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北京喜讯到边寨说的是什么)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北京喜讯到边寨说的是什么)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5篇

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欢迎阅读!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篇1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内容,这首管弦乐曲由郑路、马宏业作曲,创作于1976年,作曲家用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这首乐曲分为引子和三个主体部分,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管弦乐的乐器音色听辨和乐曲的风格元素上,用敲、唱、说、跳、找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

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复习管弦乐知识,回忆管弦乐的组成,并在电子琴上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是管弦乐中哪种乐器的音色。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听觉,为欣赏乐曲打好基础。

在欣赏全曲时我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先整体欣赏全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分段欣赏,层层剖析,最后再完整地欣赏乐曲,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感受和回顾。在每次欣赏前我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听赏的注意力。

比如:在第一次欣赏全曲时,我提了三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如何?

2.你认为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分?

3.听完乐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你能哼唱一下吗?

用问题引导学生先感受全曲的风格和情绪,借此使用多媒体介绍苗族和彝族,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的来由及其特点。

在听赏三个主体部分时,我也用了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一部分我提出:

1.乐曲的速度、情绪如何?

2.用了哪些主奏乐器?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重点介绍了单簧管、小号和弦乐,并一起哼唱了主旋律。在这样欢快的主题下,同学们想到了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于是,在同学们的创意和老师的指导下,教室里成了打击乐合奏的欢乐海洋。

欣赏第二部分时我提出:

1.听了这一段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能找出这一段乐曲的特点吗?

这一段让人联想到了大家一领众和,载歌载舞的感觉,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我让他们用舞蹈表现当时的情景,在几个活跃份子的带动下,教室里又洋溢着轻柔的舞步。其实,这一段的主旋律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组成,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还唱起了具有相同特点的《乃哟乃》、《跳圆圈》等曲子,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了起来。

听赏第三部分时我又提出:

1.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2.增加了什么音色?

同学们回答后,我重点介绍了定音鼓和长号,并与第一部分做了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热闹的场面。

细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乐曲取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取名“喜洋洋”,有的说是“快乐的节日”……虽然与《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原名有出入,但从学生们取的名字上看出,同学们都抓对了乐曲的情绪,都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揭题之后,我简单介绍了作曲者和这首乐曲的背景,并给学生欣赏了乐曲的的引子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与结尾部分交相辉映的用圆号吹奏的长音,他们都说:象喜讯传来的声音。是啊,主题如此鲜明、如此好听的乐曲加上这么特别的引子,多么形象,多么美妙呀!

最后,我总结本课,再让学生完整听赏全曲,并用打击乐器模拟曲中管弦乐器的配器来演奏,经过前面的分析和演唱,学生轻松完成了合奏,也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整堂课在轻松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篇2

教学内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重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 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课后小记: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教授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随音乐分角色跳舞,加强对乐曲的理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篇3

一、教学内容:

1、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 复习唱好《小小花伞》

3、 聆听《东北秧歌》

4、 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小小花伞》

2、 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 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畲族儿童喜爱演唱的歌曲《小小花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二) 开始上课

1、 跟录音演唱。

2、 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 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 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 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 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 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 引出“秧歌舞”。

9、 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 动作分解教学。

11、 结束。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倾听歌曲,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2、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手帕有许多的玩法,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主动大胆地参加游戏,在游戏中享受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丢手绢音乐,手绢一块,室外空地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学“马妈妈和马宝宝”做骑马步进场。

①导入活动:小朋友们告诉老师手绢有什么作用?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关于手绢的歌。

②幼儿倾听歌曲,熟悉旋律。

1、教师放丢手绢歌曲,让幼儿熟悉歌曲。

2、学习歌词歌曲,并了解游戏的玩法。

游戏玩法: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撒开手蹲下,选一名幼儿手持手绢,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绕着小朋友走,圈上的幼儿一起拍手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到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唱到轻轻地放到小朋友的后面时拿手绢的幼儿将手绢悄悄地放到圈上某一个小朋友的身后)如果这个动作被这个人发现了,这个人就要捡起手绢去追老鹰。如果追到了,老鹰被罚出节目。如果没追到,老鹰蹲在空位上,拿手绢的.人就是新老鹰,游戏重新开始。如果老鹰丢完手绢都跑了一圈了,这个人还没有发现,就将被罚出节目,原来的老鹰仍是老鹰。游戏重新开始。

③边唱边进行游戏:

1、集体游戏2、分组游戏

四、活动结束:

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再想出手帕的其他玩法。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篇5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内容,这首管弦乐曲由郑路、马宏业作曲,创作于1976年,作曲家用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这首乐曲分为引子和三个主体部分,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管弦乐的乐器音色听辨和乐曲的风格元素上,用敲、唱、说、跳、找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

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复习管弦乐知识,回忆管弦乐的组成,并在电子琴上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是管弦乐中哪种乐器的音色。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听觉,为欣赏乐曲打好基础。

在欣赏全曲时我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先整体欣赏全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分段欣赏,层层剖析,最后再完整地欣赏乐曲,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感受和回顾。在每次欣赏前我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听赏的注意力。

比如:在第一次欣赏全曲时,我提了三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如何?

2.你认为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分?

3.听完乐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你能哼唱一下吗?

用问题引导学生先感受全曲的风格和情绪,借此使用多媒体介绍苗族和彝族,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的来由及其特点。

在听赏三个主体部分时,我也用了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一部分我提出:

1.乐曲的速度、情绪如何?

2.用了哪些主奏乐器?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重点介绍了单簧管、小号和弦乐,并一起哼唱了主旋律。在这样欢快的主题下,同学们想到了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于是,在同学们的创意和老师的指导下,教室里成了打击乐合奏的欢乐海洋。

欣赏第二部分时我提出:

1.听了这一段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能找出这一段乐曲的特点吗?

这一段让人联想到了大家一领众和,载歌载舞的感觉,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我让他们用舞蹈表现当时的情景,在几个活跃份子的带动下,教室里又洋溢着轻柔的舞步。其实,这一段的主旋律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组成,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还唱起了具有相同特点的《乃哟乃》、《跳圆圈》等曲子,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了起来。

听赏第三部分时我又提出:

1.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2.增加了什么音色?

同学们回答后,我重点介绍了定音鼓和长号,并与第一部分做了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热闹的场面。

细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乐曲取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取名“喜洋洋”,有的说是“快乐的节日”……虽然与《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原名有出入,但从学生们取的名字上看出,同学们都抓对了乐曲的情绪,都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揭题之后,我简单介绍了作曲者和这首乐曲的背景,并给学生欣赏了乐曲的的引子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与结尾部分交相辉映的用圆号吹奏的长音,他们都说:象喜讯传来的声音。是啊,主题如此鲜明、如此好听的乐曲加上这么特别的引子,多么形象,多么美妙呀!

最后,我总结本课,再让学生完整听赏全曲,并用打击乐器模拟曲中管弦乐器的配器来演奏,经过前面的分析和演唱,学生轻松完成了合奏,也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整堂课在轻松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