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1

  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90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30年来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起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30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指出“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上海承担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光荣使命,浦东更加重任在肩,更应大有作为。前进道路上,要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浦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浦东就一定能创造开发开放的新奇迹。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2

  把握对外开放的新环境和新特点

  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首先应当对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环境和具有的新特点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从国际环境看,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程度的加深,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加速流动和整合,全球新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不断形成并深化,各个国家经济依存度不断上升。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贸易摩擦、经济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治理面临新的挑战。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之中,我国对外开放也必然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从经济体量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xx年我国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15亿元、增长5.8%,新设外资企业超过4万家,保持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这些数据不仅说明了我国经济体量大,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重。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我国要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

  从发展理念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一些逆流的情况下,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做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支持者、推动者,不断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维和新动能。

  从发展前景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一定会也必然会更加光明,也必将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对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维护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等当前对外开放的重点课题和相关举措进行深入思考,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优化政府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继续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而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第一,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激发进口潜力,实施更加重视进口的贸易政策。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为扩大进口提供了空间。积极扩大进口,就要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优化进口结构,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对各国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进口。

  第二,优化市场环境,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必备的法律制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国将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继续缩减负面清单,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我国已经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第三,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打造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案例案例样板区;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化我国与相邻国家或沿线国家合作的领域,在内外空间的拓展中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四,继续深化双边合作,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已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让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其中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在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3

  20xx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为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四五”规划的科学编制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奋进的第一个五年,国家层面上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基层大学生村官,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制定我们小“五年规划”也至关重要,到村任职一年来,紧跟处理村内各项事务,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建设等,与群众打交道,倾听群众心声,充分感受到学习与务实的重要性,因此编制小“五年规划”要注重“学”“实”“奋”的精神内涵。

  注重“学”字。“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出自《荀子·大略》,荀子认为,学者不一定都要做仕者,但做了仕者就必须坚持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群众做实事,才能真正做到“不负所学”。作为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更要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首先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的学习规划,坚持理论学与实践学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引实践,再用实践来悟理论,循环往复,理论定能学深悟透,反过来创新实践。其次作为基层的干部要把群众当做的老师,学习“群众话”与“群众事”,“解铃还须系铃人”,基层干部最主要就是处理群众问题,运用群众方法去处理群众问题不过。

  注重“实”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精神”的论述有很多,我们之所以能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因为有前辈们长期的艰苦实干,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我们的“五年规划”一定要实,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家大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小规划,让我们的小规划服务大规划。切不可制定与村内实际发展情况相违背的规划,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区规划发展茶叶种植茶叶,这就是南辕北辙,乱规划、错规划还不如不规划。

  注重“奋”字。“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特别是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阶段,更要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发挥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炮火连天的战争,但处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中国梦实现的关键阶段,挑战依然很大,必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篇章。

  小规划融合在大规划中,千万个小规划成就大规划,规划已编制,让我们共同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永攀高峰,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4

  一、交上满意答卷,踏上新的征程

  20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中央统筹实施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通过保持战略定力、准确研判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辛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载入史册的答卷,同时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202-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内外部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宏观政策必须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202-年是启动“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始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财经工作上的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财政部门要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年,国家将降低赤字率,减少专项债券规模,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安排特殊转移支付,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适当扩大直达资金范围;省级不再压减专项资金支持县区,诸多因素都将减少中省的转移支付,对我县的可用财力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民生保障、支持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扩大内需等都对财政资金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点支出和刚性支出压力很大,今年将是近年来财政形势最严峻、收支矛盾最突出、平衡压力最大的一年。财政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紧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围绕政策落实、增收节支、绩效管理、财政改革,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三保”支出,确保中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一)向上盯政策,工作上台阶。

  1、关注财政政策调整动向,加强政策研究,了解政策信息,结合实际,优化财政支持方向、重点和方式,提高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政策的协同性,紧抓中省在减税降费、资金直达、民生兜底、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将政策转化为资金、项目,积极对接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和债券资金,确保全县实现“三保”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扩大县域有效投资,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上级政策接得住落得实。按照当前中省关于项目资金安排的原则和资金管理办法,必须高度重视全县项目库建设,进一步精细“十四五”规划中的项目编制,认真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保证在上级资金安排前,各类项目准备工作安排就绪,确保中省政策落地特别是直达资金下达时,能够有优质的项目进行对接,确保直达资金到位后能够及时启动项目实施建设,快速高效使用资金,彻底扭转过去项目实施慢、资金趴窝,上级考核督办的被动局面。

  3、结合政策调整,下大力气争取项目资金。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定期通报研究中省政策动向,分期分批制定争取项目的工作计划,多渠道发力,各部门配合,抓住关键环节、关键时间节点,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把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理出中省对紫阳的政策倾斜方向,力争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落实更精准,政策可持续。

