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自主预习

自学教材第46页

1、多媒体展示新成立图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体展示植树节与儿童节图片,说说各是哪一天?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年历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

(1)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把它统计下来。

2、综合:

(1)你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识记大小月

(1)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课件出示)用左拳记忆法,你能用左拳给我们试一试吗?

(3)(课件出示)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戏:小组长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两手五指张开,要是小月两手握拳。

4、认识二月

(1)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二月在平年是多少天?在闰年是多少天?

5、找节日。

(1)找出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并说出是星期几?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标记。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

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个月。

2.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连续的.2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拓展延伸

1、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每个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自学感悟、制月历的表格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环节

(师生谈话并出示地震和奥运会图片)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__年有许多日子让我们难以忘记。还记得这是哪一天吗?这一天呢?

(生述)

刚才叙述时间时用到了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关于年、月、日,你们知道什么?

(生述)

同学们说了许多,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这节课我们详细研究一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自学感悟环节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年历,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仔细观察并独立完成自学感悟表上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并独立完成)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述师板书)

预设: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师: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生:__年的。

师:谁观察的不是__年的?(生举手)

师:那你们发现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说的是不是一样?

生:一样。

(师随即介绍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师介绍平年和闰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吗?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师: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还有366天。

师:因为平年闰年2月天数不同,所以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师:我们做个举手游戏:听到大有举左手,听到小月举右手。(师生共做)

师:我发现总有出错的同学,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很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生:拳头法。(生并做介绍)

师:书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打开课本48页,看谁看得最认真。

(生看)

师:会数了吗?

(师生共同看大屏幕数一次)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儿歌法。

师:(师课件出示)每人读三次,看谁先读完。

师:“腊”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学检测环节

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对刚才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练习题:)

重难点突破环节

(课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

师:同学们,从这个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每相邻的4年中有一个闰年。

师:平年和闰年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地出现?

(出示小资料并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根据这一规律,有人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出现与4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通过这些算式看谁能找到平年和闰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闰年。

重难点检测环节

(课件出示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3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