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慷慨悲歌北固亭

慷慨悲歌北固亭


  慷慨悲歌北固亭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坐落于镇江(古名京口)北固山上。这里毗邻南京,北靠长江,隔江与扬州相望。地势险要,风光壮丽,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登临北固亭,望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自此,北固亭广为人知,名扬天下。

  辛弃疾何以登北固亭怀古?这还要从南宋的抗金形势说起。1127年金军南下,侵吞中原,大宋京都汴京(开封)沦陷。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最后在临安(杭州)建都,史称南宋王朝。当时的朝廷,只求苟安享乐,沉迷于奢侈糜烂的生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面对金兵的步步入侵,主战派积极抗金北伐,却屡屡受到压抑和迫害。

  1162年,辛弃疾满腔热血,为抗金南渡,却不被重用。他曾上书皇帝《美芹十论》,献当朝宰相北伐《九议》,都不曾采用。42岁的辛弃疾便被免职,闲居江西农村。二十年后,时任平章军国事的主战派韩侂胄渐掌大权,重新启用抗金老将辛弃疾。但是,韩侂胄北伐,是急于立功,冒然出兵,开战的条件并不成熟。如此下去,必定会重蹈失败的覆辙。辛弃疾忧心忡忡,好容易盼来了收复中原的机会,眼看又要葬送,情何以堪?登斯亭也,慷慨悲歌,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孙权自幼随兄长孙策征战疆场,平定江东,十九岁继承父兄基业,在京口始建东吴帝国,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当年的舞榭歌台尚存,英雄却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复存在。南朝宋武帝刘裕生在京口,长在京口,据说,那斜阳照射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就是他曾经住过的地方。想当年,他凭一身的勇武,率兵南征北伐。镇压叛乱,统一南方;北伐后秦,收复长安。金戈铁马,攻无不克,气吞万里如虎。那是何等的威武雄风!

  然而英雄辈出的京口,在中原失陷、金兵压境之际,却不见了英雄的踪影。词的上阕缅怀英雄,感慨英雄不再,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讽刺。

  词的下阕借用典故直指当下韩侂胄用兵不当,仓促北伐,而自己又被弃而不用。豪放的词风中蕴含了苍凉、悲愤。

  元嘉二十七年,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令其部下征伐北魏。结果大败而归,仓皇南逃,惶恐北顾,狼狈不堪。四十三年来,自己从二十三岁青春年少,南归朝廷,到如今年过花甲,两鬓斑白,失地依然是金兵占领。瞭望长江北岸,金兵入侵时的硝烟烽火记忆犹新。往事不堪回首。当年北魏太武帝追击败兵至江北,在瓜步山建立佛狸祠。祠中乌鸦啄食着祭品,社鼓擂得震天响,香火鼎盛。惨痛的历史教训似乎已被遗忘。眼看又要重蹈覆辙,忧心如焚啊。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是一个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将廉颇,晚年被黜奔魏。秦攻赵,赵王派人探视廉颇。使者接受了奸臣的贿赂,结果赵王放弃了使用廉颇。辛弃疾以廉颇自喻,感慨自己徒有一腔爱国的热血,却是无用武之地。

  果然,六十六岁的辛弃疾再度被免职,韩侂胄北伐,不出所料遭惨败。南宋朝廷再一次向金人求和。

  也许这种情绪积压得太深,太满,一首词不能尽意,在同样的背景下,怀着同样的心情,辛弃疾再登北固亭,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哪里才能望到中原大地呢?翘首远眺,望眼欲穿,看到的却只是北固楼的风光。千百年来,改朝换代,盛衰兴亡,历史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往事悠悠,如同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奔流不息。词人借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表达出心中无限的愁思和感慨。

  下阕词人再次赞颂坐断东南的孙权,年纪轻轻就指挥千军万马,征战不休。破曹军,夺荆州,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天下英雄谁是他的敌手?唯有曹操与刘备。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不禁赞叹敢与他相抗衡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平心而论,孙权的文韬武略未必高于曹刘。但是,辛弃疾如此看重孙权,颂扬孙权,是他在孙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辉煌,寄托了自己一生的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已沦为金兵的占领区。他的祖父辛赞经常带他登高远眺,指点江山,鼓励他长大后夺回失地,收复中原。21岁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就在家乡拉起了一支起义军,与金兵作战。后来他率部下投奔耿京起义军,被任命为掌书记。处在敌人腹地起义,还是势单力薄,他说服耿京南渡归宋。谁知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靠了金军。辛弃疾闻之,带上五十人马,杀入敌营,活擒张安国。又不远万里,星夜兼程,将叛徒押送朝廷,以法处斩。那气势,正是气吞万里如虎,在南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如此坚定地奔南宋而来,就是希望“坐断东南”的南宋朝廷能像孙权一样,能征善战,恢复大宋江山。但是,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南归后的辛弃疾虽然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湖南安抚史等职,但是他日夜渴望的驰骋疆场,收复中原,却成为一种幻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于他与当政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弹劾,频繁调动,最终退隐山居。

  1207年,这是辛弃疾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在临终前的一刻,回光返照似的,他撑起病体,拼尽全力大喊三声:杀贼!杀賊!杀賊!这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也是最顽强的声音!

  终年,他68岁。

  作者庞守英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