  1、突出稳中求进,坚持保收入促平衡,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统筹财政收入组织管理,坚持落实财税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统筹预算收支科学配置,坚持预算安排与绩效考评挂钩,严控预算追加,硬化预算执行约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努力实现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2、突出优化结构,坚持补短板固基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足额预算安排、及时拨付资金,保证政策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紧盯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着力在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政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坚持民生导向,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3、突出稳扎稳打,坚持聚焦点抓关键,进一步巩固“三大攻坚战”成效。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落实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遏制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用足用好新增债券,加快债券资金支出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形成对经济有效拉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切实扛起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着力支持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4、突出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和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继续发挥小微企业续贷周转金、特色产业贷和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支持中小微企业培育、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完善农业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

  5、突出资产长期效益,推进资产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向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扶贫资产管理延伸,从资产管理建章立制、确权登记向抓制度落实、日常管护延伸,夯实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调动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长期连续效益。

  (三)向内抓管理,绩效更精细。

  加快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绩效”闭环运行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全环节操作规程,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前置,单位申请预算资金首先要科学合理确定绩效目标,财政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后随同资金预算批复到单位,作为财政资金使用方向的领航灯塔。

  2、建立绩效监控机制。组织单位围绕绩效目标运行定期开展绩效监控工作,财政会同主管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研判,目标偏离较大的及时纠正,问题严重或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及时收回资金。

  3、完善绩效抽审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对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进行绩效抽审,促推项目绩效质量提升。

  4、落实绩效结果运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持续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利用好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公开,以公开促规范。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资金和调整财政支出方向的重要依据。

  (四)措施再加力,改革更深入。

  1、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持续简政放权,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和联合惩戒。

  2、深化财政监督管理改革。加强单位财务内控管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严肃财经纪律。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贯通协调,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

  3、深化基层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基层基础建设,提升依法理财、规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所在本辖区的就近就地监管的优势,全面落实财政所的管理责任,将财政资金管理关口下沉,提高办事效率,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5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时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新发展理念是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并实施以来,全党全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党必须深刻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绝不是只有经济指标这一项,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努力提高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发展理念五大方面既有各自内涵,更是一个整体,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树立全面的观念,克服单打一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不搞“急就章”“一刀切”。政策不能只是挂在墙上,要切实抓好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能否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一个重要尺度。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守土有责的紧迫感将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地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续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xx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xx年经济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连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受到了网友们广泛关注。人们既关心中国经济大方向,也关心自身生活会受到何种影响,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

  央视新闻客户端总结,20xx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面统筹、把舵定向,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行至年终,中国经济走出“V”型反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等三个“率先”,勾勒出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鲜明特点。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看来,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今年中国经济为何可以实现“V”型反转:复工复产、双循环、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高水平对外开放、“六保”、脱贫攻坚等。

  在系列解读中,央视新闻客户端还发现,“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和安全”被多次提及。20xx年,几多艰难,成绩斐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因此,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必须要更好统筹安全和发展。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7

     岁末年初,总结工作成果,谋划工作布局,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必答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总结了20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年经济工作,释放出了鲜亮的进展信号。立足新进展阶段,贯彻新进展理念,构建新进展格局,当务之急要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才能沉着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迈出开局之年的新步伐。

  思想认识要有客观性。经济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动和深化的过程。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就,不断增添进展自信。在决战决胜之年,面对严峻冗杂的国际形势、艰难繁重的国内改革进展稳定任务特殊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经过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确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放眼全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进展信念,要有砥砺奋斗的壮志豪情,这也是做好明年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还面临着更多挑战。既有疫情改变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也有经济恢复基础不坚固性,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旧冗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要发挥自身进展优势,补足进展短板,要从经济社会进展大局出发,结合地方实际,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客观分析和科学推断,既不能止步于现有成果,也不能被临时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要增添忧患意识,坚决必胜信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进展。

  应对挑战要有规律性。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擅长化解经济社会进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也要擅长在日常工作中增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擅长从纷繁冗杂的事件中去总结和提炼带有规律性的阅历做法,并以此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方向与指南。在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殊强调了规律性的认识,并总结提炼出了5个根本性的规律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独立自强是促进进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5个根本既是今年以来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也是指导“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阅历法宝。我们要发挥这些规律性认识的作用,融入到202-年的经济社会工作谋划之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究总结出更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强化政策理论学习,要增添政治意识,擅长用政治的目光来分析经济进展问题,擅长用规律性的阅历来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政策推动要有延续性。把握珍贵的时间窗口,迈出新征程的新步伐,既要结合国际国内进展实际做出准时调整,也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不能今年一个样,明年一个样,更不能为了克服眼前的困难就实行政策“急刹车〞,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主动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敏捷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宏观政策的持续性既是一种进展自信,也是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宏观政策保持延续的重要性,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经济进展的强大动能,让中国经济这首巨轮驶向更宽阔的将来。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8

