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实录)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实录)


关于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

通过数学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1)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功

一、功”

(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

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1、2、3。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2)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

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4、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三)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四)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千克×牛/千克=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牛×米=焦

三、小结

师:学生谈体会,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刚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究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计算出来?实际上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力和位移同方向时功的计算。(展示ppt),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动了s,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s。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力F与s不在一条直线上,你会不会求这个力所做的功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回答。

方法有两个,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无论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W=Fscosa。有了这个公式,我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个问题。我现在用100N的力水平踢一个足球,踢了一脚之后足球水平向前滚动了50m,求我对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回答。

显然这个情况不能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想脚对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这个脚得跟着球向前走50m。所以应用公式要注意:(1)F、s要对应,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达式,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负,那么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是标量那功的正负表示什么呢?实际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如果力对物体做了正功,表示这个力是个动力,如果是负功则是阻力。(换句话说,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转移到这个物体上来,反之做了负功就表示有能量从这个物体中转移出去。)

那在我们的例子当中,这些力是什么样的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都是恒力,这个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不能用它。当然如果在过程中物体受到阶段性变化的力,每个阶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们可以将过程分段处理,每一段又都变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个阶段所做的功代数求和即可。

(三)合力的功

如果在某一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请同学们回答。方法有两个: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比如,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受到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物体发生5m的位移,求各个力做的'功、合力所做的功?

(四)几种可以转化成恒力的变力做功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有关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实际上除了刚才所说的阶段性的变力可以转化成恒力来计算做功,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处理。当力与速度始终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时,你会不会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学会用微分的方法处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我们也可以处理。比如一个弹簧处于原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端固定。用一个力缓慢地拉物体,那么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等效的,我们就用这个平均速度替换掉了这个变化的速度。现在你能不能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平均的力替换掉这个变化的力,我们说这是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的力,它的平均值刚好我们会求,那么这个例子中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与x的乘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恒力做功的定义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几种能够转变成恒力的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到了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