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成就最高的议论性散文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议论性散文。鲁迅的这些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主要是斟酌实中,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内战行为和片面消极抗战行为。同时,鲁迅的议论性散文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上海外滩感受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外滩的感受就是电视和图片上的万国建筑群。同学曾经说,在浦西,一点也感受不出那些建筑的美,到了浦东才知道那些图片是在浦东拍的。说实话,听了她们的的话,我的的确确是很失望的,当然我也知道,对于她们来说,和对岸浦东的光鲜比起来,浦西那些灰色的建筑未免显得太寒碜了。上海是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了徐家汇、浦东的高楼上,而不是灰不溜秋的浦西建筑上。就算有人去欣赏,更多的也是远远的看它们所构成的建筑群,从他们脚下走过的游人,很遗憾,几乎所有人的脚步都是匆匆的。
夜晚的外滩的确很美,因为夜幕掩盖去了外墙的灰暗,灯光则让建筑变得晶莹剔透起来,但是我更喜欢白天的建筑。总是梦想着自己在阳光灿烂的下午逛大街,但是逛外滩时却没有这个运气,要不就是和别人一起逛,陪着别人结果只能让自己也跟着脚步匆匆了,唯一的几次独自逛外滩,却总是下着雨,湿漉漉的滋味的确很是难受,把逛的兴致顿时少了一大半,但那些建筑却始终不失其魅力。
最喜欢的是沿着那些建筑一幢一幢的逛过去。在照片上矮矮的建筑在那个瞬间高大了起来,而且灰色的外墙给了人一种格外的庄严感。那些粗粗的柱子,让人看了心中肃然涌起敬意。无怪乎希腊人在神庙中要采用柱式结构了。比起现代高楼矮矮的台阶,快速的电梯,那些建筑高高的台阶倒更添几分沉稳庄重,倒和中国那些山寺都有很多石阶有了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而那些有着“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牌子也是我每次必读的东西,除了了解它们的历史以外,还能学习感受到这些建筑需要自己细细观察体会才能看到体会到的妙处。比如说汇丰银行那只尾巴被砍了一刀的铜狮子;一些檐下的雕刻、人像柱,若不仰着脖子用力地看到眼睛酸是决计看不到的;再比如说中国银行大楼。
自从在不知什么时候听了老爸对中国银行大楼的介绍后,对这桩建筑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外滩那么多建筑中唯一一幢中国人设计的建筑,看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奇怪的骄傲感。和其他所有建筑一样,现在的中国银行大楼也是那种灰扑扑的建筑。旁边的和平饭店倒是粉红和白色相间,显得典雅大方,但自己始终是偏爱中国银行大楼的。在远景的照片中,中国银行大楼有点湮没在众多豪华气派的大楼中。就算是近看,很多人也不曾对它多加注意。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真正的证明了它是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完美结合。看多了前些年对北京那些不中不洋“扣帽子”式的建筑的批评,才更懂得了中国银行大楼设计师的构思之妙:顶上没有帽子,只是尖尖的有点类似于塔,和楼的主体衔接处是中国传统的飞檐,楼的主体是西式的,中间却很巧妙的嵌入了中式的镂花窗。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非常的和谐,一直在外滩建筑群中都不甚出众。中国银行大楼是我唯一喜欢靠在防汛墙上看的建筑,这个距离正好可以把那些细节一览眼中,远看和近观都不会有这一效果。
很多时候太多东西需要自己去细细感受,所有城市的魅力都是在慢慢的感受中体会到的吧。
为您奉上;
上海冬日街景
本家退休后养狗猫种花草,好不快活。自己正在站最后一班岗,站岗的时候,难得有闲情逸致。近一两年,不但在群博上唠嗑的频率降低,连同学聚会缺席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岁末有老友相约喝茶,因刚出差回来,家里杂事一堆。本欲请假,转念想到,一旦退休后离开上海,再与老友相聚就不容易了。结果还是扔下家中老小赴约去了。
坐地铁到人民广场,出地铁口后,沿着南京西路走到黄陂北路口。那天虽天寒地冻,却阳光灿烂。呼吸着凛冽的空气,身上晒着冬日,精神不由一振。曾经对这一带很熟悉,现在却有陌生感,因为长期居住和工作在浦东,难得进城。路过上海图书馆,有久违的感觉,很想进去看看。想到约会已经迟到了,只能过门不入。
在外旅行时,喜欢随便乱拍,因故地重游的机会不大,记录一些异乡客地的影像,供老来帮助回忆。对度过了大半辈子的上海,却没有拍过什么照片,总觉得现在忙,以后有空可随时拍。可是,上海变化太快太大,老上海的味道已经没有或者变味了。有点遗憾。
余秋雨《上海人》
外滩-----记得上世纪初,曾有外国人说:“整个中国全都是农村,没有城市,如果有的话只能是上海。”
是啊,上海的确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亚洲的骄傲!