  20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年我国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年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求20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在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两个不动摇”、吸引利用外资、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五大方面做出了政策部署,并回应社会关切。本次会议中,经济形势定调、宏观政策、扩大内需、产业发展、房地产等5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防疫政策优化、稳增长政策显效等多因素支撑,202-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本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延续202-年的判断,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但同时指出,202-年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会议明确202-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释放了较为强烈的积极信号。

  第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202-年经济回升的重要基础。本次会议提出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以202-年11月的“二十条”为起点,中央和各地方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尤其是“新十条”落地,北上广等多地响应调整,跨区域流动人员不再查验健康码与核酸阴性证明。202-年,在流行期平稳渡过后要素流动和消费场景受限等制约因素有望大力缓解,经济活动有望出现明显回升。

  第二,稳增长政策保持较大力度,存量叠加增量政策同向发力。本次会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提出202-年要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会议同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202-年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宽信用”等特点,存量稳增长政策措施将持续显效,增量政策也有望相机出台,助力经济增速回升。

  第三,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在20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只是出现在微观政策表述中,而本次会议中,提振市场信心的位置非常靠前,重要程度明显提升。会议明确提出“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面对疫情持续冲击、成本明显上升、政策调整等影响,民营经济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民间投资积极性偏弱。根据统计局公布累计同比增速折算,202-年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7%,连续5个月负增长,且跌幅明显扩大,而“非民间”投资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议论。本次会议回应社会关切,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壮大注入信心。预计202-年将有更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落地显效。

  二是优化平台企业定位,支持平台企业发展。相较于202-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中要求“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本次会议对平台企业给出了明确的支持信号,要求“在常态化监管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积极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新形式;有利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潜能;有利于技术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瓶颈。

  第四,低基数是202-年经济回升的重要条件。面对乌克兰危机、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市场下行等超预期因素冲击,202-年我国经济恢复程度总体偏弱,前三季度GDP增长3%,这为202-年经济增速回升提供有利条件。

  二、政策稳增长力度不减,强调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第一,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赤字率和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在“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影响加深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稳增长的任务依然较重。从会议表述上来看,202-年财政政策仍将是政策发力重点,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

  从赤字率来看,“加力提效”这一表述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一致,2018年会议后次年财政赤字率上调了0.2个百分点。202-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推动经济恢复增长,预计赤字率可能会提高至3%甚至以上。

  从专项债来看,2016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持续上升。202-年从财政发力需要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仍然较大,但专项债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所不足,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从其他财政或准财政工具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有望继续加大力度,同时,按照会议指示精神,202-年可能会通过加大贴息支持来放大贷款规模,从而撬动社会投资。

  从财政政策发力主体来看,考虑到202-年以来地方财政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0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预计202-年中央财政仍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金额将在202-年基础上只增不减。

  第二,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较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更加积极。从会议表述来看,“有力”和“精准”将是202-年货币政策的两大特点。一是“总量足够”。202-年货币政策仍将以宽松为主,力度上将不会弱于202-年,总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M2、社融增速有望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进而为实体经济创造稳健略宽的融资环境。二是“结构精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是重要抓手,继续“精准”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支持房地产等薄弱环节。

  第三,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推动形成政策合力。较之于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本次会议对于政策之间协调配合、政策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在202-年宏观政策稳经济力度空前,包括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扩大专项债结转额度,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推出直达工具、央行上缴利润、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幅扩容等。在此背景下,202-年的政策增量空间相对有限。因此,要通过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来充分发挥好存量政策的效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推动“双碳”目标,规范平台经济、教培行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过急过快、缺乏综合考虑等原因,导致了局部地区停电、加剧年轻群体失业等问题。本次会议强调的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加强一致性评估,优化政策实施方式等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对近年来宏观政策协调性不足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影响的一次纠偏,防止未来在政策调控过程中再度出现“合成谬误”。

  第四,注重政策可持续性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年以来,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原因导致财政减收严重,同时防疫、扩大投资、保障民生等领域财政支出强度较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突出。202-年,在要求财政加力提效支持经济恢复的同时,会议还特别提出“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等。这表明,一方面,202-年宏观政策在延续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留有空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回升势头相对稳固后,政策支持力度可能进行相机调整。另一方面,202-年地方政府通过城投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融资的难度可能上升,融资规模相对受限,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形成制约。

