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良好的教学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日历,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会计算从哪年到哪年是几周年,从哪天到哪天是几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
2. 会计算周年、经过天数,会根据一些相关提示推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时间和推算星期几。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年当中都有许多节日,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节日依次写到黑板上。
1. 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2. 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要牢记它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 指导学生看日历。
随便翻开一页日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 分别在今年的日历上找到各个节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结合各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用年、月、日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今年的日期,老师不用看日历就能推断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不信就试试。
生提问,师回答。
你们想不想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交待方法:先算间隔时间(天数),用天数除以7,如果没有余数,即为原星期几;如果有余数,从起始的星期几往后推出余数所表示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见教材P72—练一练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绳子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一周"的意义
(1)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体验物体的周长
1、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1、围一围。
(1)、学生拿出准备的绳子围一围数学课本并量出周长。
(2)、同桌合作用绳子围一围课桌并量出周长。
2、涂一涂。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
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
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
教师:刚才__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
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
[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时记时法。
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
(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
2、24时记时法的写法。
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3、反馈练习。
(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4、教学例1。
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下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
(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
(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
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
[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巩固发展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3、选择填空:__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①8时 ②17时 ③5小时 ④17小时
4。抢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
教材89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24小时计时法