上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它有别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城市,这一点从一些建筑物上就能看出。
最为明显的就是外滩,黄浦江西岸的一幢幢西洋建筑透出浓浓的异国风情,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万国建筑群。难怪许多外国友人来到外滩,会倍感亲切,仿佛自己置身于欧洲的感觉。
夜色中的外滩显得分外迷人:浦江两岸霓虹璀璨,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上顿时呈现出波光粼粼、五彩滨纷的景象,简直是美伦美焕!浦江东岸的现代化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高高的耸立在夜空中,它就像一颗颗由珍珠串联起来的明珠宝塔,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这浦江映衬得更为艳丽!在此美景中,一对对的恋人正相拥在江边的围墙旁,浪漫的谈情说爱,诉说衷肠,这里就是上海著名的“情人墙”。
“呜”......“呜”,远处江面上传来阵阵轮船的汽笛声,那声音显得那么悠扬和美妙,仿佛正在演奏着“浦江之歌”。此时外滩海关大楼的钟声又敲响了:“铛”......“铛”,这钟声听起来显得那么悠远.沧桑,仿佛在述说这百年上海的历史......
外滩,一直是世人的心目中是上海最美丽的风景、最精致的象征!
南京路----- 紧挨着外滩,有一条被誉为“中华第一街”,闻名遐迩的南京路。南京路东起外滩,往西穿过26条马路,纵贯市中心区,直至静安寺和延安路交汇处,窄窄的马路,两旁不流痕迹的矗立着600多家大小不一的商店。据统计,每天有170万人次在繁华的南京路上来来往往。它是中国现代商业的发源地,它充满着另人震撼的传奇色彩。
南京路以繁华著称,它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繁华至今,可谓长盛不衰!它的马路两旁商铺林立。这里主要以国货“一统天下”,上海乃至中国的许多名店和老字号,大都集中于此:第一百货、第一食品店、新世界、永安公司......有许多历史悠久老字号的特色名店:张小泉刀剪店、吴良材眼镜店、亨得利钟表店、老介福绸布店、老凤祥金店......他们大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这里的商品都可谓“国货精品”!而且应有尽有。每到夜晚,南京路上霓虹闪烁,把南京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难怪许多外地人来上海,逛街最喜欢逛南京路了,这里整天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可谓是繁华奢侈的南京路,金碧辉煌的南京路!
淮海路-----上海有着另一条和南京路齐名的商业街淮海路。它东起人民路,西至凯旋路,蜿蜒10余里,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市中心。它与南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又与南京路有许多的不同。
淮海路和南京路一样繁华、热闹,而且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但它更多体现出了西式浪漫、典雅的格调和浓郁的欧陆风情,是淮海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西方文化和上海文化的结合体,也是最具有上海味道与精神的地方。
淮海路的马路两旁法国梧桐树遮天辟日,这里商店的建筑大多也都是欧式建筑风格,如今全世界的品牌旗舰店和名牌服饰也都集中于此,这里也号称“贵族的天堂”。此外,还有许多欧式情调的店铺,如西餐馆、咖啡厅、舞厅、酒吧...... 引来了无数“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来此消费、娱乐。
雨中的淮海路显得分外妖娆和浪漫:漫步在雨中的淮海路,透过雨帘看到那车、人、树、景......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朦朦胧胧,犹如漫步在人间天堂!再呼吸一下那梧桐树散发出的湿润而清新的空气,真是感觉心旷神怡。
入夜时分,淮海路上华灯初放,犹如天上的街市,连绵不绝的拱形彩灯阐述着淮海路百年不衰的时尚。正因为这浪漫而富有情调的淮海路,上海人和许多外国人特别钟爱淮海路。他们把这里当成最为理想的购物和休闲的场所!
淮海路真是繁华中不逝典雅,典雅中又不逝浪漫!
豫园城隍庙----- 上海的豫园城隍庙,又是一处别样的景致,它好象和现代化、时尚的上海好象格格不入。
它保留了中国古老的建筑风貌,那建筑物、街道、商铺都是中国明清时代的风格。
那里是小商品世界的海洋,商品数量达几十万种,可谓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不少商铺所售的有许多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结晶,如:剪纸、面人、刺绣、紫砂壶、陶器、字画、玉器......
此外,城隍庙里的传统小吃也是一绝,如南翔小笼、宁波汤团、酒酿园子、嘉兴粽子、五香豆、茶叶蛋、鸭胗肝、老虎脚爪、棉花糖、梨膏糖......真是数不胜数!其中有一些则是早以绝迹多年的传统小吃,这些制作精美又口味具佳的传统小吃,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这些小吃店里成天是“人满为患”,每个到城隍庙旅游的游客们都希望品尝到这里的美食。
城隍庙里有一个湖,湖里种着荷花,湖里还有许多五颜六色、色彩斑澜的金鱼正在争奇斗艳。湖上有个弯弯曲曲的桥,名叫“九曲桥”,它曲静通幽,它又是中国式园林建筑的典范!
湖中有个湖心亭,里面开着一个茶馆,坐在那里,泡上一壶香茗,再稍稍闭目养神一会儿,好不悠然自得,这是在这喧闹的大都市里,难得的幽闲之处。
我十分有幸置身于这美丽的大上海,能欣赏到上海的迷人、繁华、浪漫和多姿,感受到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情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