  三、将扩大内需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消费优先和投资强化

  20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且“影响加深”。全球经济高通胀、紧货币对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我国出口增速由正转负。未来,全球经济将由“滞胀”向衰退演变,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在202-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年全球GDP增速为2.7%,较20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国际需求将持续收缩,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继续承压。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第一,将推动消费回升作为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原因在于:一是202-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收入下降、预期转弱、场景受限,消费受到较大冲击。从202--202-年三年平均增速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11月累计金额,下同),远低于2019年的8%。20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0.1%,大幅拖累经济增长。二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是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只有消费稳经济才能稳。此次会议将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是202-年稳经济的关键任务之一。三是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会议提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具体领域方面,明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202-年这些消费领域将出台更多鼓励政策。此外,在平稳度过疫情流行期后,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我国服务消费,如文旅、医疗、育幼等仍有扩容空间;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如新零售、在线文娱的潜力将随着技术进步得以释放。

  第二,继续发挥投资托底作用,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202-年疫情反复、散发,对市场主体信心造成扰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新能源、农田水利、社会事业、新基建等领域资金和项目加速落地。202-年仍将重视投资的拉动作用。一是继续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预计202-年政策将通过优化财政工具组合、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扩大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继续保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和项目审批落地节奏。二是提升民间投资活力。本次会议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一方面,未来我国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作用,筛选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发挥长远着力点的系统性作用。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重要支撑。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现代化都市圈和现代化农村可以提供新型消费场景,就业形势稳定为稳定消费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深化改革,增强内需发展动力。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现有需求,还可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四、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发展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关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本次会议明确提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指明了202-年产业发展的两大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部署,预计未来在政策持续推动下,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重要引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结合二十大会议报告来看,未来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方面,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二,产业安全性的重要程度显著提高。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二十大报告还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安全性的重要程度均明显提升。二十大报告单列一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本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在产业政策中突出强调“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发展安全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是我国应对“卡脖子”领域、战略性物资等断供风险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预防产业外迁、突发事件冲击等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措施上,预计未来我国将花更大力气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的保障能力等,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同时,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也将更多考虑实体企业承受能力,防止部分政策调整导致产业链脆弱性增强。

  第三,发挥科技、金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提出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生态。关于科技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次会议强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未来,在金融支持科创领域方面,政策有望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科创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卡脖子”等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

  五、房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同时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和处置

  第一,供需两端持续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需求端政策大幅放松,三季度以来,“保交楼”、房企融资支持等供给端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对此,本次会议提出从供需两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支持力度。

  供给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同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预计未来,供给端支持政策在加大房企融资支持力度的同时,长租房建设、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等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也将继续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不断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和民生定位。一方面,加快推动房企转型,逐步转变高周转高负债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保障房体系建设,坚持租购并举,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

  需求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总体来看,政策思路仍是坚持“房住不炒”,释放合理需求。预计未来,销售端政策有望继续加码,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下调等政策可能配合生育等其他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性调整。

  第二,继续做好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202-年下半年以来,“烂尾楼”风波持续发酵,政策通过出台2000亿保交楼专项贷款等方式加大力度保交楼、稳民生。202-年11月,“金融16条”出台,从开发贷款、信用贷款、信托贷款、债券和信托融资等表内表外各类融资渠道对房企融资予以积极支持。目前,“烂尾楼”风险以及部分房企的信用风险正在逐步化解,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并未完全出清。因此,本次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与202-年四季度以来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思路一致。未来,预计在做好“保交楼”房地产纾困基金、“三支箭”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更多针对房企融资支持的政策有望出台,尤其是针对头部优质房企的政策救助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9

  准确把握“赈”的初衷 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从三个方面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

  《意见》出台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面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发的新起点,出台《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技能,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意见》明确,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个领域,围绕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优先吸纳就业,延伸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也是1984年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农民既是项目建设者也是项目受益者,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村庄更美好,进一步坚定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汇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有利于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将全面完成,但“三农”短板依然存在,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项目的实施范围全部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内容突出四个亮点

  《意见》是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并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让这项老政策获得新的生命力。具体看,《意见》有四大亮点。

  一是充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策内涵。《意见》突出强调了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建设项目中“赈”的作用,要求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最大可能提供就业岗位。没有对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限定上限,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真正突出按劳取酬的作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组建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回归了以工代赈本源,深化了以工代赈政策内涵。

  三是明确推广范围建设领域。《意见》明确,将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范围,全面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特别是增加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四是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为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部际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通过健全机制,调动地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赈”的作用。

  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意见》对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更好的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促进政策有效实施,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实施范围。《意见》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范围进行了细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在项目选择上,提出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本要求。

  二是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要将以工代赈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统筹考虑,积极谋划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并重点做好务工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务工组织方面,要积极动员本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多的提供本地就业岗位;报酬发放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尽量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技能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并优先吸纳就业。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意见》要求,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和激励表扬机制,加强投入保障、督促指导和宣传引导。以工代赈方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需要发展改革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草、扶贫等多部门参与,政策协调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投入保障上,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