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关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论文【三篇】(关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关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论文【三篇】(关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篇一】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升华,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深刻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内在逻辑。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从发展理念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都蕴涵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为人民谋福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扬弃超越了西方以物和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的奋斗目标。要落实好贯彻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不仅要使所有群众更好更公平共享发展成果,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在尊重人民主体性中将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劳动实践凝聚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能。

  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已走过规模扩张、粗放增长阶段,逐步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培育,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另一方面,与以殖民扩张、掠夺剥削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或野蛮开发摄取自然资源、过度破坏地球生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更致力于开拓人与自然互依互存的现代化新局面。遵循绿色发展思路,开创既能发展生产又能保持生态良好的文明新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坚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摒弃增量为王的旧模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但要使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而且要建成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决定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纵深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进而逐步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挑战。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巩固现有现代化发展成果,而且有利于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但也要看到各种风险挑战并未消除,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乏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卡脖子问题尚未破解;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粗放片面等现象还存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不够。只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逐步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高效发展,才能抢占发展先机、掌控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中央方针政策、决策指示落细落实,不断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在宏观层面,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活动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过程,内需和外需是相互依靠、相辅相成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诉求。只有持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贯通和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刺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实行深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需求、供给互融互促。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引进来、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中观层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进度和质量底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塑造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通互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弥合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神聚气、筑基赋能。

  在微观层面,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理论、制度等方面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质量、动力、效率同步提升跨越,开辟出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篇二】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论文

  20xx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还将不断扩张。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等方式全面促进消费。另一方面,要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特别是在健康、养老、育幼等领域,要正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服务需求,加快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要素活力。

  抓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升级契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投资需求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资积累还不够,在科技创新体系和防灾备灾体系等方面的投资强度还不高。拓展投资空间,要聚焦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和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间的短板领域。“十四五”时期,围绕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等投资仍有较大需求。拓展投资空间,还要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增强新产业新业态顺应新需求新模式的能力。

  以数字经济助推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球数字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20xx年全球GDP同比下滑3.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却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20xx年世界100强企业中,数字经济企业平均增速达70%,比世界100强平均增速高出近40个百分点。在我国,数字经济已从社交通信、商业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迅速向工业设计与制造融合,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

  要让数字经济更好发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作用,首先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在此基础上,再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与此同时,也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高标准市场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

  要使消费、投资、产业升级的潜力变为现实,尽快消除预期转弱压力,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是以担当精神和专业态度,精心设计方案,推动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动员改革加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在推动重点要素改革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二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积极加入高水平自贸协定,谋划富有吸引力的全球合作议题,与国内高质量发展互动促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和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公平竞争为重点,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并以立法形式巩固这方面的改革成果。寓服务于监管,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质量。

【篇三】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论文

  信息网络全覆盖,助推经济高质发展。着力加速推进“三网融合”发展,4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力推进云上思南无线WIFI工程共享,建成县城公共区域88个免费WIFI点位,思南石林、郝家湾清代民居等35个主要景区全面安装360度高清摄像头。建成4G基站32个、5G基站52个。到目前为止,累计开通4G基站3000余个、5G基站100余个,实施大数据融合示范项目3家,带动企业14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66家,完成数字经济产值3亿元。

  数字产业大发展,保障后续提升有力。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成一平台五体系N应用监管体系。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物流集中企业、直播带货企业等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已培育500万元以上贵州玖捌汽车大数据贸易服务企业1家,正在培育2000万元以上思南县中泽网络科技企业1家,发展平台经济调度企业6家。建立健全茶叶产品“溯源”体系,积极打造“互联网+茶业科技园区”,实现精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网络化销售。

  智慧云上强服务,保持办事高效迅速。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构建“思南大数据·中国”顶级中文域名网站,建成了“全国首家县大数据网”。大力推进大数据“云上思南+政民商用”服务,构建了“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深入开展互联互通审批入云服务“优质化”、政务公文上网运行“高频率”,办事大厅平台“一站通”、电子政务外网便民“全覆盖”,受理行政审批服务30余万件、网上受理10万件,办结率均为100%。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客观发展规律、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加剧了这种变化,我国将面对更多的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政策工具灵活、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投资潜力巨大。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国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新机遇,是危机并存、危中存机、危可转机的局面。要辩证看待危与机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变化的环境中找到发展的机遇。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要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打造现代化产业链。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失衡,必须把调整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我国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筑牢现代经济发展基础;要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注重我国国内市场,繁荣居民消费,注重扩大内需。近年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要充分挖掘我国国内需求,让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更加依托国内市场,供给体系更加适应国内市场,创造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内涵型增长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机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要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适合创新的土壤,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够专心致志的进行科研工作,让每一分创新活力充分迸发;要发挥企业在创新中集成要素资源、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作用,打造集科技、教育、金融等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拿出更大的勇气、更针对性的举措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完善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体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

  坚持对外开放,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世界经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与各国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互惠的理念,坚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机制;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公平的惠及各个国家各个阶层各种人群。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