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歌和散文融合在一起诗中有文,文中有诗要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首先必须明确诗词曲和散文的相通之处.只有找到了相同之处才能,找到改写的突破口.散文和诗词曲都具有意境,这就是它们的相通之处.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从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物我一体”而产生的“象外之境”、“弦外之音”.散文的意境一般包括诗情、画意、哲理和谐趣四个方面.诗词曲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自己所选择的意象通过添加颜色 等对意象的修饰之后,融入作者的感情,意象和情感融合一致的一种艺术境界.诗词曲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能够构成一幅自然或者是生活的画面的.从上述可知,诗情和画意是二者意境的相同之处,改写就是要抓住这两点入手,先读懂诗词曲的意境,明确其构成意境的意象.例如,改写《天净沙·秋思》我们先应该明确马致远通过“藤”、“树”、“鸦”、“桥”等意象,再加上“枯”、“老”、“昏”等意象修饰词,熔合成“明显的深秋景色和凄苦的游子之情”的意境.
其次是在确定诗词曲的意境的基础上变诗词曲的语言为散文的语言,这也就是我们改写的行文过程.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来说是扩写.怎样扩写呢?按照诗词曲作者的行文思路(有时也可以变通),把这些断断续续的意象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扩充为环境描写.这一扩充的环境描写能为散文中抒情主体的活动及抒情创设一种氛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环境的烘托作用.创设好抒情主体的活动氛围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曲中抒情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现的抒情主体,一种是隐藏的抒情主体.对于显现出来的抒情主体,比如说《天净沙·秋思》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显现的——一个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徘徊的思乡的游子.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比较简单,我们只要通过诗词曲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抒情主体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就是.对于隐藏的抒情主体,再进行上述的写作活动之前,我们还必须是抒情主体显现出来.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我们只能说是对诗词曲进行了初步的改写,对一篇散文的意境的创设还没有完全完成.在以上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加上散文意境的另外两个因素——哲理和谐趣.哲理是散文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出来的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奥秘的真谛.哲理 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哲理的 会给作品增添思辨色彩,加深意境.当然,在这里给散文加上哲理性的语句,可以是改写者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但必须自然的由自己过渡到诗词曲中的抒情主体.谐趣是散文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风神趣味.谐趣,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清新明丽幽远,有的雄健雅绝,有的愤激昂扬……他们同样能够开拓和加深作品的意境.当然,散文风神趣味的选择我们要考虑到所改写的诗词曲的感情基调.
以上讲述的主要是在改写时构思和行文过程中我们所要考虑的,其实,还有许多改写的基本知识,在此也就不再赘述.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让读者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凝练,聚聚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关键字词、音乐、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中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用平实、自然的语言,以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的文学作品。散文通常不受格律、韵律等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散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回忆录、游记、随笔、小品、杂文等。散文的主题也非常广泛,可以是社会现象、人生哲理、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等。散文的风格也因作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有的则富有诗意和想象力。
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的,如《红楼梦》中的《脂评》、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散文诗的本质是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散文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1]
《边城》不是散文,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作,被称为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亚洲周刊》曾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边城》名列第二。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骈文
文体: 骈文
b称: 四盐? 时代: 盛于六寓
性质: 同属无韵之文
特点: 对偶工整、词藻华垺⒁粼虾托场⒂玫浞倍唷? 散文
文体: 散文
b称: 古文
时代: 盛于唐宋
性质: 同属无韵之文
特点: 朴实无华、蕴含教化、明道致用、偶用骈。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是闪现的思维火花,展现的情感波澜,再现的时光往事。
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游记散文是指以记叙类文学体裁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