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李白的狂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李白。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诗坛上公认他是诗仙,文学史上称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朋友圈里称他是酒神,江湖上称他为侠客,民间则有人说他是败家子。其实,不管哪种说法,都暗含着他气质中的狂:狂放、狂傲、狂荡不羁。
李白的狂,是人生的自信,是十足的底气,是对自我的肯定,是对现实的蔑视。自然也包含着他不受约束,放肆而为。那么李白到底有多狂呢?
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生活条件优渥。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背诵《六甲》,十岁涉猎百家,十五岁作诗小有名气。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为家庭的原因,他不能、甚至也不屑走科举的道路。从年轻时他就四处拜访名士权贵,寻求伯乐,企图捷径踏入仕途。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19岁的李白听说渝州刺史李邕喜欢结交朋友,常常向朝廷推荐人才。于是李白前往拜谒,希望能得到李邕的举荐。但是李邕觉得他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不适合做官,便没有推荐他。这让李白大为不悦,临走时写下了一首毫不客气的《上李邕》,以示回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一生喜欢以大鹏自喻,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大鹏一日随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停歇下来,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世人见我总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狂言冷笑不已。没想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世人一般见识。孔子(宣父)还认为后生可畏,大丈夫不能轻视年轻人啊。借着对孔子的赞誉,李白顺笔对李邕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揶揄和讽刺。青年时代的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可见一斑。
因为此诗,李邕很长时间都背着不识才俊、轻视年轻人的不好名声。其实,这对李邕来说也有些冤枉。诗圣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在他名不见经传时,李邕在洛阳主动会见了杜甫,给他以鼓励。33岁初出茅庐的杜甫游历齐鲁,当时已是68岁的北海太守李邕连日赶往齐州,与杜甫会面。宴席安排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很多文人雅士前来作陪。就是在这次欢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可见李邕还是慧眼识珠,善于提携后生的。只不过对当时的李白不感兴趣而已。也许这是个人的喜好不同——这是后话。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他在更广阔的范围,游历山河,结交朋友,吟诗作赋,寻仙问道。但是很长时间,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终于,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的时候,因为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和诗人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的名字进入了唐玄宗的视线。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青睐,便召李白进京。李白此时居住在山东泗水南陵村的家中,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赶忙收拾行囊,应诏入京。临行前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借汉代朱买臣因贫穷被妻子看不起,后来得到汉武帝赏识做了会稽太守的故事,蔑视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如今我也要辞家西去长安平步青云了。仰面朝天放声大笑走出门去,感奋自己岂能是无名之辈的草野之人?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快马加鞭赶到长安,唐玄宗亲自降辇步迎。给李白接风,玄宗“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天下世人能有几人得到过如此待遇?李白不狂才怪!
一天,唐玄宗陪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宫廷乐队演奏音乐,载歌载舞,为其助兴。唐玄宗听腻了陈词旧曲,便派人召李白进宫谱写新词。当时醉意朦胧的李白挥笔写下《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如此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且是仓促之间一蹴而就,玄宗为李白的才华所倾倒。李白受到玄宗的宠信,得意忘形,因而就有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磨之妄举。
李白并不满足于自己御用文人的角色,他的志向是“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姜太公钓鱼渭水之滨,得遇周文王,自己从政也可成为帝王师。所以他除了给皇帝写诗作乐,还关心朝政,向玄宗上书劝谏,让他以朝政为重,不要整日歌舞。此时大唐国运已由盛世走向衰微,唐玄宗也早已没有了当年励精图治的心思,而是沉缅于歌舞享乐之中。李白的劝谏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引起了唐玄宗对他的厌倦。
李白的狂言妄举,得罪了权臣,也得罪了玄宗。渐渐地,他开始受到冷落,多日不被召进宫。我行我素的李白不再随时待命奉召,他用更多的时间出入酒家,一醉方休。他的朋友杜甫曾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来他索性递交了辞呈,炒了皇帝的鱿鱼。唐玄宗并无挽留之意,爽快的赐金放还,李白被迫离开了长安。
从天宝元年秋来长安,到天宝三载春离开,李白在长安不足两年的时间。这是他一生从政仅有的两年,也是他最接近人生理想的两年。44岁的李白怀着失意的心情,开始了他的第二度漫游生涯。
下一步怎样走?走向何方?李白也感到茫然。于是他作诗《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是他依旧信心满满,相信自己一定会重整旗鼓,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在长安做翰林供奉的那些日子,李白每每回忆起来,总是耿耿于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如何能开心?饮酒!他一生以酒为伴,得意时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独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饮酒,不像一般文人文质彬彬,慢慢品尝,而是狂饮:“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买酒没钱了,不在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从李白对酒的热衷,饮酒的海量,买酒的豪爽,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率性而为,狂放不羁。
还能使李白开心的,是游历名山大川。“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李白的笔下,山川河流,自然景观,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他将主观的情绪渗透其中,以夸张、想象等手法,赋予自然山水一种惊心动魄的豪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丽的风光,带着一种狂飙般的力量,迎面而来。它是李白复归自然,逍遥自在的道教情怀的寄托,同时也是李白无拘无束、豪迈奔放的性情的自然流露。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与妻子儿女避难庐山,于屏凤叠隐居。早已名满天下的李白倘若在此看看山水写写诗,过一个清闲舒适的晚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此。向来不按常规出牌的李白,做事总是由着自己的性情。兴致来了,连他的妻子宗氏劝阻都无用——那可是曾为他千金买壁的前宰相的孙女啊。
至德元年(756年),永王李璘坐镇江陵,招贤纳士,派人请李白出山。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以为建功报国的时机已到,便响应了李璘的征召,随其东巡,并作《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引用东晋谢安隐居归朝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的典故来激励自己,言辞中有着壮志将酬的乐观。但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永王的军队就被消灭。参军之后的李白还未能施展其才华,就成了“叛军”中的一员,在浔阳被捕入狱,随后流放夜郎(贵州桐梓)。跋山涉水,路途遥远,走到巫山三峡,遇上大赦。李白惊喜交加,随即乘船顺流而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一辈子不认输不服气的李白,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狂傲。千金散尽是真,还复来却成了泡影。穷困潦倒的他携家人投奔了在安徽当涂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762年,李白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写下了绝笔之作《临终歌》。他依然以大鹏自喻:“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展翅,奋力飞翔,振动到八方边缘。飞到半空,翅膀被摧折,飞不动了。这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既有努力奋斗、空中翱翔的雄姿,也有屡受挫折未能才尽其用的遗憾。
这只带着伤痛的大鹏,穿越历史的时空,飞到今天。他所驻足的高度,依然是中国诗歌的峰巅,迄今无人企及。假如李白知道千年之后,他的诗被写入教科书,让学生学习背诵;他的粉丝成千上万,经典之作,妇孺皆知,那么,在寂寞中去世的李白也该开心地狂笑了。
作者庞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