房与自我认知》,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等。

示例: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低头族、手机控、“WIFI寄生虫”……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在虚拟的世界中,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似乎已经被外在无形的信息锁链紧紧束缚,只能被迫在闪烁的对话框和只言片语的朋友圈中寻得看似忙碌却甚为空虚的自我满足。年轻的生命本应该拥有蓬勃的朝气和更高远的追求。余秋雨鼓励当下的年轻人,要去寻找比现在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自己,要生活在“别处”。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员,我们或许应该从这番谆谆教诲中窃取几分智慧与感悟,反思自己是否每日在消耗“无营养”的信息,是否在“围城”之中作茧自缚。我们应当拥有“生活在别处”的勇气和决心,摆脱自己现在确认的自己,不断地设定起点,突破新的围城。
朗读者第二季 余秋雨《一篇日记》

五、人物语录

①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季节,不品尝也在。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

——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③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 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

——余秋雨《霜冷长河》

④不要为人生制订太多归宿性的目标。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我们的学者,只会低头寻访一个个芦苇荡里的雁宿窝,而不会抬头仰望雁群真正的生活空间。他们说,空中已无翅影,窝中才有落羽。他们说,万里长天太空洞了,只有满脚泥泞才是学问。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学问不是人生,如果雁群也有“人生”。

——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


余秋雨的苦旅历程,既是文化的朝圣,也是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探寻。在行走中,浮嚣的内心逐渐归于宁静,躁急的性情被山川注入几分清冽……人间的景致在边走边看中被永恒地记录下来,给读者以观摩,给后世以滋养。

小纸条们向往余秋雨那般的“苦旅”人生吗他的哪本书最让你爱不释手呢快到评论区里发表意见吧~(评论区学霸高能预警)

最后,喜欢这篇回答的话,就动动泥萌的小手指给纸条君点个赞叭~(= ̄ω ̄=)

如果还想获得更多好看、写进作文能得高分的人物故事,快来【纸条App】搜索“人物”等关键词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摘自纸条App,转载请联系纸条君)

余秋雨的秋雨原文

我喜欢在秋雨中扔掉伞,大胆地淋雨。秋天的雨凉丝丝的,像喝过薄荷茶,喉口的感觉,在秋雨中,一任淋洗,一种淡淡的凄凉,淡淡的忧愁像薄纱般蒙住心灵。时常在我忧愁时,淋到秋雨,会感觉它也如此忧愁,有个伴,心里也好受些。淋雨,让我全身解脱,零距离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它为我的思想增添美感,脑海中总会跳出一些诗文来点缀她;它为我的感情渲染色彩,心里常会跃出一些感受来修饰它。于是它便成为了我心中独一无二的。

雨时大时小,捉摸不定。索性不想其他事了,专心赏雨。雨声小的时候,听起来像黄鹂清脆的歌声在树林里不断回荡,轻快活泼。雨声大的时候,听起来像野兽在低吼,警告着入侵者,威严严肃。

秋雨是那么的缠绵,凄凉,她推开了秋天的大门,预示着我们秋天已经来到。她的美丽感染了棵棵树木上的叶子,叶儿欲追寻她的足迹,随风飘落,在空中不停的舞动,给人以静静的遐想和沉思。

多美的秋雨啊!那么透明、闪亮,透明得像空灵的水晶,明净的美玉;闪亮得像灿烂的碎银,耀眼的钻石。不,用什么来比喻都不像。雨丝,比水晶还要透明,比美玉还要纯洁,比碎石银还要透明,比钻石还要耀眼!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到了屋檐上,形成了一道道水帘,为室内添加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秋雨落到了树林里,大树们都激动得流下了泪水;秋雨落到了水池里,水面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莲花。这是一个雨的世界,雨像一个个淘气的小朋友,挨家挨户地敲门或窗户,所以小朋友们在屋内欣赏外面的风景时,往往会流露出跃跃欲试和依依不舍的眼神。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秋雨不像春的蒙蒙细雨,也不像夏的嚎啕大雨,秋雨飘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秋雨是五彩缤纷的,在稻田里,秋雨是金黄的;在洒落的土地上,秋雨是火红的;在小山上,秋雨是浓绿的。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

秋雨绵绵。入夜,静静的靠在窗边听雨声,看着手心的茶杯里嫩绿的叶片在烟雾缭绕中缓缓舒展开来,一丝清茶的馨香环绕在鼻尖。窗外,淅淅沥沥,声音如泣如诉,宁静的夜中只有滴滴答答的雨声,一种缠绵的情思在心中蔓延开来,走在雨中,抬头仰望天空,漆黑似墨,深不可测。

余秋雨故里

故里浙江余姚县。

1946年8月,余秋雨先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后来,他在南方长大。

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从事戏剧文化事业,出版《文化之旅》等名著。

当然,余秋雨也曾在一次讲话中说,他的祖先余阙来自甘肃武威。那时因为社会动荡而迁徙。

余秋雨原配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李红——余秋雨的前妻,一个自信而又坚强的女人。当余秋雨处在人生低潮时,她不畏世俗嫁给了他,全心全意当起了贤妻良母 ;当余秋雨功成名就后,她独自带着女儿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余秋雨长句

1、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余秋雨

  2、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

余秋雨诗词

1.《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2.《我在等你》

3.《文化苦旅》

4.《霜冷长河》

5.《前年一叹》

6.《行者无疆》

7.《山居笔记》.8.《寻觅中华》

9.《借我一生》

10.《我一直在等你》

余秋雨简介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可怜的正本》、《苏东坡突围》、《这里真安静》、《夜航船》、《书海茫茫》、《莫高窟》、《遥远的绝响》、《狼山脚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镇》、《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梦》、《庙宇》、《十万进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每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在文坛及读者中间产生热烈的反映。

2.余秋雨(1946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知名作家。

余秋雨,浙江馀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余秋雨作家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余秋雨诗集

余秋雨的作品主要是散文集,写过的诗集主要有:《我一直在等你》,《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等。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